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梅花九里洲——梅蓉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6月01日 07:56:22 星期六 |
梅蓉村原名梅洲,又名九里洲,洲上,距桐庐县城10公里。因为过去是赏梅盛地,素有"十里梅花滩九里洲"之称。全村总面积为6平方公里。据说在晋代以前,洲上已有人定居,尔后陆续有居民迁入。迁者来自各地,范围甚广,姓氏各异,延续至今。 九里洲 ![]() 梅蓉九里洲前临富春江,后靠长王山,两头直通富春江,形成了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九里洲。据南朝《艺文志》载:“梅蓉有梅一万枝”。洲上青梅、杨梅、桃子、柑桔、白梨、银杏等。早春花发,满洲梅花争芳斗艳,青芬袭人,九里一色,宛如海上蓬莱,成了人们赏花的胜地。唐、宋、元、明、清,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都来九里洲赏花,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赞美诗篇。 九里洲的梅花自古以来就与众多的文人墨客联系在了一起。明朝诗人张芸游览九里洲赏花在“望梅亭”小憩时吟《九里洲》诗一首:“凌风却月是梅花,冷蕊疏枝态自嘉。九里沙洲梅不断,残香犹在野人家”。唐代方干在《思桐庐旧居送鉴上人》诗中道:“莫道东南路不赊,思归一步是天涯。林中夜半双台月,洲上春深九里花,绿树绕林含细雨,寒潮背郭卷平沙。闻师却到乡中去,为我殷勤谢酒家。”清代张图南《偶游梅花洲记》记录了当时梅蓉的自然风貌。他道:“戊子上元后二月,以事维舟窄溪,倚舷凭眺,香气阵阵袭人,四目无睹。予日,此罗浮世界,当去人不远也。问之从者,去五里而近,洲上梅花烂漫如雪,殊可观览。亟呼小艇,溯流而上,芳气益浓,睇而望之,沿江以北,上下十余里,如琼林玉树,布满于蓬壶瀛岛间,不复为人间天上矣!……噫,设移此洲于吴山之汕,西湖之畔,其歌台舞榭,春士秋女,肩相摩,趾相错也;彼龙庙之桂,曲院之荷,皆避三舍矣。” 民族英雄林则徐、清代浙江巡抚阮元、桐庐县讼刘铎、周宣猷、钱维城及宋代陆游、元代何骥子、明代姚建和、清代孙端人、孙瑞禾、孙瑞泉、孙瑞谷、吴祖谦、俞国桢等众多文人墨客在赏花时都留下了诗篇。 前文学家郁达夫在游桐君山,曾对梅蓉一带有过这样的描写:“东北面山下,是一片桑麻沃地,有一条长蛇似的官道,隐而复现,出没盘曲在桃花杨柳洋槐榆树的中间……”当代名家周天放、叶浅予在《富春江游览志》中赞誉梅洲“实乃桐庐之胜景也!”现代文人孙旭升《花田深处访梅蓉》紫红的杨梅、粉红的蜜桃、鲜嫩的白梨、洁白的银杏,道出了梅蓉今日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当代书法家刘江为梅蓉书写了书法和“今朝梅蓉更好看”的彖刻金石。1965年6月11日,日本国旅行团来梅蓉考察旅游,至梅蓉水果队观赏风光时,对党支部书吴良明说:“这里,很美。”1981年5月,省委书记铁瑛,在县委书汪吉民、大队支部书方永见陪同视果园时,连声称赞梅蓉人灵地美、风景秀丽,实为农村新景也。 古今中外,赏花人到九里洲赏花,络绎不绝。浙江美术学院把梅蓉作为写生、教学的基地,每年都有师生来此描绘梅蓉的山水景色。国画《沙家滨》组画,就是在梅蓉诞生。今日九里洲,花丛中隐现出排排新房,田野中绿荫伴着稻花飞扬,梅蓉人生活在富裕、安定、舒适、祥和的幸福生活中。 |
原标题: 十里梅花九里洲——梅蓉 |
作者:本版文字 杨露萌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