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菜的文化——蒸签子 |
http://www.tlnews.com.cn/2017年11月20日 16:34:49 |
同路人餐饮连锁门店有一道菜肴叫“老妈包素肠”,可以说这是一款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菜肴,这个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北宋。《博雅》签、籯,笼也。“签”是一种竹编制的炊具,圆筒形,有底无盖,食材置入其内,上笼蒸制后食用。至宋代已改用猪网油或豆腐皮等包裹食材成圆筒状,然后蒸或炸制的一种菜肴,形似签而叫“签菜”。对于“签菜”的记载,在《武林旧事》中记有:奶房签、羊舌签、肫掌签、蝤蛑签、莲花鸭签等。而在《西湖老人繁盛录》中记有:荤素签、锦鸡签、蝤蛑签等等。“签菜”在宋代可是吃货们的一种喜爱,宋代司膳内人撰的《玉食批》,大约是宋孝宗做太子时高宗赐他的“菜单”,如果只看菜名,里面有“羊头签止取两翼,土步鱼止取两腮。以蝤蛑为签、为馄饨、为枨瓮,止取两螯,馀悉弃之地,谓非贵人食……” 图片中的这个菜,桐庐一般有两种叫法,一是“签子”,如蒸签子、扣签子等,这是我们桐庐北乡如旧县、横村、莪山等一带的叫法;二是素肠,如蒸素肠、扣素肠、滚素肠等,这是南乡一带等地方的叫法。其实此菜的制法、形状及用途均与元代的“鼓儿签子”十分相似,只不过“鼓儿签子”是由切细羊肉、鸡蛋、姜、葱等物拌匀,灌入羊白肠内,煮熟切鼓状,被视为奇珍异馔而为宫廷菜肴。而我们桐庐的“签子”或“素肠”,则是用豆腐衣包裹肉末、豆腐等物,蒸熟后也切成鼓儿状,而且这也是民间办酒席必用的一道硬菜。“签子”仍延用元代的菜名,而“素肠”两字则是相对元代“鼓儿签子”,由羊肠的“荤肠”而变化的菜名。 元代《饮膳正要》所记载的“鼓儿签子”,就是沿袭宋代流行的“签菜”做法,只是原料有所变化而已。其实此类“签菜”过去在桐庐民间流传十分广泛,除了“蒸签子”以外,比如还有“网油鱼条”、“网油鸡脯“、“网油虾蟹”、“网油猪肝”、“网油细沙”等。其中“网油猪肝”这个菜就是由南宋“肝签”所演化,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膳食八珍之一,即以网油蒙于肝上,烤炙而成的“肝膋”。“网油猪肝”以猪肝为主料,配以鸡脯肉、茡荠、蛋黄等为辅料,把主辅料切成细条状,先用姜、葱、盐等调料腌渍,再用猪网油将猪肝等馅料卷成长筒状,用淀粉挂糊入油锅炸熟,再改刀装成菊花型摆盘,并撤上胡椒粉即成,此菜不仅形状美观,而且馨香脆美,回味悠长。当年,叶浅予老先生回桐时,根据他自己的记忆曾叫桐庐宾馆的厨师试烧过这个菜,最后,他在桐庐饭店找到李成松厨师才重拾了儿时的味道。 |
原标题: 桐庐菜的文化——蒸签子 |
作者:许马尔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