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当流浪者 不做亡国奴”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8月21日 08:59:49 |
——纪念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发生后, 日本军国主义大举入侵我中华大地,铁蹄长驱南下。是年11月21日,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决定与国学家马一浮先生一起“宁当流浪者,不做亡国奴”,丰先生率全家老幼10人从桐乡石门湾经杭州直奔桐庐,经友人帮助,暂栖阳山畈湖头上盛宅(今属横村镇),与马一浮居住的汤庄相距一华里。丰子恺每天作画不懈,还三天两头前往访问马一浮先生。彼此互通信息,分析时局,研讨学问,谈古论今。在桐庐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事后丰子恺先生无限感慨地说:“虽说(在桐庐)只住了二十三天,却结下了不少人缘。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有一根很长的线,一端缚在桐庐湖头上……另一端缚在我们心头上。今日思之,犹有余恋。” “但愿在这里住到底” 丰子恺先生开始住在湖头上盛家新居,他一走进房屋就看到梁上贴有红纸,右梁上写着一个出头的“有”字,左梁上写着一个倒过来的“好”字。感到不能理解,后来才得知这是当地农家的习俗,为讨个好彩头,表示“有到头”,“好到底”的意思,他感到很是新鲜。便草草安顿了居室,再向屋外观看,毗邻有三、四户人家,四周又有竹林掩蔽,不由想起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再望远处,有波澜起伏的层层群山,满眼青山绿水,郁郁葱葱,环境非常清静优美,犹如世外桃源,他很想同马一浮先生一起在这里长期居住,便在他住的房梁上倒写了一个“住”字,意思是要在这美丽的环境中“住到底”。但好景不长,住了二十来天,日寇炮火日益逼近,这一带也不安全了。丰子恺与马一浮两人商议,究竟是继续远行还是避居深山时,丰子恺想起,他曾应黄宾鸿(时任素南乡吴山中心小学美术教员)之邀,去25华里外的船形岭,那里山高林密,很是隐蔽。经马先生允诺,于是雇了四顶轿子,由黄宾鸿带路,一起进山实地考察。到了山上,我家祖父、父母闻悉马先生、丰先生的到来,十分高兴,当晚备了农家酒食热情招待。席间得知时局吃紧,马先生和丰先生此次前来是为了寻找以防万一的退路,大家一起商议后决定,两家立即搬来,将新屋让给马翁居住,老屋则给丰子恺一家。 “艺术的播种者” 1983年11月,黄宾鸿写了一幅字:“深情怀念艺术家丰子恺先生”,回忆丰子恺在逃难途中,尽管战火纷飞,仍安然自若,作画不懈,走到哪里画到哪里。丰子恺先生一到桐庐,许多乡邻慕名前来求画,他常常是欣然允诺。他曾给素南乡吴山中心小学校长画了一幅山水画,用笔简练纯朴淡雅,立意深远,几座矗立的高山、远峰,一人头戴礼帽,背负一个大包袱,扶杖弯腰,步履维艰、羁踊独步,形象地表达了只有含辛茹苦,经过艰难跋涉,才能达到充满曙光的目的地。此画也生动地表现了丰子恺当时的心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赠送给家兄黄宾鸿的一幅画,浓墨简色,一座生气蓬勃的乡村小学,一幢上半段开口,下砌粉墙的古老楼房,屋前溪流潺潺,青松三棵,苍翠欲滴,上有飞鸟三五,绕树环飞。画上有题字:“家住江上夕阳村,一弯流水绕柴门。种来松树高于屋,借与春禽养子孙。”丰先生赠送乡邻的画很多,有给乡长的、医生的,还有给渔翁的。并按求画者寓其意,记得还特意为一位有艺术天赋的聋哑小朋友画了一幅画,画面上一童牵着一条小狗,落款为:博爱,画给炎梅小朋友。充分表现了丰先生的爱心与童趣。2008年我携丰之恺先生之女丰一吟女士访桐,期间闻悉,这位让丰先生赞赏的天资聪慧的聋哑小朋友,早已病故。其家人向我们出示了保存完好的丰先生的画作,见画思人,更让人痛心和惋惜。 抗战胜利后,浙江省美协在杭州的湖滨路举办了一次画展,期间丰子恺先生参展的一幅作品被窃,举办画展的有关负责人十分着急,急忙约我家兄黄宾鸿一同向丰子恺报失,没想到丰老得知后却笑嘻嘻地安慰经办人说:“画既已失落,无法追回,大概被哪位书画鉴赏者拿去了。”接着又说:“我相信他一定会珍藏我的画作并流传后世的,这有什么不好!”事后丰老还写了一篇短文,风趣地说:“偷画者非寻常扒手或贪污者可比,既有人不惜辛苦偷我的画,也可谓是我的‘知己’,如需要题词,我愿意补题。” 战乱中不忘教育子女 前些年,我曾多次走访丰老的长女(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译文出版社外文编辑丰陈宝女士),丰陈宝女士告诉我,丰老对子女的教育一直很严,就是在战乱中也不忘坚持教育子女。1938年,丰子恺全家逃难到桂林,他在当地师范学校执教,离家约五里路。每日往返十分辛劳,校长劝他住校,他不肯,理由是晚上回家他要教儿女学习文化。丰子恺还特意买了一本培根的英语论文和几本古诗词,他一边手里抱着几个月大的儿子,一边教几个读小学的儿女读背文章和古诗词,一会学习英语,一会又练习写作文。丰子恺在浙大教书时,还请了浙大机械系一位高材生到家里为他的孩子补习几何、三角等,另外还让几个孩子定期到城里的一家开明书店,请浙大同事王星贤教英文。到遵义后的三年,他仍坚持教育孩子。丰子恺主要教子女练习写作,每周都要召集子女举行一次所谓“和闲会”,叫子女们一边吃点心糖果,一边听他讲故事。“和闲”与他家乡话“5元”发音近似,因此称“和闲会”,后因物价飞涨每次得买10元,就改称“兹贤会”,也是谐音。孩子们听了故事后,必须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好后,他都要仔细批阅,并在佳句处写上评语,以作鼓励。幼子新枚高中毕业后患了肺病,在家中休学两年,丰子恺便趁机教他古诗词,先后有两千多首。据丰子恺长女丰陈宝说,直至新枚参加工作以后,许多诗词他仍能背诵。 丰子恺有七个子女,曾与子女立下“约法”,让儿女们成人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丰子恺还为他12岁的幼女丰一吟画了一幅画像,并题上陶渊明先生诗词:“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后来一吟女士把它印在名片上,作为座右铭。 由于丰子恺对儿女们教育有方,他的子女个个成才,长子丰华瞻为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次子丰元草长期从事音乐出版,曾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长女丰陈宝中外文水平俱佳,曾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幼女丰一吟,多才多艺,文学、书画、翻译兼通,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等。其他几位也很有成就,就不一一列举了。 |
原标题: “宁当流浪者 不做亡国奴” |
作者:黄宾笙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