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子陵风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11月12日 08:23:03 |
■董利荣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一文中盛赞东汉高士严子陵的名句。因为严子陵,桐庐境内留存了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为一体的名胜古迹——严子陵钓台。严子陵史载“会稽余姚人”,但他在桐庐隐居十余载,名迹与桐庐山川已融为一体,流芳千古。他是一位古代的新桐庐人。 一、严子陵其人 严子陵,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严,名光,一名遵,字子陵,东汉会稽余姚人(今属宁波慈溪境内,其故乡子陵村有严子陵墓)。 严子陵从小就已出名。王莽赏识他博学多才,屡次聘他出仕,严子陵都不从。后来,严子陵在长安遇到刘秀,于是两人成为同学,结为好友。刘秀起兵反莽,严子陵积极拥护并为他出过一些主意。其后王莽被杀,刘秀准备登位做皇帝。前将军耿纯说:“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依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因望攀龙麟、附凤翼,以成其所志也。”意思是说,跟随刘秀打天下的人,是为了做官,荣宗耀祖。但严子陵对“攀龙附凤”不感兴趣。更始三年(公元25)六月,刘秀登基做了皇帝,定都洛阳。严子陵干脆易姓改名,隐身不见。 光武帝刘秀深知严子陵的人品才情,很想请他来协助治理天下,于是叫画工绘成严子陵肖像,到处张贴寻找严子陵下落。后来有齐国人奏报,有一男子身披羊裘垂钓泽中。刘秀料想是严子陵,连忙派使者备了马车带了礼物前往延聘,严子陵却一再推辞,拒绝出山。使者往返三次,严子陵才勉强登车来到京城洛阳。大司徒侯霸是严子陵旧友,他听说严子陵已到京城,便派遣使者奉书问候。侯霸在王莽朝初任过淮平大尹,现在又位居显要,严子陵看不起他,只给侯霸口授一封短简说:“侯霸你已位至鼎足而立的三公高位,很好。臣子辅助君主以仁义治国家,则天下人都欢迎;如果只知阿谀奉承,对君主的错误主张也一味曲从,就难免会受到腰斩颈断的极刑。”侯霸看后便把短简呈送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我这个狂妄的伙伴,还是那个老样子。”于是刘秀亲自前去看望严子陵。严子陵见刘秀前来也依然睡着不动。刘秀走到床前摸着严子陵的肚子问道:“子陵,你何故不肯相助我呀?”严子陵假装睡着不答应,良久才回答:“从前唐尧是有道明君,想请巢父帮助他治理国家,巢父听说要他做官,认为耳朵都被弄脏了,赶忙用水洗耳。人各有志,岂能相迫?”光武帝叹道:“我竟不能屈你为臣呀!”只好上车叹息而去。 过了几天,光武帝再次亲自前来敦请。他们在言谈中忆叙旧情,讨论治国之道,一连好几天,谈得困倦了,便同卧在一张床上。严子陵昏睡中,把脚搁放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慌忙奏报:“有客星犯帝座,情况十分紧急。”光武帝笑着告诉他:“不必大惊小怪,是我与故人严子陵共卧一床啊。” 光武帝还给严子陵写过一封信,言真意切,足以名世。这封《与严子陵书》这样写道: 古之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痏,必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之所敢望。 后来光武帝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严子陵仍不愿就任。寻到富春江畔的富春山麓,开始了垂钓生涯。后人称他垂钓的地方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公元41),光武帝再次聘他入朝辅政,严子陵仍然拒绝了。最后年八十时回老家故世,安葬于陈山。 光武帝对严子陵的去世又悲伤又惋惜,颁发诏书给郡县赐送“钱百万、谷千斛”,为严子陵隆重操办后事并抚恤其家人。成就了一段光武与故人的千古佳话。 二、后人眼中的严子陵 严子陵万万没有想到,他越不想出名,却越引来历朝历代的名人雅士为他树碑立传。其中最著名者,当属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所写的《严光传》。而历代诗人,从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开始,均在诗中盛赞严子陵。谢灵运在《七里濑》一诗中写道:“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严子濑”又名严濑(滩)、子陵濑(滩)、严陵濑(滩)等,也即富春江中一段“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的急流险滩,即七里滩(濑)。这一段山水,乃至州府都姓严,可见严子陵对后世的影响之大,后人对严子陵缅怀之情之深。 对严子陵的影响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无疑要首推范仲淹。范公在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出知睦州(桐庐郡)时,景仰于严子陵的高风亮节,派从事章岷在桐庐境内严子陵钓台修建了严先生祠堂,从此严先生祠的修建均由州府或县衙承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由政府建造(如今的严先生祠就是1983年由桐庐县人民政府建造的)。不仅如此,范仲淹还倾情写下《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表达了对严子陵的崇敬之心,希望对后人起到“使贪夫廉,懦夫立”的教化作用。从此,“往来桐江船,必拜严子祠。”(南宋赵蕃) 严子陵俨然成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偶像,而严子陵钓台,则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是占绝对主流的。