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阳:人生五转 转出别样人生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4月10日 08:46:47 星期日 |
![]() ![]() 1999年《十月的阳光》主持现场 人物名片 余阳(曾用名余舟军),1966年出生,浙江桐庐人,影视演员、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资深节目主持人、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综艺节目导演、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综艺部制片主任,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 曾几何时,每到定点时分,大家打开收音机收听桐庐调频立体声89.3桐庐人民广播电台,都盼着能从中听到熟悉的声音符号:余阳,然而余阳已经离开桐庐21年,淡出家乡视线的这些年,他可一直还好? 从学生到木匠 苦出头 小时候的余阳,还不叫余阳,叫余舟军。余阳是在成立桐庐人民广播电台后,才改的名字。余舟军,余是父亲的姓氏,舟山曾是父亲入伍时长期驻扎的海岛城市,军人更是余家的符号。 1966年9月,余阳在浮桥埠村出生,当时浮桥埠村因为有个砖瓦公司,所以被称为公司自然村,隶属于桐君人民公社联一大队公司小队。 “因为父亲是军人,经常驻扎在海防第一线。母亲思君心切,就会背上包袱,带上我一路奔波到舟山投靠父亲。”那是个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目不识丁的母亲,拿着舅舅帮忙写下地址的纸条,从老家出发,一路辗转,折腾几日,愣是找到了父亲所在的部队。 母亲不能老是离家,于是待上一阵,她便收拾包袱回家挣工分,年幼的余阳,则跟着父亲,体验军营生活。“部队里纪律严明,与其说跟随父亲生活,不如说年幼的我,便开始过起刻苦训练的日子。父亲训练时无暇照顾我,便会递给我一本书,让我看书。” “跟着母亲辗转数城,我会把自己心里想的都写进本子里,部队里最不缺的便是精神食粮,每天看书,也养成了我爱好文学的习惯。”一直到开始求学之路,余阳的语文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作文更是时常拿到满分。 虽然日子清苦,父母并没有阻挠余阳的求学之路,从联一小学一路上到桐君中学,因为文采飞扬,余阳经常会被语文老师表扬,作文也经常被当作范本。“可在数学老师那,他就差没追着我跑啦。因为我的数学真是半吊子,经常不及格。”笑着回忆从前,余阳说起自己心底的遗憾。 1980年,余阳初中毕业,因为偏科严重,他没能考上当时县里最好的高中——桐庐中学。那是个土地分产到户的年代,父亲部队转业在县城工作,家里除了母亲外,仅剩下两个年幼的妹妹,没有男人,农忙时母亲一人干农活有些吃力。这些余阳都看在眼里,于是他暂时放下了自己的求学梦,充当起家庭的主劳力来。“但我还是想上学,白天干活,晚上就偷偷在房间点灯看书,小时候电费太贵,父母经常会唠叨。” 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为贴补家用,同时也是为了学得一门手艺,余阳在家人的建议下,学起了木匠。这一学,就是4年。 从木匠到导游 跳龙门 上世纪80年代,当学徒必须要遵从师傅的教导。余阳也是在这时,养成了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作为学徒,早上必须要起得比师傅早。师傅带徒弟出工前,徒弟都得帮师傅打点好一切,从洗脸水到做早饭,再到摆饭桌,收拾工具,都是徒弟分内的活计。 而且吃饭必须要吃得比师傅快。“这可不是说抢吃的,而是因为吃完之后还得收拾碗筷,收好碗筷还得把师傅一天出工的工具都打点好,你不能让师傅等你出门啊。”做早饭,摆工具,挑工具担子,日复一日的工作,余阳坚持了4年。可即使白天再累再苦,他仍坚持每晚写点随感,为的就是不想荒废自己。 学木工的第3年,桐君人民公社文化站组织了一个艺宣队,经常组织文化小组下乡表演。晚上没事,余阳就跟着大伙一起去看越剧,看得多了,也就渐渐地入了迷。 19岁,余阳扎稳脚步,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我想闯出自己的一片天。”那一年,瑶琳仙境正式对外开放,看着一辆辆旅游车路过家门口,余阳听说那些车里都有空调,很凉快,他想着若是自己也能坐在车上该有多好啊。 1985年2月,20岁的余阳在阿姨家帮忙打家具时,听到了桐庐广播站的舌簧喇叭播出的一则通知。这则通知,成为了余阳跃出农门的跳板。 那年,桐庐县旅游局向农村招聘农民合同工,余阳对其中的导游员一职跃跃欲试。他没有告知父母,而是默不作声骑着自行车到当时的桐庐县旅游局(以前的县湖塘对面)参加了面试。20岁的余阳,朝气蓬勃,年轻胜过一切,他即兴说了一段自己写的文章,没想到却被评委点评表现自然,得体大方,通过了面试。复试内容是写文章,这正是余阳的强项。加上从小到大坚持书写的习惯,他工整写完了内容,交给了主考官。 1985年3月底,余阳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张录取通知书:他成为瑶琳仙境的导游员。