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村景诗中的茶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8月21日 08:59:18 |
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诗的国度。孔子曾说过学诗可以多识草木之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当然,茶在《诗经》里就是作为植物的名称出现。真正的茶诗起于西晋,全盛于唐朝,宋代达到顶峰。从各代留传至今的茶诗中,我们可以品读到茶与诗之间的联系及缘分。 桐庐,既是中国茶文化发源地之一,又被称为“唐诗西路”“县级古诗词之翘楚”,在茶诗方面确实有着极深的渊源。 桐庐的茶起于何时,似无确论。然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可见《桐君采药录》虽说为后人编纂,但记录的是约五千年前黄帝时期隐居桐庐的中药鼻祖桐君的药理思想和用药经验,对于茶叶功效的记录更是弥足珍贵。同时,《陆羽茶经》载:“《桐君药录》谓西杨、武昌、庐江、晋陵好茗而不及桐庐。”“睦州生桐庐县山谷”的茶在茶圣陆羽《茶经卷下·八之出》中也赫然在焉。可见至少到唐时,桐庐已是茶的重要出产地,且品质优良、名气不小。至于宋代范仲淹的“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和《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更是直接写出了桐庐茶事之盛。所以,无论从时间之早、名气之大、茶事之盛、影响之深远,桐庐茶都一直走在前列。 本文从大多出自乡贤笔下的村景诗的角度,从“茶园与村景”“茶业与生产”“茶叶与交易”“茶饮与生活”四个方面,来看看乡民眼中的茶是如何成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是如何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 村景诗,大多以描写农村风景为主,不仅反映村落布局和山水风光,也反映农人理想和农业生产、农村风俗和农家生活。而从村景诗中的有关茶的诗歌中,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出,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园茶山成为农村重要的自然景物,茶树的种植栽培是农业重要生产内容,茶叶的交易也进入寻常百姓人家,茶饮更是深度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一、茶园与村景 查找清朝乾隆年间《桐庐县志》发现,桐庐境内以“茶”命名的地名有3处:孝泉乡茶坞庄、金牛乡茶山庄、水滨乡茶山塘;而2015年《桐庐县地名志》则有5个自然村带“茶”或“茗”名:城南街道湾里村茶山里自然村,因村东老山脚原有大片茶山而得名;分水镇塘源村茶坨坪自然村,因原为茶叶山且地势平坦而得名;富春江镇芦茨村大茶蓬自然村,因地处老茶地,旧时以茶蓬旺盛而命名;石舍村茶叶坑自然村,因溪坑较狭,两侧植茶,村以坑名;瑶琳镇百岁村下茗坑自然村因此地历来产茶;另有钟山乡歌舞村宋家山因宋时出贡茶“天尊贡芽”而命名。此外,金牛乡有上茶亭,茅坪庄有茶园路亭,荻浦庄大坞坑的上茶亭和下茶亭,石舍有七相公庙一名茶仙殿等。这些地名,虽不知起于何时,但却从中可看出茶与当地村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各村村景诗中,描写茶山茶园景色的诗也有不少。如清朝景风氏所作城南大脉地《诸葛后山并凤凰形拟古作》,诗中有“上下湖塘归一壑,溪流绿水墓前看。青龙顾祖茶山凸,舒张象鼻向前安。东穿瓜藤庙山峡,白虎屏风狮子搏”的句子,说明这里四周的地形地势;清时钟秀写的分水印渚法道风景诗之《冷坞春茶》:冷坞春寒雨乍收,新茶敷甲绿阴稠。小窗午梦枕书罢,乳浪初平雪满瓯。虽在闲适生活上落脚,却以写景起笔,并直接以茶为题,把茶作为描写主体;羽丰撰写的瑶琳咏择里八景诗之《茶园听莺》则以茶园为背景来写景并抒情: 淑气融融鸟语清,茶园春晓寄余情。 风前细舞千条柳,叶底深藏百啭莺。 香泌琼牙烹玉垒,歌流红树奏瑶笙。 诗肠鼓吹松阴路,斗酒双棋颂太平。 二、茶业与生产 茶的种植和培育,作为农村生产的一部分,也形成了一个依附于粮食生产却又相对独立的茶行业,除去只有少数人从事的贸易部分,大多数参与者从种植、培育,到采摘、加工,都是茶叶生产加工业的重要内容,这些生产场景,在村景诗中也有体现。 清时保永隆写分水名山风景诗中的《逻迦山》:“路曲山如抱,禅栖此最幽。栽茶锄瘠土,劈竹引清流。涧底随龙伏,花间听鸟休。行云慷出岫,常自满峰头。”诗的第二联就明确了茶树的种植和培育情况。反映采茶情况的诗歌较多,清时赵雪飞《江南横山埠八景诗》之《横岭茶叶》:“龙团雀舌味如何,陆羽茶经逸兴多。岭上盘桓无个事,闲听一曲采茶歌。”清人黄涤源横村施公山八景诗之《茶青春景》:“龙团初长洽春和,雀舌萌芽绿影多。携掇盈筐新曲唱,隔峰犹聆采茶歌。”