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卑微中的淡泊无奈中的呐喊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5月08日 08:52:22 星期日 |
| 我一直喜欢读轻松幽默的小说,但余华的小说一旦拿起就不舍得放下,一定是一口气读完,甚至是废寝忘食。余华小说里的主人公都是生活中的弱者,在现实中卑微地活着,外界的任何一个破坏力都能让他们无处立足,小小的一个事故就能摧毁他们原本苦心经营的美好。苦中笑,笑后哭,余华用他的笔娓娓描述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挣扎和叹息,弱者的无助和善良。余华的小说像药,读后总是让人陷入深思,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已经麻木的神经重新警醒,对制度中的不人性现状进行反省。小人物有大慈悲,若不是密切关注着人世间的悲苦,余华笔下的人物命运怎会如此地打动读者的心,让人读了欲罢不能。 二十年前第一次读他的《许三观卖血记》,那时的我刚大学毕业,意气风发,人生的道路在我的面前充满阳光和鲜花。世间的磨难和痛苦我还没有多少经历,许三观饥饿的生活场景我只听父辈们说过,只知道亲人们饿得吃过谷糠吃过野菜甚至吃过观音土,饥饿逼着每个家庭的家长们想方设法地为家人的活着而奋斗。许三观发现自己的血可以拯救家人,他走上了卖血的路,他卖得理直气壮,卖得很有成就感。为了能让自己的血多卖点钱,他学会了卖之前喝很多的水。卖完血之后他一定要奢侈地点一盆炒猪肝,他认为这是对自己身体的款待。这辈子他享受到的人间美味就是炒猪肝了,余华在小说里安排了一段场景,许三观一家人因为饿得动不了躺在床上,儿子让许三观讲点好吃的,许三观绘声绘色地用语言为一家人炒了盆猪肝。这哪是盆炒猪肝啊,分明是他们活着的期盼,对人世间美好的向往,有念想就有活下去的动力。许三观年老的时候,丰衣足食了,再也不用担心饥饿了,炒猪肝想吃就能吃上了,可他却因为害怕哭了,因为他发现自己的血卖不出去了,自己身上最金贵的东西失去了利用价值,习惯于受难的生存方式,一旦失去反而惶恐,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和无言的控诉。 在我三十岁的时候,我又读到了他的《活着》。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打倒的地主少爷,解放的时候,他已经因为赌和嫖败光了家产,可是他仍然逃不过地主的成份。曾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沦落到社会的最低层,经济的窘迫政治上的歧视,他的日子可想而知。他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逝去,死得都那么凄凉,最后一头老黄牛成了他唯一的亲人,他唤它为“旺财”。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努力地活着。与别人讲起曾经的酸甜苦辣似乎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从前我总认为被打倒的地主过着苟且的日子是活该,但读过余华的小说后,我觉醒到,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并没有实现。余华没有说教,但通过小说的描述让读者对身边漠视忽略的人性深深地反思。 在我快五十岁的时候,又读到余华的《第七日》。经过人生的阅历和生活的历练,淡泊宁静是人到中年成熟的表现,但《第七日》再一次让我读罢泪流满面。小说通过一个死者在那个世界的七日游荡以及对活着时的回忆,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社会或家庭阴暗面的揭露控诉上,而是用一种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超越对善恶、是非的道德判断,走向了一个向人们展示高尚的新的写作境界。主人公刚出生就是那样的不幸,母亲把他生在奔驰的列车轨道上,万幸的是他的养父一个普通的铁路扳道工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父爱,他像棵小草那样慢慢成长。正当风华正茂的他死于非命,可他死无遗憾,因为死之前他的亲人都先他而去了。他的养父身患癌症,因不愿拖累他而离家出走,他卖房辞职去寻找仍杳无音讯,唯有到了那个世界才能父子团聚重续温情。他深爱的妻子为了前程另嫁她人,他是如此不舍只好选择放手,但在煤气爆炸的前夕,他看到了前妻因公司破产割腕自杀的报道而惊呆得忘记了逃生。还有对他深情厚意的义母,因为医院把弃婴当做“医学垃圾”仗义直言,在死之前已莫名地死于一场交通事故。余华在小说里以一种淡然的描叙,让我们看到社会上特权阶级蛮横的丑态,以一种怜悯的慈悲寄予主人公不幸一生中难得的亲情。让人难忘的是小说人物不是简单地接受宿命,而是努力地寻找救赎,由人性恶到人性善,在人文关怀上实现了从对个体生命尊重到对自我的发展和超越的过程。余华小说中既有传统伦理文化的深厚根基,又有现代伦理文化的鲜明意识,是伦理文化与现代审美观念双向作用下的复合体。 余华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但他每一部作品都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阐述了人的存在主义以及生存方式,人活着就要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他的作品有种撕碎后的平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升华。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自我认同方面进行了许多有道德价值的思考,同时对我们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性的弱点和强权的破坏力毫不留情地进行揭露,这对建设和谐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
| 原标题: 卑微中的淡泊无奈中的呐喊 |
| 作者:刘月萍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