苏东坡,值得纪念他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09月06日 08:39:39 |
苏东坡,值得纪念他 ——读《苏东坡集》的一点感受 ■ 李锡元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厚植历史根脉,以辩证之力承古拓新,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那些深藏在博物馆中、凝固在中华广阔大地上、镌刻在古文典籍中的文化财富“活起来”。这方面,我县政协已做了很多工作。早在2019年12月,县政协主编了《桐庐经典古诗词赏析》,之后又编了《桐庐古诗词全集》。本人顺藤摸瓜,就在这些古文典籍中,阅读了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杰出的大家之一、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即学术、道德、政治完美融合于一身)的苏东坡写桐庐的诗词篇章。由此,我饶有兴趣地找来《苏东坡集》以及与苏东坡有关的资料阅读。 《苏东坡集》由中国华侨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内容包括生前他自己撰写的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充分体现了《经世治国》精神,它是“无障碍阅读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之一。 全篇分两部分,上篇着重以苏东坡一生经历为主线,从“名动京师”“宦游江湖”“情深意笃”“轶事典故”“文学成就”五个方面,向读者介绍这位文学巨匠的一生经历,使读者对苏东坡有个全面的了解,准确把握其作品的真实内涵,走进他的心灵深处。下篇收录了苏东坡最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涵盖各个时期、各个类别、各种风格的诗、词、文,较全面地反映苏东坡在文学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从《苏东坡集》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的诗词内容广阔、清新豪健、笔力纵横、穷极变动、独具风格。他的一些古诗词的意境,成了我们现在很多人追求的一种生活。2016年正月初五首播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就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为例,讲述了苏东坡古诗词的含义。 《苏东坡集》的编辑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加以注释、译文和赏析,使普通读者把握其作品的真实内涵,领略其名作的情感美、音韵美。 据最近《中国教育报》载文,苏东坡共创作了诗2700多首,词3000多首,各种文章4800多篇,达到了各个领域的顶尖水平,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成就很大、影响很深远的文学家。因此,历代文坛上称其为“天下文宗”。 苏东坡写桐庐的诗词,王樟松在《桐庐经典古诗词赏析》一书中,选录了两首。一首是《送江公著知吉州》,这是苏东坡在1091年被召回时写的,为好友江公著知吉州的送行诗。另一首是《行香子·过七里滩》,这是苏松坡时任杭州通判,熙宗六年(1073年)巡查富阳时,由新城至桐庐,乘舟富春江,经过七里滩时作的。 《桐庐经典古诗词赏析》中,还选录了东坡弟弟苏辙《望桐君山寺》的一首诗。苏辙(苏子由)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东坡兄弟俩虽在桐庐不像范仲淹知睦州时到桐庐次数多,留下的诗词现能查到的也不多,但他对桐庐山水风光的评价是永恒的。三首诗词,由于王樟松已在《桐庐经典古诗词赏析》和《桐庐古诗词全集》中作了介绍,这里不重复了。 苏东坡在《送江公著知吉州》的诗中,开句就写“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引来无数游人到桐庐,我们现在许许多多旅游名片都是同历史文化相关的。“中国最美县”“中国山水旅游的发源地”“中国画城”“天然氧吧”等等,都有其历史文化渊源。 旅游文化是跨国的,2022年,《国家地理》杂志公布的2021年25个全球最佳旅行目的地,桐庐作为文化和历史目的地,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目的地。这使我们联想到,范仲淹对“潇洒桐庐”冠名的贡献,范仲淹我们已出书、建了纪念碑、造了纪念馆,而苏东坡呢?我们还没有表达呢! 一代文人墨客的到来,才使桐庐这块土地火热起来,因为他们的到来,文化得以昌盛。从此,富春江便失去了空山鸟鸣的寂静,开始有了人类的温度,有了人类的声音。我们这几年在江南、横村、分水、瑶琳、富春江、旧县街道的许多乡村,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镌刻中华传统文化,才使这里的旅游“活起来”,把全域旅游推向新的起点。 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苏东坡的文艺创造,还要继承苏东坡的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 苏东坡一生坎坷,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纷纷善良登场,却又大部分纷纷黯然离开。