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的桐庐知县(一)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5月08日 08:51:55 星期日 |
| 桐庐自三国吴大帝(孙权)黄武四年(225)建县至清宣统三年(1911)一共有1686年的历史。由于时代的久远,史料的欠缺,被收入民国《桐庐县志》(以下简称“民国志”)卷六“官师表”中的知县和知县级官员只有323位(有2位系我补入):其中南朝·齐1位,南朝·粱1位,唐朝3位,宋朝116位,元朝6位,明朝67位(其中一位叫陈彝的知县,“治行”中有其事迹介绍,而“官师表”中被漏列,我将其补入),清朝129位(其中5位曾复任。另外,其中有一位叫薛景珏的人于康熙五十八年以建德县知县的身份兼任桐庐县知县,“官师表”中被漏列,我将其补入。)。吴、两晋、南朝·宋、南朝·陈、隋、五代·吴越均无。 323位知县中,“其遗爱在人确有成绩”而被民国志的纂修者列入“治行”的知县共39位。换句话说,桐庐自三国建县到清末的一千六百多年中,有近四十位知县是优秀或比较优秀的。作为今天的桐庐人,对这些曾经在桐庐这块热土上挥洒过汗水、曾经为桐庐的百姓做过诸多好事的先贤们的事迹也应当了解一点。这,不但是对先贤们的一种纪念,也是对后来者的一种激励。同时,对今天的桐庐人在美丽桐庐的建设中从他们的事迹中知兴替,明得失,也不无作用。 39位被列入“治行”的知县中,南宋时的李友仁于度宗咸淳十年(1274)任桐庐县知县,后降元,且文天祥部从杭州溃退至桐庐时,他“撤浮桥拒之”。很显然,这是一位丧失民族气节的人,我将其剔出在外;清朝时的刘肇甲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桐庐县知县,他曾镇压濮振声白布会起义,我也将其剔出在外;另外,明成化十六年(1480)任桐庐知县的广东东莞人卢勖、明嘉靖四年(1525)任桐庐知县的上海松江人张参、明天启二年(1622)任桐庐知县的江苏宜兴人陈景璐、清乾隆六年(1741)任桐庐知县的江苏武进人钱人麟,此4人因事迹过于简略,我也将他们略去不述。其余33位,宋3位:刁衎、袁韶、赵汝镗;明16位:杨信、李坚、马隆、何珖、陈和、丁楷、曹珪、孙瓒、胡岐、赵惟兴、吴绅、陈彝、李绍贤、刘二典、曾守意、蒋克达;清14位:马象麟、薛景莹、陈苌、张坦熊、唐渐、吴宪青、孙岩、王锡桐、何维仁、周云章、沈懋嘉、杨褒彝、程赞清、何士循。 刁衎,字元宾,升州(今河南唐县)人。南唐时因父荫任秘书郎、集贤校理,曾深受南唐后主李煜的宠幸。南唐入宋,刁衎任负责祭祀祈祷的太祝。太平兴国三年(978)任桐庐县知县。在任时,政绩十分突出。当时,宋王朝还处于初创时期,虽然国家早就制定了法律、法规,但地方上淫刑酷法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刑上加刑,法外施法,广大百姓深受其害。此时,恰巧宋太宗下诏言事。刁衎不因自己人微言轻,针对地方上这种严刑峻法的现象上书宋太宗,提出:凡是国家法律法规以外的土法土规一律严禁。我们知道,有宋一朝,经济是非常繁荣的,法律是比较宽容的,这和刁衎的上书有没有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刁衎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就非常难能可贵。不久,刁衎迁任负责全国刑法的大理寺副长官。刁衎在桐庐任职时著有《睦州正厅记》、《宁国寺碑》、《严先生台碑铭》(此文被收入民国志中)。祀名宦。 袁绍,字彦淳,庆元府(今浙江宁波)人。淳熙进士。嘉定(1208—1224)初年任桐庐县知县。袁绍在桐庐干了两件深得民心的事情:一是当时有不少赵氏宗室居住在桐庐。这些人仗着自己的特殊身份,经常干涉地方政事。袁绍到任后公事公办,拒绝私谒,使这些宗室不敢再胡加干挠。二是在当时,杭州有关部门在钱塘江旁修建江堤,要从桐庐开采石料并负责运送至杭州。这本是一个向上司邀功的机会,但袁绍经调查后拒绝说:“庙山有石,不必旁取邻郡。”使桐庐的百姓避免了一项不必要的劳民伤财的工程。嘉定四年(1211),袁绍升任太常主簿。临行时,“桐庐父老旗鼓蔽江以饯”,一直送到富阳。袁绍后来官至尚书,死后赠太师、越国公。祀名宦。 赵汝镗,宗室子。嘉熙元年(1237)任桐庐县知县。他在任时,曾从县金库中拨出五千缗钱为县学购置学田,使县学的经费有了一定的保障。又捐出自己的俸薪籴丰粜歉,立惠民仓,使农民在丰年时不因谷贱而受伤,歉年又能帮他们度过饥荒。广大百姓能因此得到实惠。 杨信,邯郸(今属河北)人。明永乐十二年(1414)以太学生的身份被任命为桐庐县知县。杨信为政既廉洁又勤奋,且刚正不阿,坚持原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敢以私事相求。他拘捕罪犯只用信牌,而不遣吏卒。断案以宽大为怀,一般罪犯均以教育为主,监狱几乎为之一空。正因为此,三年任满后,绅士张彦亨等三百余人赶到南京请求让他连任。杨信在桐庐知县任上干了九年,直到他去世为止。九年的桐庐生活,杨信的后人也爱上了桐庐这块土地。杨信去世后,他的子孙便在桐庐安了家。 李坚,唐县(今属河北)人。天顺(1457—1466)初任桐庐县知县。李坚精通法律,听断明决。遇事敢作敢为,不避权势。又曾捐俸建便民仓,以济民困;均徭省役,以缓民力;政修务举,威惠并行。志书上说,数十年来,桐庐县知县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最后他在朝觐途中不幸去世。李坚死了以后,郡太守张永感叹地说:“清官亡矣。”祀名宦。 马隆,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进士出身。成化八年(1472)任桐庐县知县。当时,县衙正厅因年久失修而坍塌,马隆就捐出自己的俸薪加以改建。他自身廉洁,处事公明。在任三年,始终把爱民放在第一位。因遭忧(父母丧)离开桐庐。后升任监察御史。 何珖,顺德(今属广东)人。进士出身。成化十一年(1475)任桐庐县知县。何珖洁身自好,为人清白。在任时,“立三限催科,禁吏卒不得扰民。”严禁有关部门对百姓加租加税,更严禁吏卒侵犯百姓的利益。他断案时,“剖决如流,悉中理法;吏不售奸,狱无冤抑。”断案不但快速,而且严格以法办案。属吏无法施展阴谋诡计,所审案件没有一起冤假错案。四年后,因才行超卓,升任监察御史。 陈和,龙岩(今属福建)人。进士出身。弘治十四年(1501)任桐庐县知县。陈和莅职刚果,为官廉慎。对那些土豪劣绅他一点都不讲情面,对善良百姓他总是设法扶助。在职时,常常以民之父母自任。当时,正赶上政府重修户籍,清查户口。他尽心尽力,最后得以增加户口一图(里)。三年后,在吏部对官员的考核中,考绩为最,升监察御史。他离开桐庐后,老百姓都非常怀念他,特地为他建了一座石碑,纪录他的政绩。祀名宦。 |
| 原标题: 历史上的桐庐知县(一) |
| 作者:朱关法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