两诗巧合的是,除写采茶人边采茶边唱歌外,还提到了茶叶的名称。张景修《清芬阁》:“严子钓台畔,犹闻吟啸声。荣华付诸弟,潇洒继先生。自制茶枪嫩,新开酒面精。红尘不抛罢,那得白云名。”诗中提到了自制茶的特点。在《月泉吟社集》有一首作者为君瑞的《杂兴诗》:“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厨烟乍熟抽心菜,篝火新干卷叶茶。草地雨长应易垦,秧田水足不须车。白头翁媪闲无事,对坐花阴到日斜。”诗中提到了茶叶制作方法。清时方明安的《续咏龙门施宅竹枝辞》:更是从茶的种植、培育,到茶的生长状况,再到采摘的时间等,可谓全面反映了茶叶生产的基本过程: 沃土锄开好种茶,一犂春雨长新芽。 杏花天暖园中去,采采归来日未斜。 三、茶叶与交易 按县志记载:“(宋),茶租钱,旧额一千八百三十二贯文。淳熙十三年,六千贯文。课程茶,递年批发二十九万二千一百二十斤,计引钱三万二千七百九十六贯文。住卖三百斤,计引钱五十一贯文。绍兴九年,一十九万二千二百斤,计引钱三万二千六百九十一贯文。住卖四百斤,计引钱六十八贯文。淳熙十三年,一十九万二千一百四十斤,计引钱四万二千二百六十四贯文。住卖五百斤,计引钱一百一十五贯文。”“明,土贡,茶芽二斤。蜡茶银,九十八两七钱五分。茶株课钞,八锭四贯六百四十文。茶引油工墨钞,三十五锭四贯。” 上述引用材料,应可看出本地茶叶生产状况,但之所以列于交易一栏,是因为从这些课银及批发数量中,更可看出交易情况,毕竟,当地生产茶叶,并非主要用于自我消费,而是利用旱坡贫瘠地和山地种植以增加家庭收入,所以交易成份更多。 茶叶交易对一般人来说是参与甚少的,估计经营茶叶的当地文人就更少,所以反映茶叶交易的诗较少。搜集到三首,在此列出: 郑华《江南窄溪竹枝词》 春雷惊起雨前芽,清晓街头初卖茶。 买得看潮新叶子,一瓯绿乳试松花。 孙茂焕《蟠龙竹枝词》 杭商谷雨抵吾家,讬购旗枪云雾茶。 粗细不同凭货色,银钱论现莫论赊。 桐江《感兴吟》 儿结蓑衣妇浣纱,暖风疏雨趱桑麻。 金桃接种连花蕊,紫竹移根带笋芽。 椎鼓踏歌朝祭社,卖薪挑菜晚回家。 前村犬吠无他事,不是搜盐定榷茶。 第一首反映的是街头新茶买卖的情景,谷雨前后,茶芽绽出,不久新茶便上市了,买得的人忙着试茶的那份喜悦跃然眼前。第二首则生动完整地再现了杭州茶商托购旗枪和云雾茶的情景,“银钱论现莫论赊”一方面表示茶商的诚信与实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地茶叶质量上乘不愁滞销的现实。第三首则直击“榷茶制”,反映了茶叶与盐一样流通贸易的官府专卖和垄断。 四、茶饮与生活 茶饮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在村景诗中反映最为普遍。从这些诗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当时的生活情景和习俗,也能体会到乡村诗人的闲情逸致和禅茶一味的宗教意味。 城南大脉地风景诗《游仙姑坛》:“石径危峨仙迹留,烟霞吐纳几春秋。水晶帘里丹壶澈,碧玉楼前药灶幽。雪鹤盘空飞欲下,冰桃采结取难收。偶来惊起仙人睡,未识烹茶赐坐不?”最后一问如异峰突起,全诗灵气为之一出。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以茶待客在当地是基本礼仪。富春里董八景诗之《前村烟雨》:“蒙蒙春雨障前村,绕绕迷烟却半痕。无事掩扉来好客,品茶清话至黄昏。”富春俞赵梅花风景诗:“梦道桐江处士家,舍南舍北尽梅花。铁心坐阅春风老,玉影横随夜月斜。新赐衣冠无束缚,旧藏书卷是生涯。何当分榻西窗下,细和林诗共煮茶。”又柳岩八景诗之《祥原朝旭》:“朝曦迎客爱群贤,柳汁染衣色更妍。数亩青田留我住,一轮红日献君前。三杯卯酒胥酣面,半榻晨风不用钱。湛露润添深夜后,茶清味厚识甘泉。”百江东辉蒿源翰板《蒿峰书舍》:“青山围绕草堂幽,万轴牙韱胜邺侯。风飏茶烟诗榻外,目移花影砚池头。练囊萤火虚窗夜,竹简芸香辟蠧秋。见说明时招隐逸,未容华发老林丘。”俞善庆之《依绿园四时读书》:“纸帐高眠梦不惊,山妻饭熟唤先生。僮知砚冷和冰炙,客爱茶香扫雪烹。寒夜青灯怀旧雨,朝窗红日喜新晴。小园一树梅花放,呵笔载诗取次成。”钟山村吴道林的《常丰纳凉》云:“桥曰常丰,路达建邑。古木参天,浓阴夹道。时则斗茗人来,战瓜客至。或就月以看书,或临流以把钓。既曰招凉有馆,敢云消夏无词。”这里的斗茗,分明已是如战瓜(俗称西瓜棋)一样成为村民们的日常娱乐项目了。分水印渚法道风景诗之《昭明庵》:“帝子今何在,徘徊古寺前。赏心惟翠竹,洗眼有清泉。云拥千峰暗,烟消半壑妍。逢侩茶话后,吾意学参禅。”《静胜古寺》:“喜到禅门放眼青,四围松竹半云停。老僧竟日闲无事,茶话焚香只诵经。”钟山《上邃松涛》:“几番风满处,数里雨余天。闷即携琴坐,清都伴鹤眠。茶铛怀妙道,禅理合通元。涤可烦襟尽,时兼响瀑泉。”…… 无需作任何诠释,也不用作过多解读,字里行间,无不是茶与生活的高度契合。人们常说,诗意的生活中,总氤氲着浓浓的茶香,其实雅俗互见的茶文化中,何尝不是洋溢着浓浓的生活呢? |
原标题: 桐庐村景诗中的茶 |
作者:李龙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