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根:在“桃花坞”里追逐梦想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4月14日 08:53:15 星期四 |
| 王金根:在“桃花坞”里追逐梦想 桃子虽好,还得由诚信“托底”
一棵桃树,“撑”起了他的一生!几十年来,他带着村里的农民春“卖”桃花夏卖桃子,生意越做越大,事业越干越红火。桃林环抱的村庄,如今已成为美丽的景点,桃花绽放的岁月,让他成长为“新型农民”的带头人。 2008年他被评选为“浙江省第七批农村科技示范户”;2009年他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称号;2012年作为“特殊人才”享受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他,就是阳山畈蜜桃专业合作社的社长王金根。 3月22日,第五届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暨第八届杭州·桐庐山花节在横村镇阳山畈花海中隆重开幕。漫山遍野的桃树,把阳山畈村染成一片粉红。此时此刻,“桃花源”里一片人头攒动,山上山下,到处是游客的欢声笑语。 乡亲们很忙,忙着捕捉商机做生意;王金根更忙,忙着接待一群特殊“赏花人”——他们都是各地赶来的销售桃子的老客户,他们观赏桃花,是为了预测今年阳山畈桃子的行情……王金根笑着,脸上的皱纹全都舒展开了! 今年55岁的王金根,是土生土长的阳山畈村人。他头脑活络肯吃苦,高中毕业曾打过工、种过水稻,还做过多年的生意。慢慢地,他把目光瞄准了村里的那片桃林。 阳山畈村有150多年种桃树的历史。这里的水土好,种出的桃子特别鲜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粗放管理,蜜桃品种单一,再加上桃子销售全靠村民肩挑叫卖,因此蜜桃虽好,却卖不了价格,还经常烂在树上。果农辛苦一年赚不了几个钱,于是纷纷转行,有的甚至砍掉了桃树。 可就在阳山畈桃子陷入低谷时,王金根决定种桃子。他有自己的想法:阳山畈村水土好,特别适合种桃子,这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好酒不怕巷子深”,只要找准市场,阳山畈桃子定会有“走俏”的一天! 2000年,他在自己承包的100多亩地里种下了桃树和梨树。原来村里桃子只有一个品种,那就是当地人叫的“红桃”,而王金根除了种红桃以外,还引进了日本蜜桃品种“仓方早生”。在县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像呵护孩子似地用心培育着这些小苗,每天在地头不停忙碌。 令人想不到的是,王金根的这一举动,引来了意料外的效应:许多村民看见“特别有头脑”的王金根大面积栽种桃树,心想这事一准靠谱,因此也跟着种起了桃树。这一年村里不但没人砍桃树,而且桃树面积还多出了几百亩! 在县园艺站技术人员的精心辅导下,王金根的桃园一片生机勃勃,他严格按照科学的办法施肥、治虫、疏花、疏果,一边学习种植技术,一边摸索着打开销路。 2003年,王金根的桃园丰收了!桃子沉甸甸地压满枝头,咬一口,又鲜又甜。种桃子的村民喜上心头的同时,又愁上眉头:新品种的桃子种出来了,可市场在哪儿呢?他们不约而同地来找王金根,希望能为阳山畈桃子找出路。 为了给阳山畈桃子“找婆家”,王金根联系了本村几个种桃大户,租了车子,带上一筐筐的桃子到杭州果品批发市场去卖。令人高兴的是,批发商们尝了阳山畈桃子喜笑颜开,都连声说:“这桃子味道好!我们全要了!” 可当商家收下桃子准备付款时,问题出现了:原来村民装筐时,为了图个好看,卖个好价,都把大桃子放在上面,下面却“填充”了一些小桃子,商家一看火大了,说大家都是做生意的,你们以次充好,不是坑人吗? 商家话难听,果农脾气爆,一来二去就干上了,谁也不肯让谁。可想而知,在一片“硝烟弥漫”之中,好桃子没能卖得好价,大家还受了一肚子窝囊气! 这一季的桃子,就这样在市场上既受追捧又挨“踢”。王金根常常在桃子销售现场当“和事佬”,一边压村民的火气,一边又要在商家面前说好话,弄得精疲力竭。 桃子虽好,还得有诚信“托底”——这是王金根在领着果农闯市场过程中,获得最珍贵的经验教训。 2004年的桃子又成熟了。王金根把村里的8个种桃大户组织起来,成立了阳山畈蜜桃协会。通过统一思想,桃农们一致同意改变“混拢卖”的销售模式:卖桃实行分拣出售。他这样对社员说:“要让桃树变‘摇钱树’,就要重视桃子质量,而贪小便宜,会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 八个大户凑了2000元钱,买了一批定制的筐子,把大小桃子进行分拣装筐。