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桐君山的“亭” |
http://www.tlnews.com.cn/2017年12月17日 10:15:57 |
陪伴远道而来的几位亲眷游桐君山,游完下山,新外甥媳妇发表“观感”说:“这座小巧玲珑、三面环水的小山,建了六座造型不同的亭,加上别的建筑,从而把它打扮成一处既古朴又美丽的园林,很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她的话,让我把桐君山的“亭”和一些有关“亭”的事细细想了一番。 亭、台、楼、阁、榭、轩,是我们祖辈每谈到园林就一定会提到的。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许多园林都有这些建筑。其中,“亭”,是结构最简单,出现最多的。因此古诗词里出现不少吟咏“亭“的名句。如李白写的“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叔同写的“长亭外,古道边,”许浑写的“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李商隐写的《离亭赋得折杨柳》。这些都是写驿道上的亭,写人们送别、离别的惜别之情的。另一类是写园林里的或风景点的亭,如白居易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是杭州西湖边的亭;杜牧的“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戎昱的“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这些亭既是风景的一部分,也是坐以观景兼憩息的好去处。再有一种是承载着我们民族历史沉重的特别重大事件的亭,如秦桧杀害岳飞的风波亭,谢翱为祭奠文天祥哭死的严子陵钓台西台的石亭;还有一类如造就王羲之成为书法鼻祖的兰亭;传诵千年的《醉翁亭记》里的醉翁亭。这些亭当然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桐庐县城里的老人们说,桐君山上有一座“麦餜亭”,说这“麦餜亭”是民国26年(1937)建造的。这怪怪的亭名也让我想对桐君山上的亭作一探究。 走进桐君山大门,一眼就看见一座石柱、石楣、石匾、石顶的石亭,匾上题名为“桐君亭”。亭内竖着一块大石碑,碑上凿的大字是“药祖圣地”。两侧石柱上的楹联是:“夺得一江风月处,至今不许别人分”。桐君山夺得了“一江风月”,不肯分给别人,楹联不用一个赞词,对桐君山景致的赞美可谓楚楚动人。同时,这古朴庄重的石亭也体现了人们对德高望重的药祖、药圣的敬仰之情和感恩之情。可以说此亭是对桐君山景观的一个概括。我还发现在桐君亭右侧搁着一块当凳子坐的近4米长、0.5米宽的石板。石板上镌刻着:“咸丰五年(1855)桂月中秋造‘福缘亭’,为首皇甫士筠立。”这可是161年前的古董。而今,让他身为凳板,有点太委屈它了。 拾级而上到半山腰,见到一座木柱、木顶、木栅栏的六角亭。小木匾上题着“凤凰亭”三个字。看上去像是旧亭修葺起来的。如果有人登山累了,可背靠栅栏坐下休憩。这可以说是供游人小憩的凉亭。再攀登至山顶,过桐君祠前,“四望亭”就在你眼前。亭呈四方形,有十二支木柱。四角檐下有四条“牛腿”,透雕着动物与兽首人身像,很古老,与亭柱不是一个年代的产物。为什么此亭命名为“四望”呢?您只要走进亭子坐上亭栏的椅子上,放眼远眺,就会发现,桐江与天目溪滔滔东流的碧水与众多的渔船以及两岸的青山、县城美景尽收眼底。所以可以说“四望”之名实至名归,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观景亭。距四望亭不远是一座里面挂着一具大铜鈡的亭,这亭是用来保护大铜钟免受风雨侵蚀的。再从山南下坡至山腰,跨石阶通道而建的是一座类似小庙的亭,前后门楣上都题着“桐荫问道”四个字。亭内竖着两块庚午年(1990)刻的书法精品大石碑。其一为权希君写的、北宋杨时诗作《登桐君山》草书,书法与诗皆堪称经典;另一块是谢澄光为钓台碑林写的隶书,同样是精品。所以此亭应是有关桐君山的文化艺术精品收藏之亭。 山西侧的小道上有一座跨路而建的“合江亭”,庚午年(1990)新建的,亭名取两江(富春江、分水江)合一之义。有一对楹联是宋代桐庐知县曾黯撰的:“水合双江急,山透百竅深”;另一面的楹联是明朝桐庐邑令郑淑嘗撰的:“别有丹青图不得,数声渔笛月明中。”书法皆为现代名家郭仲选手迹。两幅楹联与山景水景可谓是珠联璧合,眼前的诗情画意溢满字里行间。由这两副楹联可以看出古代在此处本就有亭。 走遍桐君山,没有找到“麦餜亭”。下山造访了几位祖居桐君山下的耄耋老人。他们说,“麦餜亭”只是从民国26年(1937)汪精卫游钓台事件发生后,人们口口相授流传下来的,并没有写在桐君山的亭匾上。 汪精卫是在1938年12月18日带着夫人陈璧君偷偷地离开重庆,去了日寇占领的南京当上汉奸的。在此前一年,他任国民党中央政府行政院长的五月初,和老婆俩由“浙江省主席”朱家骅陪同来桐庐严子陵钓台玩乐,事先打招呼要吃桐江鲥鱼。这天上午,玩了钓台回桐庐。桐庐县长尹志仁隆重设宴接待,供上由“美味和”菜馆名厨曾根法烹饪的鲥鱼。可是因为桐江渔民捕鱼,都在夜间撒网,黎明收网上市。而鲥鱼一离水,僵得快,腐得也快。因此汪氏夫妇嫌鱼不新鲜,吩咐做三鲜面吃。但此时美味和的面都被汪的随从吃完了。还因为接待场所延龄堂内没有为陈璧君准备单间与马桶,厕所又是男女不分的。汪氏夫妇遂满脸愠怒拂袖上车而去。为此,朱家骅大骂尹志仁是一头蠢驴。尹志仁满腹懊恼、一腔怒火无处发泄,便狠狠打了曾根法一个“麦餜”(桐庐方言指“耳光”)。而曾根法因为烹饪技术高超,深得地方名流赏识。遂有国民党桐庐县党部常委王某和律师唐某竭力怂恿曾根法向杭州地方法院控告尹志仁。加上朱家骅本就对尹不满。至6月19日,尹志仁便丢了官。 尹志仁灰溜溜地离开桐庐那天,街上老百姓烧锡箔制的银元宝、草鞋(送丧葬用)为他“送行”。而且杭州地方法院判罚尹志仁赔曾根法法币300元。曾根法将罚金捐给了桐君山,造了两座小小的六角亭。由于这两座亭是一个“麦餜”引起的,前因后果在桐庐街上纷纷传说,大家就带着看了一场闹剧有点开心的情绪,戏称它为“麦餜亭”。大概因为这个名称登不了大雅之堂,所以文人们就没有把它写在亭匾上。 前几天,有几位在桐君山锻练身体的髦耋老人闲谈时说:“现在这‘凤凰亭’大概就是‘麦餜亭’之一。今天不妨把这个亭匾题为‘麦餜亭’,略加说明,也可留下一段历史趣话。还有,那块咸丰五年镌刻的‘福缘亭’长石碑古董,是否也应该给它一个应有的位置”。 桐君山的亭,亭里亭外的桐庐故事或诗情画意,有历史、更多的是文化艺术。这些亭一定给了游客们很多历史、文化艺术体验和美的享受! |
原标题: 漫话桐君山的“亭” |
作者:杨 时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