只剩下他弟弟苏辙,陪他直到生命的尽头。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自己的座右铭:我绝不苟且地生活,我要用我的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他的坚忍不拔的思想,全是父母亲教化的。 首先,是他的母亲,她丝毫不比在儿子背上刺字的岳母逊色,她影响了苏东坡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小的苏东坡心里种下了一颗爱国、善良、正直、勇敢的种子。 他的父亲苏洵,更是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忠实实践者。苏洵就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他为幼年的苏东坡讲述《后汉书》里的古代志,勉励儿子砥砺名节。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学习,最终,他和两个儿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之地。 而苏轼的母亲在他们父子三人进京赶考时忽然死去,她连他们考中进士的消息都没有等到。东坡和弟弟苏子由感情甚笃,相知相爱的妻子王弗为他生下儿子。在父亲去世一年之后,他深爱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深受打击的苏东坡,扶着父亲和妻子的灵柩来到他的出生地四川眉山,把他们葬在母亲的坟墓旁边。 有谁会在这样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的打击下还能坚强地继续生活?苏东坡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几乎连自己的孩子都无法照顾。整整三年,在埋藏亲人的坟墓旁,以泪洗面。没有写过一首诗,却在那座睡着他深爱的亲人的山上一锹一锹地挖土,在坑里种上了三万棵松树,然后再把一桶一桶的水浇进去。 直到七年之后,他在一个孤独的夜晚忽然梦到他已离去许久的妻子,他起床披衣在月亮的清辉下写下了一首词。我阅读到这里,才知道他当年的痛苦有多深。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为苏东坡悼亡妻之作,写于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三十日,时苏东坡应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为密州太守,年四十岁。苏东坡与王弗感情甚笃,写这首词时,王弗已亡有十年。 如果说苏东坡的青年时期的打击来自家庭,那之后他一辈子的坎坷都来自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苏东坡集》上篇“东坡居士传”中讲的“变法风云”人物王安石。 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过的诗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谓是家喻户晓。 苏东坡为亲人守坟三年,还朝时,因发表对变法弊端的不同政见,熙宗四年被贬到杭州任通判。东坡没有失望,面对西湖,写了赞美西湖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并且为杭州办了许多好事。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还疏浚西湖,利用浚控的淤泥构筑了一条大堤,后人称为“苏堤”。 58岁的苏东坡又在熙宁七年(1074年)秋调往密州任知州。这里正在闹蝗灾,苏东坡加入了捕捉蝗虫的队伍中。看到百姓因天灾而流离失所,他的内心比蝗虫啃噬还要难过,然而让他更难过的,是西夏入侵大宋。他悲愤地骑上马,以打猎之名抬弓搭箭对着西北方向,大声吟诵出了一首词,其中有以下几句: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豪放词。 苏东坡不会向命运低头,他也不愿苟且地活着。望着天上的月亮,想到了七年没有见面的弟弟,他写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他不怕陷害,不怕因“乌台诗案”投进监狱,出狱后,仍旧写他的诗文,对生活更加热爱,为百姓祈雨,给亭子命名,经济困难,在自家后面的一个坡地上开荒,并且为自己取号“东坡居士”。他练习书法,在“苏黄末蔡”中占领一席之地。他临摹吴道子的壁画使人看不清真伪。他热衷于吃,我们熟知的东坡肉,东坡肘子,都是他发明的做法。 他被贬官贬到最远的地方是在遥远的海南岛。那里瘟疫横行,他教当地的百姓挖井,给他们熬中草药治病,同渔民一起下海捕鱼。他走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写过的诗在千年时空流转,他在临死前说的那句话让我们现在人看来也会忍俊不禁:“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必不会坠进地狱。”并写下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东坡,他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
原标题: 苏东坡,值得纪念他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