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坪时节 一个传颂千年的神话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3月19日 08:29:22 |
“时节”是凝固在桐庐人血液里的一个传统节日,它以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而深深地扎根在桐庐民间,并且还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时节”又是源于祭祀的一种节日,而且时节所祭祀的神灵并不是天神,也不是地祗,而是人鬼。这些神灵的生前历史上是真实有过的人,他们生前大多和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有关联。茆坪村过时节所祭祀的“平水王”、“陈老相公”和“陈十三相公”三尊菩萨,就是《礼记·祭法》中“法施于民者、以死勤事者、以劳定国者、能御大灾者、能捍大患者”所规定应该祭祀的几种人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时节的某些特质或许被舍弃了,或者被新的特质所取代;某些观念或许渐渐地消失了,或者被新的观念所取代;过时节的形式也在慢慢地演进并变化着。但是,茆坪村过时节抬“老爷”的风俗,却像流淌千百年而绵延不绝的血脉,仍旧被保留了下来,而且成为当地一项非常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茆坪村抬“老爷”巡游村庄,然后再将它们抬到祠堂供祭,演社戏,这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老风俗了。过去,茆坪的时节祭祀一般由族人来轮值“当保”,并且有一套严格祭法、祭礼、祭器、祭品等。祭祀前当保人得办一餐会筵,筵请各位执事,然后根据各执事所长再进行分工,比如谁负责抬“老爷”、谁落实人员到某村去挑戏箱、谁负责洁蠲殿内外、谁又去管香火祭品等,均会分配得头头是道。 祭祀前一日,执事洁蠲殿内外,并在胡氏宗祠设香案、豆案、福胙桌、馔桌,并书写祝版(祭文)、宰牲备物等。是日,参加祭祀的人均要沐浴净身,给菩萨洁脸、换袍还应该是“全福”的人来担当。 比如当年流行还“猪羊福”习俗,就是用猪、羊来当祭品,而且猪羊还必须是“全体”的,在三位“老爷”前将一头宰白的猪骑在一个特制的木供架上,然后把一头宰白的羊骑在猪身上,猪嘴衔一长枳,羊嘴衔一桔子,以寓“长吉”。而在“猪羊福礼”两旁又会摆上一张张福胙桌案,上面摆满各家各户带来的一刀肉、一只鸡、一条鱼等小三牲及一碗豆腐、一碗饭、一碗米馃(上面一只米馃为元宝形)、六只酒盅、六双筷子、一把菜刀等祭祀用品。这些祭品大多由各家各户的当家人用福篮拎来或用一担担小麻箩挑来摆上供桌的。另外还有叠成一盘盘的糕点、水果、糖果、熟食以及元宝、财帛等等,其祭品极为丰盛。 民间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一种传统礼俗仪式,古时被称为吉礼,而抬“老爷”其意都是为了祈祷平安,保佑一方,风调雨顺,或消灾灭病。祭祀是按着一定的仪式进行,人们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们,请这三位“老爷”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某种愿望。这种希望菩萨“受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方法,恐怕也是人们把人间的通则加于了神灵的身上,并成为祭祀的一种心理动因吧。 农历九月十五把三个“菩萨老爷”迎到祠堂后,一般都要做三天三夜的戏文,有时会连续演上五天。抬“老爷”风俗名曰说是给“老爷”看戏,不啻为人们的一种享受,因为,从以娱神为主已经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一直要闹到农历20那天送“老爷”到蟹坑口村为止。 当年在时节的这几天里,茆坪村中的那条街上会挤得满满的,摆摊的、赶热闹的;有县城、旧县来的、也有浦江、建德各地赶来的。三个“老爷”各坐一顶四乘大轿朝大路上绕行时,村内到处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家家户户门前燃放鞭炮落下的碎红会在地上铺满厚厚的一层。有的人家若对“老爷”有所求,就会事先和“神道”或执事约好,届时到家门口或进屋来转一转。