大桃子、小桃子各有不同价格,明码标价,一目了然!这一招很灵:桃子实行分拣出售后,骂声没了,价格上去了。价格从原先的平均两元一公斤,提高到平均六元一公斤!这下种桃的大户们都笑了! 市场销路打通后,阳山畈村种桃树的人越来越多。专业合作社规模也不断扩大,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共有社员170多人,全社桃林总面积达到3500余亩。 守护品牌,如同爱惜生命 2005年,在县农业部门和横村镇大力支持下,王金根牵头成立了阳山畈蜜桃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阳山畈”牌水蜜桃商标,打出了“科学种桃、品牌营销”的旗帜。 在王金根眼里,保护品牌,是头等大事。 阳山畈蜜桃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59户社员。他们从小伴着桃树长大,会种桃犹如会种庄稼。可王金根却觉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要把桃子种得更好,就要摈弃过去粗放型的管理,学学人家“精细化”种植模式。 于是他带领社员们先后到奉化、嘉兴、江苏等地参观,学习外地果农科学的种桃经验。这一番“走读”,让社员们眼界大开,信心大增,观念大转变。他们回来后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外地经验,把桃子种得越来越好。 2005年,又是一个桃子丰产年。市场销路打通了,按理王金根应该心无所忧,可关键时刻问题还是出现了——合作社实行桃子分拣销售,桃子摘下后,要连夜人工分拣装车,天亮运到杭州,有时一天运十几车。可人工分拣不仅速度慢,且“以小充大”、“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保护品牌,王金根在县农业部门支持下,引进果品分拣机,使桃子质量有了保证,可一台分拣机一天工作24小时,也只能分拣5000公斤,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合作社又引进了一台分拣机,问题最终得到了彻底解决。 为确保阳山畈桃子的“绿色”品质不变,王金根规定合作社社员桃园管理一律使用农家肥。多年来,阳山畈桃园一直使用从建德等地运来的鸡粪、猪粪等充分腐熟、无公害并经县农技推广中心检测的农家有机肥。这让阳山畈的桃子品相越来越好,口感越来越鲜美。 由于桃子盛产期在夏季,下午气温高,桃子在运送过程中容易受到影响。为了保品质,合作社规定只收早上11点钟之前摘下的桃子,下午分拣好连夜运到杭州,天亮在杭州批发市场出售,上午杭州居民便可吃到阳山畈桃子了。 为了让阳山畈桃子品质“更上一层楼”,王金根还在“改良品种”上下大力气,提起这事,里面还有故事呢! 阳山畈数千亩桃林中,过去“仓方早生”、“岗生”两个品种是“当家花旦”,这两个品种的桃子优势明显,口感特别好,可都是六月成熟上市,七月底落市。桃子在此期间集中上市,不仅少了些市场优势,更令人头痛的是桃子成熟期,正值梅雨际,老天不帮忙,村民的收入便受影响。 王金根不会忘记,2008年的梅雨季,老天爷淅淅沥沥地整整下了一个月的雨,桃子在雨中“泡”久了,果品大受影响,鲜甜度打了折扣,在市场上销售遇冷。这时候街上两元钱一公斤也无人问津,合作社仍按六元一公斤的保护价,收下了果农手头的全部桃子,最多的一天收了3万公斤! 村民利益总算保住了,可合作社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亏损了50多万元,这可实在让社长王金根肉痛! 痛定思痛,王金根决定对阳山畈蜜桃实行品种改良。2009年,在市、县科协的支持下,阳山畈蜜桃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科普惠农服务站”;2012年在此基础上又组建起“农技协”,大力开展品种改良、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仅2014年,该合作社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期、大小现场会12次,培训人次达1300余人,果农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合作社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良老品种,使阳山畈桃子上市时间变得“错落有致”。