他想紧紧把握这个机会,可父母这关还没过,怎么办? 截止报到的前一天,余阳踌躇许久,还是敲开了父母的房门。“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促膝长谈,从小时候谈到人生理想,我要把我的选择告诉他。”原以为父亲会严厉斥责,但父亲只是让他不忘初心,坚持自己选的路。 最后一天,刚好是1985年的清明节,伴随着毛毛细雨,余阳踩上了自行车,后座搁着自己打磨的小箱子,里面装着必要的生活用品。就这样,他义无反顾朝着自己的梦奔去。 “我的身上有股韧劲,和小时候母亲一路辗转问路那般相似,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我在20岁时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并且这个平台,也成为了我发挥自己才能的天地。”余阳建议时下的年轻人,坚持梦想,把握机会,用信念创造灿烂未来。 从导游到主播 定职业 3年多的导游员生涯,让他对声音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愫。“虽然经常给游客讲解,但我从来没认真仔细听过自己的声音,特别是从广播里。”22岁的余阳对自己的未来有过多种想象,但似乎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所有的梦想都是围绕“农转非”在奋斗着。他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那个电视机里播新闻的人。 1988年,当余阳作为最佳导游接待一批前来我县考察的市级广电部门领导时,富有特质的声音成了他开启新职业道路的“敲门砖”。当时正值桐庐电视台招贤纳士之际,余阳凭借着英俊的外貌和富有魅力的声音吸引了他们的关注。当对方向他抛来橄榄枝的时候,余阳一把抓住了机会,从当时的桐庐旅游局瑶琳仙境管理处调至桐庐电视台担任新闻节目播音员。“导游的工作已经尝试过了,现在有新的领域让我去探索,对一个不甘于现状的人来说,它太有吸引力了。”为此,余阳毅然放弃了四年工龄,开始投入到电视人的行业中。 当他第一次在电视上出现时,原本只希望他在家当个劳力,学习一门手艺安耽过一辈子的父亲也激动极了。当他的声音、形象通过四方的小匣子传出来的时候,家人、亲朋好友乃至全村人都以此为豪。 从县城到省城 扩舞台 成为一名电视人后,余阳的生活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他笑着说,作为桐庐电视台第一任男主播,那些年桐庐人几乎都知道“余舟军”(曾用名)这个名字,走在外面,孩子们都直接喊他“电视叔叔”。 尽管名气大了,余阳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因为知道自己在学历上不占优势,所以他更专心于学习业务知识。一有时间就和局里的老员工学习摄制、录像等技术。“我还记得那时候仪器上都是英文,我完全看不懂,就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抄写下来,查字典、问师傅,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学习几乎花费了他所有的时间,但苦心人天不负,经过1年左右的时间,他学会了使用所有和电视录播有关的机器,一个人就能完成录播、配音、剪辑、编辑等工作,成了台里的骨干人员。桐庐人如果有印象,应该还能想起当时有个非常有名的节目叫《每周一菜》,即每周都会在电视节目单上推出一个新菜。这个节目就是由余阳独自一人完成的,他自己策划、找合作方,自己摄制、配音、剪辑、主持,展现了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1993年,桐庐广电局筹建调频广播电台,余阳在《每周一菜》节目中锻炼出来的“多面手”能力突现了出来。他被领导看中,调至电台从事筹备工作并担任台长助理兼节目部主任,主要负责广播节目策划、编播及主持人队伍建设。 5年的主播生涯,让他积累了不少人脉以及制作节目的想法。但为了制作出更好的节目,他还不断向外头汲取知识。“当时浙江文艺广播电台和杭州‘西湖之声’办得很好,我就一个人到省电台去学习了几个月。”1993年下半年,带着学习的成果,余阳又回到了台里,将所学运用到栏目策划中,当年即推出了14个栏目,并根据栏目设定在全县招聘兼职主持人,经过上岗实习和培训,节目顺利在1994年10月开播。期间,他几乎“以台为家”,有一次,因为太醉心于工作,甚至连续五天没有回过一趟家,惹得妻子不得不带着孩子到台里来“找爸爸”。 从一名男主播到兼顾日常采访报道再到进行栏目策划,余阳的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 1995年,年近30岁的余阳觉得,自己的舞台不应该只有眼前的这方天地,它应该更宽广。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只身来到了省城杭州。可是小县城的名主播到了省城,光环不在,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在身旁,着实让余阳消沉了一段时间。 但坚强的人不会畏惧生活的苦难,暂时的失意让余阳更努力地给自己找定位。