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泉井的传说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12月13日 08:44:00 |
富春江上游的七里泷北岸,矗立着一座风景秀丽的富春山,在山的半腰处,一对形状奇绝的石峰,巍然挺立于涯岸,人们称其为严子陵钓台,因为此处曾是东汉隐士严子陵垂钓的地方。这里四季分明,群山耸翠,江面上袅袅升起的青烟,常常在一天的时辰里,使得山容峰色千变万化。 富春山的东面,坐落着一座宁静的小山村,当地人称其为孝门。孝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新旧交替的民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赤口山前。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一口古老的孝泉井,闻名遐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有这样的记载——浙江又东经寿昌县南,自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十二濑,濑皆峻,行旅所难。县南有孝子夏孝先墓,孝先少丧二亲,负土成墓。数年,不胜哀卒,孝泉之名由是大显于世。 据村里的老人说,民国以前,孝泉井还是外地挑夫的歇脚之地。因为这里离建德煤山很近——每逢有挑夫去煤山挑煤,经过孝门时,总喜欢在井边停留。时间久了,孝泉井的名字也就随着挑夫的脚步越传越远。 走近孝泉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千年晋柏——尽管它的主干曾被火烧过,枝叶却依然苍翠欲滴。晋柏枝干盘曲,浓密的树荫,宛如一把天然的绿伞,遮蔽着整座孝泉井。石砌的井台,内壁凹陷的地方缀满了油嫩嫩的土青苔,井水清澈见底,汩汩的水流在穿过卵石铺就的小道后,汇入人工修建的水池中。 孝泉井的旁边,立着一座“表孝亭”,此亭于雍正十年为里人庠生张汝升重建,亭台均为砖石结构,亭顶由青石板铺盖而成,两条石鱼,翘尾张口,相峙于亭顶。在亭内的四根石柱上,分别刻有两对楹联,其一:井号孝泉远近居民无不行呤孺慕,里名邑瑞往来逸士有时坐听弦歌。另一副为:道孝子犹存勉作亭轩 传胜迹,愿征人且止徐饮井泉记盛名。匾石上还刻题《孝泉亭序》,以记其事。 面对眼前这口古老的石井,不禁使人思忖:它为什么被称作“孝泉井”,村民为什么又要在古井边修建“表孝亭”? 想要了解这些情况,我们还得从孝门村最初的形成说起:相传兵荒马乱的魏晋时期,浦江有一张姓人家为逃离战火,翻山越岭来到桐庐富春山麓——当时这里还不叫孝门。在这之前,这一带居住着几户严姓居民,他们均为严子陵后裔。张氏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他们在严氏家族的帮助下,为自己建起了房屋,并靠打柴种地过上安定的生活。自张氏一家人来这里定居后,这一带人丁逐渐兴旺起来,来此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 传说在当时的村民中,有一位名叫夏孝先的少年,特别受当地村民的爱戴——至于他们一家是从哪里来的,来这里居住已有多久,现已无从考证,只知道他是一个勤劳、孝顺,有着一颗爱心的年轻人。 夏孝先自幼家境贫寒,母亲长年卧病在床,更令人遗憾的是,当他还是少年时,作为全家栋梁的父亲又匆匆离世。贫困和苦难使得小小年纪的他,变得十分坚强。当父亲的棺木入土后,他竟然凭借自己微弱的体力,一个人为亡父背土建坟。等到坟茔建成后,他又在墓地建起了一座茅草棚,并为父守丧三年。 有一回,富春山麓野火烧山,火势蔓延至父亲坟前。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火灾,夏孝先吓得竟不知所措——他顺手拿起身边一根树枝,没头没脑地扑打起来,可火势越打越旺,身边一时又找不到可以救火的水源,急得他只能在墓前号啕大哭。 正当他哭得伤心时,突然,空中飞来一群大鸟,它们用羽毛蘸来泉水,在空中聚起乌云。随着乌云的不断聚集,雨水也开始落下来,火势很快就小下去了。等到野火完全扑灭,他蓦然发现,在离父亲坟墓不远的草地上,竟然有一泓清泉汩汩涌出。 有关孝泉井名字的由来,在当地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相传西晋年间,富春山麓有一位孝子名叫夏孝先。夏孝先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只有一位年迈的母亲与自己相依为命。夏母不仅体弱多病,还患有严重的眼疾。 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医术高明的江湖郎中,夏孝先拿出家中全部的积蓄,请这位郎中给母亲看病。当郎中看到老人家的眼睛时,就对夏孝先说:想要治好你母亲的眼病,唯一的办法就是每天用钓台的泉水冲洗眼睛。为使母亲的眼病早日治愈,夏孝先谨遵医嘱,日日翻山越岭去严子陵钓台为母亲取水,寒暑不辍。 也许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一个雨后的黄昏,家中突然来了一位神通广大的道人,他指点夏孝先说:村外柏树下面有钓台流过的泉水,你只要在那里掘地三尺,就能得到与钓台同样的清泉。夏孝先听后,非常高兴,当夜就挖起泉水来。等到晨鸡报晓时,脚下果然冒出汩汩的清泉。于是,他每天用柏树下的泉水为母亲洗眼,不久,母亲的眼疾就治愈了。 村民们听到这件事后,觉得不可思议,有人用砻糠做起试验来——他们将家中的砻糠撒入钓台泉水中,再来到柏树下寻找那些砻糠,奇怪的是,柏树下的泉水中,果然有自己洒下的砻糠。从此,村民们便相信孝泉与钓台泉是一脉相通的。 晋代初期,三国鼎立的局面刚刚结束,天下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晋武帝司马炎为尽快完善社会秩序,稳定民心,便继承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夏孝先的事迹恰好发生在那个年代,自然成了“孝治天下”的典型。因此,当地人便在柏树下凿石筑井,并将这里的泉水称为“孝泉”,泉井称为“孝泉井”。 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孝治天下”的策略也被一代代执政者沿用。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唐中宗时期,桐庐县令李师旦一次在走访乡村时,来到富春山麓,当他听说“孝泉井”的故事后,觉得这就是孝文化最好的典型,便将这里命名为孝门,并在孝泉井旁边建起了一座“孝亭”。
|
原标题: 孝泉井的传说 |
作者:范 敏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