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光“怀辅义”的意义和价值(上)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4月28日 08:25:16 |
近日闲情逸致,重读了《二十五史》中的《汉书》、《史记》、《后汉书》,收获颇丰。解决了在脑子里长期搁着的一个问题,这就是严光为什么不肯辅助佐王侯,要对光武帝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的治国方略。 《二十五史》中的《汉书》是班固撰,“史记”是司马迁撰,“后汉书”是范晔撰。这些书中,统治天下的王朝,帝王的传记写在“本纪”里;地方政权,即诸侯的传记写在“世家”里;其他人物则写在“列传”里。“后汉书”一百十三卷,《严光传》一章在逸民列传第七十三章中,有严光自己投扎与口授的对光武帝的一段话和光武帝亲临馆舍看望严光时,严光对光武帝说的一段话。这两段话不过四十多字,后人评价五花八门,但贬多褒少,总认为严光不仕王侯归隐是一种对社会国家不负责任的行为。现在重读《汉书》、《史记》、《后汉书》,感到严光的这四十二字的告白,不仅是对光武治理国家的方略建议,而且对传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贡献。 《后汉书》中的“严光传”的这两段话是这样记载的:“君房足下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奉顺要领绝。” “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 两段话都没有圈点,唐时章怀太子贤作校订时也没有圈,这就带来了有的人的任性。最近重读上述古籍,我有四个方面的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严光的这两段文字,包含着极深刻的传统文化的内涵。 严光在致光武帝的信扎中的“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是对光武帝中肯的提醒,你现在是君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者了,我不过是你的一介臣民,你的位置极其重要。因此你做了什么事都要从“善”出发。告诉他要孔子《论语》中提出的善待百姓,要“忠善”,“良知至善”,“智善”,“甚善”是你治政最重要的。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这德的核心是“善”。“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为。”孔子认为“为下以德”是治理国家的要津(《论语·为政》)。孔子认为教人以善,导人以善是五常之德。“智”的本质属性就是善或至善。孟子同样说过:“教人以善谓之忠。”所以严光要光武帝“甚善”这是儒家把一个社会安止称为“止于至善”的表现。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全国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十分重视“止于至善”这一传统民族文化,要求我国立法“恪尽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习近平总书记还在2016年6月30日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又一次强调:“要做群众的贴心人”是筑牢国家善治的基础。 严光提出“怀仁辅义”,是告诉光武帝治国要包容,心怀仁德、培养仁德,这才能使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使老百姓高兴满意你的统治。同时也提醒这位曾是同窗好友要防止阿谀奉承,复古守旧走回头路,要吸引王莽的复古失败的教训,独立自主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至于光武帝三番五次地寻找和劝谏他出仕辅佐王侯,严光加以拒绝的原因是,一方面严光引用一千年前尧时代许由巢父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的故事,说明自己的守节志向;另一方面也要光武帝用人不要只沾亲带故回到旧时代中去。因为光武帝做了皇帝以后,写信要求到朝廷做官或要求在地封侯的达五百多人,这时候严光接受光武帝的封官,显然既不利于“怀仁辅义”要求,也不符合严光的节操。 仁是孔子提出来的。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记,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所以严光讲的”怀仁辅义“是继承了儒家思想的一种以礼治国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惠民优先”,即仁爱思想。 这“仁”的要义在《左权》、《国语》中讲得很明白。其一要义是对人类的关爱,即“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爱人能仁,仁又之爱也”。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直接地说了:“百姓足,君塾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塾与足。”所以严光要光武帝以“以德治国”崇尚仁爱宽厚,反对暴力冷酷的政治,主张敬民、爱民、养民。揭示了仁义中的人道关切。其二是同情人的悲悯情怀。如“背施无亲,幸灾不仁”“乘人之约,非仁也”,流露出对人不幸处境应有的同情心和侧隐之情。严光提出的“怀仁辅义”是要“天下悦”,把儒学的“仁义”要融化在每个社会成员和每个社会角色中。其三是孝亲,“爱亲之谓仁”,其实质即对父母和祖先的忠诚,即所谓“不背本,仁也”。其四是仁被视为兼纳众善的美德。《左权》更明白地说:“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这就告诉我们,严光提出的“怀仁辅义”是治理国家的要津。这种民本思想是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都是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的主张和宣扬的,从而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治理国家和治理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十八大报告中就强调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和“怀仁辅义”是一致的。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些观念的时代价值,其中第一个就是“讲仁爱”。他还以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今天我们社会中的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其精神源泉同“怀仁辅义”都是一致的。 二、从西汉灭亡之历史教训看“怀仁辅义”的针对性。 光武帝开创的王朝,我们称之为“后汉”或“东汉”。前汉、后汉是根据汉代的时间命名,而西汉、东汉则依据首都的位置命名。西汉的首都是长安,东汉的首都在其东面的洛阳。西汉王朝加前面十五年的秦王朝共两百多年。两千年前的秦吞并六国,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废除导致分裂的封建制,还在全国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车轮、道路等,并修建、加固万里长城以加强国防力量。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经,也是其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长城”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但当时确实是为修长城国库耗尽,人民哀声怨道。对我们今天来说是伟大的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在当时确实是引起农民起义的一个直接原因。这么一个强盛王朝,以法治国,不施仁义,不久便被人民所推翻,有力证明了孟子的说法:“得民心者得天下”。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城,又提倡道德教化,纠正了秦朝单纯以法治国的偏颇。从此以后,两千多年中,中国一直实行这种制度,不再出现单纯法治的政治。 汉高祖的各项制度,政府机构的设置,都参考秦朝的规制,只是改秦朝的郡县制为郡国制,把秦朝过于繁琐的法律简单化。由于没有治理行政的制度,以致在《史记·叔孙通列传》写下了当时刘邦手下的丑态: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汉高祖极为反对儒生。当时,一些儒家人穿着儒服,高祖非常讨厌这种服装。有一次让一个儒生把儒帽摘下来,往里撒尿。 高祖死后,太子盈继位,但实权掌握在吕后手里。惠帝不理朝政,纵情酒色,六年后(前188年)去世,年仅二十四岁。惠帝死后,历经文帝、景帝时代,又发生宫内权力斗争。但人民倒在这时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儒家趁机传播。特别是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朝廷的主流思想。也可以说,在此后的2000多年中,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光武帝接受了儒家思想以后,从全国举荐能人。经过休养生息后,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粮满仓,钱满库的局面。不能再容忍匈奴的侵略,提出了攻打匈奴的方案,并取得了胜利。但光武帝之前的几个朝代,并没有做到这点。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五年中,不节约经济,喜欢大手大脚,财政已经疲软到了极点。于是采取立竿见影的增加税收政策,炼铁业成为官办行业,所有盐都必须交纳官府,不许私卖,酒也成为专卖品。人民疲惫不堪。频繁远征作战导致家里的壮劳力都被赶上了战场,各地大兴土木也大量征用壮丁。农民、商人和运输业者也都失去了工作。社会不稳,盗贼猖獗。于是出现了王莽的摄政。 总结西汉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这统一的思想就是传统文化。虽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德治国,强调运用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的思想,但汉武帝并没有完全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许多有才学的儒生都进不了他的政治核心之中,他还是想用传统的权力来对内统治,对外征服。历史证明,凡以军事力量建立的朝代,都不能依靠军事力量来维系。世界也如此,如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直至苏联解体后的情况,原来为一家,现在有些以邻为壑。所以严光的“怀仁辅义天下悦”也是总结了西汉灭亡的经验教训。(续) |
原标题: 论严光“怀辅义”的意义和价值(上) |
作者:■李锡元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