恰好当时浙江教育电视台成立,于是他决定前去应聘担任新闻主持人、播音员,就这样,他又成为了浙江教育电视台的第一任男主播,并很快作为特殊人才被浙江广播电视厅调入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前身为浙江教育电视台)。1996年,他凭借良好的形象、清新的主持风格,成为新闻节目《走进今天》的主持人并越做越好,该节目当年即在全国教育电视节目评比中获得一等奖,随后几年也年年获评全国及省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此外,他还从录播节目走向直播节目,多次主持大型综艺晚会,并于1997年、1999年和2004年担任“十月的阳光”大型广场文艺电视直播节目主持人。 同时,扎实的业务功底也在主持工作之外给他赢得了不少荣誉。由他主持、采编的《精神文明校园行》、《细看身边事、喜迎十五大》等系列报道在全省广播电视节目评比中获奖,播音作品《千古之谜》是省第五届优秀播音作品。 从现在到未来 赢精彩 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余阳总是想得更远,他觉得主持人是一门“青春饭”,不可能干一辈子,他应该在自己被观众“嫌弃”前找到出路。于是,他在主持工作最活跃的时候,主动要求从岗位上退下来,去做电视的运营工作。 从2003年开始,余阳一方面开始从事大型演出的制片运营工作,如在由国家教育部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主办及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编导并联合直播的《五月的鲜花》大型校园文艺晚会上,以及由浙江卫视、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直播的《十月的阳光》大型广场文艺电视直播活动中担任制片主任,在明星的演唱会、音乐剧中任职运营总监,积累了不少经验,得以在2004年被调任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总编室,负责频道的电视剧宣传推广工作,后又在2006年调任大型活动部任专职电视制片主任。 另一方面,余阳受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对电视剧、电影宣传推广的操作模式及经营手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我们见惯的“拉横幅”“发宣传单”“报纸夹页”,在咖啡馆、宾馆客房放置宣传小册子、在公交车上投播视频以及宣传进社区等宣传方式,他早在十余年前就已经开始运用到电视剧、电影的宣传推广中了,“我不敢说我是第一个想到这样去推广的人,但绝对是走在大众前列的。”余阳笑着说,自己在运营方面自我感觉还是有些天分。如今,他是频道综艺部大型活动组制片主任,众所周知的栏目《美丽A计划》就是由他担任制片。 和当初在桐庐电视台里当主播却喜欢研究那些机器一样,他在接触电视剧、电影的过程中,对演戏、拍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年,他先后在电视剧《红罂粟》中扮演过新加坡客商王会长,在《苍天有眼》中扮演了一名人事局干部,他是《国家干部》中的市委秘书长《武当2》中的户部尚书、《地下铁》中的韦然、《水中花》中的商人张富贵,也是《东方》中新中国第一任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五星红旗迎风飘扬1、2》中的少将张震寰、《武松2013》中的张团练以及《遥远的婚约》中的人民教师。 如今50岁的余阳还像小伙子一样,极度渴望接触新事物。最近他正在尝试策划、编剧、拍摄、出演、制作微电影,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发展。 记者手记 这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联系上余阳后,记者曾在想,如何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人的人生,写出一篇“有意义的阅读”。好在他是一个既具有观点深度,又讲究生活趣味的文艺人士,他的侃侃而谈,成为记者重要的信息来源,也是内容的组成部分。 “我总是和新朋友说,我是桐庐人,看,我多自豪。”余阳说起家乡,语音都高了几度,一如听说我们是家乡来的记者就欣然接受采访一样,给人一种如同朋友般亲切的感觉。 “我离开桐庐时,它还只有一座桥,江南都是七零八落的村庄。可这几年不得了,变化太大。”说起这些年回家的感受,他犹记得迎春南路建好后第一次回家时看到这条马路时的惊喜。现在回家,也同样感慨于中国最美县城,最美乡村的建设成果。“我计划今年能把《美丽A计划》拉到桐庐做几场节目,让大家都能了解、熟悉并喜欢中国最美县——桐庐的美景。”他笑着说,作为桐庐人,有能力自然要为家乡“谋”福利,“如果可以,我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和桐庐合作。” 记者 何 妤 叶 钽 文/摄
|
| 原标题: 余阳:人生五转 转出别样人生 |
| 作者: 网络编辑:卢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