该村桃子原本6月集中上市,现如今全年5到10月,月月有鲜桃出售:如5月“早岗山”成熟;6月“红桃”上市;7月“白凤”鲜美;8月“燕红”令人馋涎欲滴;9月“晚脆”人见人爱……如此一来,“仓方早生”与“岗生”两个原先的当家品种,成了桃林中“迟暮的美人”,而新川、中岛、赤月、白丽等一大批新品种桃子,则变成了阳山畈桃子中的“台柱子”。 这些新品种蜜桃口感更脆、甜度更高、花期更长、价也卖得更高。品种改良,使村里的土地变成了“聚宝盆”,农民积极性高涨,开辟荒山种蜜桃。 品牌保卫持久战,获得了振奋人心的胜利。近年来,“阳山畈”牌蜜桃,先后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浙江省精品水果展销会金奖和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优质奖,同时通过ISO9001认证,被认定为“杭州名牌产品”、“浙江省名牌农产品”。 牵手旅游,好生态变“聚宝盆” 王金根是阳山畈果农的“领头人”,种桃子卖桃子是他一生的事业,可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阳山畈不但桃子有名,桃花更有名,桃子好卖,桃花更好“卖”!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山花节”连续多年的举办,阳山畈村的桃花美景名闻遐尔,每年春季,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最多的时候,小小村落每天有数万人来赏花,游客都赞该村是“桃花源”! “政府搭台,农民唱戏”,乡村游为阳山畈带来了滚滚财气。村里的“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民宿”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停住了脚步;大妈在家门口卖卖茶叶蛋,大伯在路边卖卖毛笋,村里的小姑娘卖点旅游小商品,每天都能赚上不少钱,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村创业了。 乡村旅游提升了“阳山畈”水蜜桃的知名度,桃子更好卖了,近年社员卖桃人均收入超过了1.8万元。 王金根种蜜桃是领头人,牵手旅游也是一马当先。他的家庭农庄就位于村口,农庄总面积100多亩,其中有60亩桃树,10多亩葡萄、10多亩樱桃。农庄里“农家乐”、“民宿”一条龙,春天里这儿是一片欢声笑语。 王金根还推出了“采摘乐”等活动,樱桃采摘游活动备受各路游客青睐。由于实在忙不过来,原先在杭州工作的儿子,也辞了工作回村里管理农庄。 为了进一步做强阳山畈村蜜桃产业,让村庄更美,乡村旅游更旺,村民的钱袋子更鼓,王金根又在创新创业上动脑筋。近年来,他带领社员们在继续扩大蜜桃种桃规模的同时,有计划地发展樱桃、杨梅等新水果。 合作社还开辟了一个面积近7亩的樱桃园。樱桃树挂果以后,为避免鸟类糟蹋果实,他在每株树上架设网罩,杜绝了鸟类对果实的“骚扰”;樱桃成熟期一般在谷雨前后,正是多雨的季节,淋雨多了会出现大量裂果烂果,严重影响樱桃的品质和产量。于是,他又为樱桃园搭起了钢架薄膜大棚,让樱桃在既防鸟害又避雨淋的环境中健康生长。 设施农业,展现出了迷人的魅力。 近几年来,合作社樱桃园每年都是大丰收。通常每天都有七八十人进园采摘,虽然价格不便宜,但因为这里的樱桃鲜红艳丽,颗粒大而匀称,口感甜而鲜美,还是吸引了不少游客光顾,为合作社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除此之外,王金根还在“变废为宝”上动脑筋,千方百计延长蜜桃产业链。阳山畈村蜜桃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每年下半年修剪下来的桃树枝条多达好几万公斤。过去农户把剪下来的桃枝当柴烧,可随着农村煤气灶的普及,这些废枝条就成了果农的累赘。为了处理这些废弃物,果农们只得把其堆在野外进行焚烧处理,但这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前两年,王金根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带领社员利用废弃桃树枝栽培黑木耳,果农因此增加了不少收入。如今合作社正筹备引进新设备,让废弃桃树枝“变身”为优质农家肥,使蜜桃更鲜美! 多年来,阳山畈村先后获得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和杭州市“文明村”、“卫生村”、“生态村”、“园林绿化村”、“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村”等荣誉称号,这里面也有合作社社长王金根和社员们付出的无数心血。 