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话“一几”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4月28日 08:24:44 |
中国地方方言之多多如牛毛,浙江方言之杂也居全国之最,而桐庐方言不客气说也位居全省之冠。 在桐庐,一条仅几百米的开元街就形成了东门头南门头方言差别,不远处的木排头又是另一种腔调。分水话、窄溪话、南乡话、横村话……几乎每一个自然村就有自己的方言。如果统计起来,怕是不下近百种。尽管县域内方言各具特色,却还是听得懂,交流不成问题。不像同一个省,温州话你就听得有点懵。 其中,“一几”是桐庐话里最具特色,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方言,诸如“等一几”、“去一几”、“来一几”、“困一几”、“嬉一几”……不胜枚举。“一几”的意思是时间很短,是一会、一下、一点,几乎任何动词都可以与“一几”搭档。如同上海话“侬、阿拉”一样,缺了这个基本词汇成不了桐庐话。尽管桐庐域内方言众多,但“一几”却是通用方言,东南西北乡镇村都可以信口“一几”拈来。细想想,桐庐的众多土话还真生动、幽默。 很多方言能意会却不能字表。如“一几”这个桐庐人信口即来的词汇用文字表达却费一番周折,解义“一”问题不大,“几”却可以多种,如“一机”、“一即”、“一挤”、“一继”等等,但在桐庐人看来,不管什么事体只要是“一几”就知道时间不会很久。如果要进一步强调时间很短,桐庐人还会说“一几几功夫”。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岁月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却很难改变他的乡音。方言是中华地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证明了你是哪儿人,从哪儿来,你说的方言“土不土”,流利不流利,还能说明你是“土著人”还是“移民”。正是这种丰富多彩的方言点缀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绚丽多姿。叶浅予先生尽管在外漂泊几十年,回家却乡音不改,“一几”就和乡亲们拉上了家常话。他曾说,家乡的一切都能勾起乡愁,包括桐庐话。可见先生对于乡音也能一几勾起乡愁。 上海市在几年前就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学”,即在园内推广“沪语教学”,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方言,意在保护、传承我们的方言。试想,如果全部实行“母语教学”,将来的上海人不会说上海话,杭州人不说杭州话,听到的全是非“国标”的“地方普通话”,那将是一种很尴尬的社会现象。也许有人认为,语言不过就是一种口头表达方式罢了。实际上,语言是人类历史的DNA,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其实是一部方言的心酸史。摒弃方言也就摒弃了祖宗,语言文化的消长甚至是事关一个国家的兴亡。生活习惯可以客随主便,语言却是代代流传,客家话、闽南话便见一斑。由此想到,方言也是一个地方的DNA,是一个地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想想吧,当我们说着和几千年前的先人一样“一几”的时候是多么有诗意。 前些天,在公交车上我见到不少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去上幼儿园、小学,他们无一不讲着如今很流行的“桐普话”。孩子们普通话说的不标准却很溜,偶尔说桐庐话也跟外国人说中国话一样费力,我听着也觉得怪怪的。关键是,许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了孩子也开始舍弃方言改用“桐普话”对话了。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哀,难道讲了几千年的方言将会被“桐普话”取代?普通话是在异地与人交流的语言工具,便于沟通,但在本地就应该说家乡话,以彰显地方特色。我想,如果一个地方只有上了年纪的人在讲方言,幼儿园、小学生、中学生都不屑于用方言与人交流,百年后还会不会有桐庐话存在,还有没有人会“讲一几”。现在学校里鼓励使用普通话,不推荐方言,在这种大环境下,久而久之方言便会自生自灭。见北京的叶浅予先生满口家乡话,而本地孩子们却生活在一个缺乏方言的环境里,我还真有点担心了。 如今微信已经基本普及,在微信群里曾看到过“桐庐话达标考试题”,里面将某种意思用桐庐话是怎么表达,其中就有“一几”的测试题,以评判你是否懂得桐庐方言。我是一个老桐庐人,试着答题后,竟然只有82分。听人说群里还有“分水话达标考试题”、“窄溪话达标考试题”等等,许多人答题后觉得很有意思,有些土话说起来让人有久违的感觉。我倒觉得在这种寓教于乐之中,对于弘扬方言是一个好事。 有道是,爱家乡才能爱祖国。但一个爱家乡的人不会说,或者不愿意说家乡话总会让人觉得有种失落。 |
原标题: 桐庐话“一几” |
作者:■李庆钢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