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仁智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11月22日 08:21:17 |
■王天忠 仁智是城南街道的一个村,而吃到该村的酒酿馒头,却是在市区的一家豪华大酒店里。 我原以为馒头只是一片乡间烟火,没想到仁智的馒头居然餐餐端陈在大酒店的餐桌上;我原以为来客中唯有我喜欢馒头,没想到塞北来的同学,一见到馒头都置山珍海味于不顾,对馒头来一个风卷残云。 去仁智,我选在一个秋风吹拂的午后。仁智是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地名,让人立马联想到《论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明明是个“哲词”,怎么和吃的东西联系上了? 仁智村山多地少,养人不易。有人说,仁智起步较晚,如一味复制其他村庄发展模式,都去种花搞旅游搞民宿,那仁智村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仁智给人的感觉恬静而温暖,比如有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双胞胎桥,有油画般质地的仙隐洞,还有位移情不移的麒麟送子图石刻,以及流传千百年的竹马、天井坞露台、石墙里锣鼓亭、鲍戴家龙灯,以及咬一口嚼劲十足馒头等。这一切,让仁智变得如邻家大嫂一样丰满、贴切。 仁智不光出名吃,也出名人。清末袁昶,一个江南才子的范本,七岁能文,跟着父亲寒窗苦读,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锦绣文章名噪一时。无论是仕途还是文坛,无限风光的前程都对他敞开了大门。然而这块流光溢彩的璞玉,正好砸在了大清王朝最冰冷黑暗的一页上,粉身碎骨。《清史稿》体量庞大,所记内容浩繁,对于一个小县的名人,记载自然不算多,但也可见袁昶在百年前的声名。 如果“鲍戴家馒头制作起源”不是野史的杜撰,那么可以推荐给面作坊和以馒头为主打的餐馆当广告,也许它能与清代大才子袁枚的绝唱《随园食单》一起不朽。 袁枚有没有啃过仁智馒头,不好说,但按常理推断他肯定是啃过的,因为袁枚嗜爱面食,这位资深吃货一生两次寓居桐庐,他和康熙五十年桐庐县令张郎湖儿子张鹤川交往甚笃。他在《随园食单》里真正品出馒头之味:“白细如雪,面有银光,以为北面之故,龙云不然,面不分南北,只要箩得极细,箩筛至四五次,则自然白细,不必北面也。惟做酵最难,请其庖人来教,学之卒不能松散。”一句“白细如雪,面有银光”,这哪里是在写馒头,分明是在写美人,馒头的美,简直就是面食界的杨贵妃。况且,仁智鲍戴家的面作坊鼎盛时有70余家,几乎垄断了桐庐县内的面作。 馒头虽是我常吃之物,过去和米饭称为主食。主食这个词的广泛使用,应该在改革开放后,物资丰富了,饭菜分开,且变得日益精细化,使原本处在次要、配角和从属地位的菜,一跃唱起了主角,颇有喧宾夺主的味道;一直来居于主角的主食,则大有屈从之势,有时仅成了点缀、配角,甚至于被忽略。一般到了席尾,有人会象征性地提起用什么主食。 而在我的饮食结构中,至今主食中仍占着馒头应有的位置,这大概缘于经历过缺衣少食年代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我父亲做馒头算是小有名气,我对面食点滴认知缘于父亲。仅仅是馒头,就有发面馒头、戗面馒头、老面馒头等,又比如提到哲学高度的“不争(蒸)馒头争口气”、“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这个馍就是馒头。尤其是过年,第一笼馒头意味着来年生活甜甜蜜蜜,团团圆圆,全家来年的运气就看这一笼馒头了。待馒头出锅,父亲笑眯眯端出笼子,我们靠近一看:哇,一笼白白的、胖胖的甚是养眼。约定成俗,哪家过年做馒头都会蒸一大锅,与邻人分享。父亲吆喝一声:“可以吃喽!”邻家的孩子兴冲冲跑出来。多年后,我仍然想起那个场景:大雪天,刚出锅的馒头是最好的“暖宝宝”,放在手里,不时地左右手互换,吸溜着热气,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 结婚后,有一天我带着妻儿去看望父母。吃饭的时候,儿子拿起父亲蒸的馒头说:“还是爷爷做的馒头好吃,有嚼头还香!”正在夹菜的父亲一下子就停住了手里的筷子,问儿子:“真的吗?”儿子点点头说:“真的,我就喜欢吃爷爷做的馒头,不粘牙!”父亲没有说话,而是看了一下母亲,自己偷偷地笑了。 记得几天后母亲打来电话,说父亲蒸了一大锅馒头,让我去拿。儿子在旁边听到了,怂恿着我晚上一起去爷爷家吃饭。正好没有什么事情,我就答应了。一进家门,就听到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怎么样,我说对了吧?”原来父亲和母亲开玩笑,说他蒸馒头准能把孩子们引来一起吃饭,结果我们真的来了。母亲说:“这是孩子们给你面子,否则那一大锅馒头什么时候吃完?”“吃不完就让他们拿走!”父亲笑呵呵地说。果然,在厨房里我发现了一个大食品袋,里面全是刚蒸的馒头。 从那以后,父亲做的馒头就成了我家的“直供”品,去看望父母再往回拿馒头也就成了一个习惯。我曾劝父亲年纪大了,不要再蒸馒头了。父亲摇摇头说:“一想到还能给孩子们蒸馒头,我觉得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父亲的话让我泪流满面。现在,我在仁智村一嗅到酒酿馒头的气息,便总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不到仁智,不知馒头的高端。仁智馒头的品位能甩出一般街头小作坊馒头好几条街去。一只馒头也就面粉和水打浆发酵成,却个性得不得了,离了仁智,就做不出那品味。仁智村民戴诗良告诉我,仁智馒头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进行销售,每天能卖出5万余个,受到沪苏杭和周边城市居民的热捧,一只馒头,能“蒸”出如此轰轰烈烈之势,能“发酵”成这么大的气场,倒是把我给镇住了。 拥有品牌馒头的乡村,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如果你厌倦千村一面,来仁智吧,仁智多山水,可百转千回,可闲庭信步;仁智多野趣,可做诗题画,让我们再次相约仁智吧。 |
原标题: 相约仁智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