合作共赢,老社长有了新使命 阳山畈蜜桃品牌打响了,阳山畈村出名了,可作为阳山畈蜜桃专业合作社社长的王金根,反倒越来越忙了。 2015年上半年,我县成立桐庐勤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下面有27家合作社,社员有1000多人。经选举,王金根成为这一创新“新型主体”的领头人。 事实上,这些年王金根也碰上了发展难题:阳山畈的桃子不够卖,游客要买桃,老客户找上门来,他常弄得焦头烂额。如绍兴有两家大的果品公司,每年要来下大单子,每天各要收购蜜桃2500公斤,可合作社根本拿不出这么大的数量,因此只好忍痛放弃一家……这样的事太多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县许多农户又面临水果难卖的问题。 联合社成立后,其他合作社社员种水果按照阳山畈的标准化种植,通过检测合格统一销售,如此一来,既为全县果农提供了销售渠道,又扩大了阳山畈蜜桃产业的“版图”。如今的阳山畈村,已成为我县名优水果销售的一个窗口。在这里不仅可以吃到品质纯正的蜜桃,还可以品尝到钟山蜜梨和蓝梅、凤联水蜜桃、百江樱桃等。 如今,王金根是有1000多社员的联合社的“大当家”。 他把服务全体联合社社员,当成了自己的重要使命。为了推动27个合作社快速发展,联合社利用社员的闲散资金,成立了“资金互助会”。该互助会于2015年8月份试营业,到年底已累计发放互助金23笔共计213.18万元,有效解决了社员融资担保难、融资手续复杂等问题。 王金根更忙了,他要跑田头,关注果木的施肥、防病、疏花、剪技、人工授粉等技术问题,又要跑县里、跑部门,为联合社项目包装、资金互助会管理等忙碌不停,可他忙得开心,他说为全体社员服务好,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记者感言 一位『新型农民』的品牌战略 三月份,笔者采访了阳山畈蜜桃专业合作社社长王金根。这位50多岁的老农民,朴实无华,头上却有着许多耀眼的光环,前些年他就获得了“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荣誉称号,是我县“新型农民”中的典型代表。 一棵桃树,“撑”起了阳山畈村的支柱产业,改变了一村人的命运,也让王金根实现了自我价值。这与他多年来在专业合作社成功实施“品牌战略”变不可分。 为了保护阳山畈桃子的品牌,王金根在合作社引进机器设备,对桃子实行分拣销售;为了确保蜜桃品质,他推行标准化生产,专门从富阳等地购进鸡粪等有机肥用于生产;为提升品质,他带领果农不断引进新品种,改良老品种……由于“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方使得今日阳山畈桃花越来越艳,蜜桃越来越甜,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新型农民的界定标准,王金根作为“新型 农民”的领头人,多年来在阳山畈蜜桃品牌的塑造和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对推动我县现代化农业发展,无疑有着极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品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具有特殊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诚信,则是品牌的底蕴所在。无论是产品竞争还是企业竞争,归根到底还是品牌竞争。打造品牌是一项长期工程,保护品牌更是一场未有穷期的“持久战”。在生产经营中,一切心浮气燥、以次充好、不讲诚信的行为,无异于自挖墙脚、杀鸡取蛋,是对品牌的最大伤害,也是对自身发展过程中核心竞争力的极大削弱! 采访中,王金根有一段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认为在当今农村,品牌就是最大的生产力,做强品牌,如同积攒金山银山;而贪图眼前利益做损害品牌的事,最终会逼得自己无路可走!”他的短短数语,意蕴深远。这是一个“新型农民”关于品牌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阳山畈蜜桃产业化之路的成功奥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
| 原标题: 王金根:在“桃花坞”里追逐梦想 |
| 作者:记者 方赛群 网络编辑:叶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