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读《山居笔记》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5月08日 08:52:57 星期日 |
| 近来想找一本适合儿子看的书,于是在书房里将所有的书整理了一遍,翻到了漫画家朱德庸《绝对小孩》,顺带给自己也找了一本适合重温的书《山居笔记》。于是,在每天的七点左右,我和儿子并排坐在床上,各自阅读手中的书,仿佛我的世界就剩下一盏壁灯,只是墙上留下的一大一小两个模糊的影子提醒着我,还有个初级阅读者陪伴着我。 再次翻开《山居笔记》,依旧是慢慢的欣赏,细细的品尝,用阅读在广袤的祖国河山之间、久远的历史之间做了一次穿越性的旅行。偶尔还会向儿子述说上一段,儿子总回答我:“我不知道。”我笑着不语,在心底说:又有多少人真正的懂得呢。用一生来阅读,总有一天你会懂的,只是这个过程很漫长,但也很值得。 还记得第一次看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是高中时,那时常常在寝室熄灯后拿个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翻阅,因为高中的课业还是比较重的。而今过了这么多年,再次阅读,心境的变化、生活的阅历、知识的丰富都让我对它有了新的理解。于是,把这些解读、认知和感悟梳理和记录下来,形成了以下的这些文字。想着多年后若再次阅读《山居笔记》,应该又会有新的感悟吧。 《山居笔记》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里面的很多文章,用一个特定的地点作为中心,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扩散开去,而最终把所有的一切写到了人的身上,追寻着人的行走足印,记录着人的生命轨迹,揣测着人的悲欢离合,将一切润色和丰满起来。 《山居笔记》以文化为主线,各篇章在文化的牵引下融为一体,增加了空间的厚度。本书的开篇《一个王朝的背影》,至今印象深刻,它写的是清朝统治者的故事,这座坐落在长城之外基本完整保存下来的避暑山庄是文章描写的中心地点,余秋雨从这一地点的选取作为整个论述的起点,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万里长城是一种民族闭塞且夹杂着恐惧的心理的产物,对于一些清朝统治者不对长城进行修葺而导致很多部分坍塌损害的现象给出了一个全新视角中的解释。 正如文中所描述的“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雨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一个王朝的背影》只是一篇小小的散文,有的人读到它,可能更多的人没有,我想余秋雨只是想通过它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在众人的欢呼中,我们则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忽视了那些万川奔流中的几缕污浊才是。 《山居笔记》以时间为坐标,各篇章在时间的串联下融为一体,沉淀出文化的深度。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游山玩水,看的是美景,图的是开心。而余秋雨则不同,他一次次踏上这些地方则是来探索、求证、体味,他去的地方也不是游玩山水的人会去的一些地方,比如作为中国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宁古塔,余秋雨是带着考究大量书籍所记载的流放历史后的沉重心情和亲身感受的迫切心情而去的。在这早已物人皆非的宁古塔,余秋雨试图把书中记载的昨日记忆和亲眼看到的今日之景来做一种时间上的沟通。 前些年对晋商的讨论此起彼伏,几百年前山西商人的功绩一次次的被提起。不少电视剧很好地印证了这点:山西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等无一不见证了巨商家族的兴起与衰落。现在,这些家族遗留下来的建筑成了很多普通市民旅游的目的地。参观过程中的介绍加上阅读一些相关资料后,游客都感叹晋商们在那个农业社会中所创造的辉煌家业、商业规模和信誉是空前的,未必有人会去深究原因。而余秋雨却在游览之后逐个分析了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社会结构变化、统治者政策等原因,且在基本排除了这些因素对晋商具有毁灭性打击的可能性之后,把原因指向了被很多历史学者称赞的一些事情上。他认为,首先是太平天国运动对遍布全国的晋商营业网络的巨大破坏,而后辛亥革命对社会形成的巨大的冲击和革命之后军阀的混战局面,特别是割据状态彻底摧毁了晋商发展的命脉。 《山居笔记》以人物为关注,各篇章在命运安排下融为一体,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我们都知道,如果单单谈文化往往会有种让人有种想要敬而远之或者逃离的冲动,但如果谈起人来,只要不是很呆板生硬,大多数的读者还是会愿意来体会的。余秋雨在本书中始终把人物作为自己起笔和落笔的切入口。 《乡关何处》是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篇章,它写出游子对故乡的一种矛盾复杂的心理。中国人走出国门之后更加爱国是事实,远走他乡的游子离开故土之后更加依恋和维护故乡也是必然。然而余秋雨在这层意思之后要阐述的另一个事实是:远走海外的故乡游子可能很想回故乡来看一看,这种要求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一天天的强烈起来,但是实现了愿望的游子最后还是会选择出走,还是会离开故乡,回到被他称为异乡的那个地方,且这种矛盾很难调和。我自己在异乡待了八年,也能深刻体会到这种矛盾。 以李白这个众所周知的唐朝大诗人为例吧,他的出生地严格意义上来讲,碎叶城实际上今天已不是中国的领土了。李白的大量作品中,有很多流露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要回到故乡去的愿望,但李白的一生却是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没有要务缠身,没有行动不便,但他最终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去,这其中矛盾的心理需要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会感悟到。这也许可以从文化上解释为什么自改革开放以来,留学海外学生归国的比例一直偏低这一现象。 我现在还不能说自己已经读懂了余秋雨,但我确实感受到了从他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时间上横贯古今,空间上纵横四方,丝毫不流于空泛,并时刻保持着对时间和空间中的人物的关怀。在读《山居笔记》时,我总觉得自己是与智者在交流,但我思想上的深度远不及他。 我想,多年后我还会再度拿起《山居笔记》细细阅读,想必那时又会有新的感悟吧。 |
| 原标题: 再读《山居笔记》 |
| 作者:吴 英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