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白塔水 悠悠古树情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7月13日 08:28:10 |
——记瑶琳镇毕浦村 毕浦村属瑶琳镇,位于毕源溪入分水江处,距桐庐县城20公里,05、16省道穿村而过,东界靠东琳村,西界靠永安村,北界靠大山村、舒家村及分水镇三合村,面积9.16平方公里,2013年人口1575人。 据《皇甫氏宗谱》记载,毕浦开村于唐朝,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毕浦又称浦头,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是分水东部最大的集镇,民国分水县在此设分水二区。1920年代,革命的星火在此燃烧,暴发震惊浙江的农民武装暴动。五六十年代,为毕浦公社所在地。1969年“7·5”洪灾将村冲毁,大部分农户迁至村后山坡上,毕浦公社迁至杨家村。2004年,行政村区划调整,将毕浦村、糁源村合并为毕浦村,辖毕浦、麻车边、担石坞、里糁坞、外糁坞、盛家山、对山、冷子、里庵、桥下、坑里、桥上12个自然村。 沧海横流,毕浦经过千年的蜕变,早已物非人非。如今的毕浦村锦屏环绕,秀水竞流,是天目溪风景最秀丽的江段。尤其是境内白塔岭水库和天目溪畔的百年香樟,更是毕浦村吸引眼球的地标所在。 同人桥 据清朝光绪分水县志记载,毕浦村毕源溪上这座桥为木桥,本县人王舜卿所建,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孙孝甫典史蔡彝改建成石桥。石桥长约八丈(24米),宽约6尺(2米),为3孔石条平桥。清乾隆十五年(1750),石桥进行过一次整修,取名叫永济桥。嘉庆七年(1802),因桥身多处存有隐患,村人吴廷栋带头民间集资重建桥。石桥长26米,宽4米,桥面由6支青石条平铺,做工精细牢固,桥碑上刻有出资者姓名及出资数量,立于大桥西头,现依稀可见。两只桥敦上各摆有铁制乌龟和蛇,用于镇桥辟邪。因桥为大家出资共同修建,故取名为同人桥。 此为嘉庆七年(1802),重修桥身所立的碑文,上面刻有出资者姓名及出资数量。 白塔岭水库 白塔岭水库位于毕浦村北,水库集雨面积33.2平方公里,总库容18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40万立方米,正常库水面积126亩。库坝为砌石堆石混合,高31米,长95米,顶宽4.2米。坝顶高程71.2米,坝底高程36米。侧流式溢洪道位于坝左端,输水管设于大坝右端。建有总干渠1.57公里,东、西干渠各2公里。埋设管径530毫米倒虹吸管2.5公里。建电站2座装机480千瓦。水库于1971年10月动工,1980年12月竣工,投工65.55工,完成土石方23.1万立方米,总投资50.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8.6万元。水库的建成,保毕浦、杨家、方吴、王家、糁源、冷坞、吴家坎、东华8个村4300亩农田的灌溉。 百年香樟树 毕浦村东头一棵硕大的香樟树,左依青山,右临一湾江水,如一朵巨型翡翠蘑菇。树冠高19米,要四五个成年人合拢才能抱住树干。相传清乾隆年间,毕浦大山村一小孩病入膏肓,父母束手无策,于是把儿子过继给香樟树,认做干娘。不久,小孩病情逐日好转。此事一经传开,方圆十几里的村落祭拜香樟树人络绎不绝。 1949年,国民党军队抓壮丁时,途经毕浦香樟树,有一个青年当兵的趁大家不注意,身手敏捷地攀上了香樟树,躲在枝繁叶茂中,逃过劫难。1969年“7·5”洪水在经过毕浦村时正好在香樟树边一个急拐弯,形成缓冲区,许多落水灾民趁此机会纷纷爬上香樟树,得以死里逃生。洪水退后,因爬上香樟树而生还者纷纷携家人前来谢恩。香樟树下,人头涌动。 香樟树经历百年风雨,依旧枝繁叶茂。香樟树下,至今仍有前来祭拜的人,除夕夜还会有人在此陪“干娘”守岁到天明。一棵香樟树,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被神化了。 |
原标题: 滔滔白塔水 悠悠古树情 |
作者:潘文韬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