敬仰严子陵者又往往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必拜严子祠”,登钓台、进祠堂,拜谒严光,正如东台亭联“登钓台而望神怡心旷,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另一种心态表达出自己为了名利往来于富春江上途经严滩,羞见或怕惊扰严先生,匆匆而过。陈必敬的“公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和李清照的“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是其中的代表,另外如“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唐·吴融)和“严陵台下过,不敢浣尘衣”(宋·姚镛)等诗句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另一种非主流的态度就是认为严子陵沽名钓誉。尽管后人在诗文中也有批评乃至贬损严子陵的声音,但始终没有影响严子陵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明朝大才子徐渭(文长)一首七律《严滩懊》的诗序记录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暮至严滩,客有及子陵先生者,辄嘲之曰:老汉捏怪,终年著羊裘,老脾寒病耶?呼笔札来翻旧案,不两句而石尤起舟,几碎,拟牲往祷,恐群吏笑,偷取两句灰之,誓于江曰:亟归,当望祷。”由此可见,连老天爷都容不得人们贬损严子陵。 尤其让人惊讶的是,南宋高宗皇帝赵构都“追封汉严子陵奉议大夫”,并在制文中给予高度评价,作为一名最高统治者,难能可贵。 关于严子陵及其钓台的宣传推介,我和缪建民合作的《严光与严子陵钓台》一书作为“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之一,2014年由杭州出版社出版。 三、严子陵对桐庐的影响力 严子陵隐居富春山,也为桐庐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首先,因为严子陵,让江山清绝的七里泷一段锦上添花,成为富春江中无与伦比的最佳区域。本来七里滩便是自古以来富春江流域风光最美的地方,因为严光垂钓于此,平添了一份传奇色彩和人文气息。严子陵钓台被誉为全国十大钓台之首,自然与人文因素独领风骚、相得益彰有关。 其次,因为严光和严子陵钓台,吸引了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纷纷前来桐庐,吟诗填词。桐庐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诗词留存最多县、形成底蕴深厚的“诗词文化”,严光及其钓台功不可没。我曾概括桐庐诗词文化形成原因的三个“独”,即“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得天独厚的水上交通和独领风骚的严子陵钓台,其中第三个原因尤为重要。 再次,严子陵又是桐庐隐逸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正因为严子陵,让桐庐成为东南亚隐逸文化的发源地。严子陵的影响力波及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国家。尤其是韩国十四世纪金居翼先生隐居不仕,世称“退庵先生”,被誉为韩国的严子陵。韩国东南大学金柱白教授几十年来致力于中、韩文化交流,先后来桐庐八次,并在严子陵钓台设立退庵先生屏铭碑。金柱白教授还前后三次邀请我县人士赴韩国参加纪念活动。2016年秋我有幸赴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扶余邑中井里参加第11次韩、中、日国际学术文化交流退庵先生《义理香气》出版纪念国际活动。其中扶阳斋前的木柱上:“节如严子凛生风”“斋仰高风千载长”等句子均与严子陵相关。有感于严先生之风传播深远,我事后即写了《义理香气飘万里》一文,谈到了怎样看待严子陵的问题: 写到这里,让我想到对于严子陵这个人物的认识。千百年来,严子陵早已成为中国历代文人的心中偶像,桐庐境内的严子陵钓台也是历代文人的精神家园。“往来桐江船,必拜严子祠。”然而,不可否认,历朝历代也有不少人对严子陵持怀疑态度,认为他沽名钓誉。其实,我们应该放在严子陵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看待他的行为。况且最重要的是严子陵曾说过:“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腰领绝。”(南朝宋·范晔《严光传》)意思是说,心怀仁德辅助皇帝按道义行事的人,天下人都会称赞他;一味阿谀逢迎皇帝旨意的人,会落得斩首的下场。这是最能体现严子陵义理精神的核心所在。也正因如此,北宋范仲淹知睦州时毅然以州府名义修建严先生祠堂,写下《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盛赞“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被朱熹誉为“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之所以为严子陵修祠作记,是因为有感于他的高风亮节。范公曾写信给朋友说:“既扺桐庐郡,郡有严陵钓台,思其人,咏其风,毅然知肥遁之可尚矣。能使贪夫廉,懦夫立,则是有大功于名教也。”他在记文中同样表达了“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的意思。这样的肯定与评价不可谓不高。 文末我还写道:“拥有严子陵钓台这一独绝千古的名胜古迹的桐庐,怎样做好传承与弘扬义理精神这篇文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同样,我们今天究竟怎么看待严子陵,如何宣传严子陵,怎样让严子陵钓台这个名胜古迹在桐庐旅游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让隐逸文化转化为桐庐旅游再出发的重要因素,同样需要我们努力做好这篇文章。 |
原标题: 山高水长子陵风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