当然,这些人家还得在大门前设祭并递上红包。 我当年到茆坪村采访的那一天,其实还没有到真正过时节的日子,但茆坪村的家家户户已经开始忙开了。胡家达那间宽大的明堂老屋也打扫干净并布置就绪,因老两口当年是九十大寿,当时老太太告诉我说她的儿女们今年过时节要在这老屋里办九十寿宴,寿宴的事儿女们也早在策划了。胡家达老人说,平时不开的照厅大门,到时也要打开。把周、做寿等都到时节来操办,利用一节多办,把家里的喜事大事在同一档口操办,既节约开支、节约时间,又省却了许多烦恼,而且会更加热闹,这恐怕是时节的一大特色吧! 农历9月15时节这一天,胡家达老两口刚好90岁,全家人在老宅里欢聚一堂为他俩做九十大寿。这一天,家人还在门前摆起了一张四仙方桌,上置供品并燃有一对大红腊烛,老两口手持线香在门口接“老爷”了。当“老爷”接至自家堂前时,老两口手持线香向“老爷”频频叩拜,答谢菩萨为他们来祝寿,并祈求全家吉祥和平安,并向抬“老爷”的执事递上了一个大红包。当然,老两口这时也收到了执事代表村干部送来的一份寿礼。 时节的饮筵因为有一种理念在支撑,却始终与文化一同整体前行,并且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直至今日仍不失其当年风采与价值,继续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进步的精神动力,从最早的祭神到农家择时举办盛宴,广邀亲朋好友共度时节,并利用时节办寿宴、拜周酒等在茆坪村里传承下来。 过时节,最能体现茆坪人“重义轻利”的淳朴民风,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是维系亲友情义的最好机会。在茆坪村不论富者或是贫者,过时节这几天都会倾其所有烧岀好饭菜来招待客人,有的会摆上六七桌来招待亲友,以显示主人的热情和体面。当然,这些客人无论亲者、疏者;无论熟人、陌人,能够上门的都会把你当成坐上宾。把“时节”当作一种比春节还要隆重的节日,这是约定俗成作为亲朋好友相聚欢庆之日。 附近的亲戚朋友就不用说了,就连很远的亲友也千方百计赶来茆坪相聚。过去,一般人家都会在节前邀请自己的亲朋、熟人到家里来过时节,有的还会派人把远路的姑姑、姑奶奶、舅舅、舅爷爷等长辈,一个个用轿子、兜子接到家里来过节,“千年不断娘家路”这句老话,恐怕在时节里最能体现了。 在时节里,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走动,交流感情,说明这份亲情、友情还存续,可以年复一年地保持这种和谐的社会感情网络,不会使亲朋变成陌路。村民老胡给我们说起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两个人在途中为一件小事红脸,后来发现他们在某某人家曾一起过时节吃过饭,而且排起来还是表亲,因此,是时节避免了他们俩的一场争吵。 在时节过程中,主人与客人之间的请吃并没有什么诉求,大家只是赶赶热闹、捧捧场面、饱饱口福而已,完全是一种很纯洁的交往。利用时节人们可以认识很多人,这对生意人云集的茆坪村来说,其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为认识的人多与少、认识的人群不一样,能培养出不同的思路。 茆坪村时节的菜有白鲞龙须扣(搁)鸡、扣肉、油豆腐炖肉、碗头鱼、大尾龙须、油条烩响皮、豆腐萝卜丝饼子、松花肉、炒荤素、熬圆子等十碗头传统老菜。过去,为主人“凑碗头”的菜肴,客人一般不会动筷夹来吃,因为下一餐主人要重新烧热端上桌请客的。比如,那碗用两个鱼烧在一起的菜,开始端上桌一般都是鱼肚对鱼肚的,此称“元宝鱼”,人们一般不会动筷去夹,要为主人留在那里“凑碗头”的,如果改成鱼背靠鱼背烧好端上桌的,说明这一餐是“圆酒”了,示意客人可以动筷吃鱼了。 时节的饮食文化堪称独树一帜,从上午九十点钟坐下,可以中餐吃到晚餐,甚至连夜宵也可以连着吃下去,有的张三刚吃好立起,李四进门又坐下换双筷子接着吃。家庭主妇会边热菜、边烧菜、边加菜地来服侍你吃,而主人则一边到缸里舀起糯米酒,一边添酒陪着你吃。 世界上的节日恐怕有千种万种,茆坪人一年中也有好多种节日,但哪一种也比不过时节的美食来得有趣。在这些活色生香的美食美酒时节里,你可以身体力行,释放味蕾,用味觉来狂欢,吃土菜,喝土酒,与亲朋好友毫无顾忌开怀地吃,就着一片亲情,即使把人吃得昏昏然,仿佛在云里雾里也不要紧,最好能把节日吃到嘴里那才叫过瘾! 写于2012年10月18日 |
原标题: 茆坪时节 一个传颂千年的神话 |
作者: 许马尔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