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绑定的银行卡被盗万余元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2月17日 09:09:55 星期五 |
三重密码究竟是怎么被破解的? 【案例】:春节假期,亲朋好友之间通过微信互发“红包”表示庆贺。而这“红包”往往也和自己的银行卡绑定在一起,金额的进出都变得非常便捷。可是,这样的便捷仅有“密码”保护,难道就万无一失了吗? 春节前,桐庐人小戚就遇到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自己银行卡里的万余元,一夜之间凭空消失。这张银行卡,正是微信上绑定的那一张。那么,事情又是怎样的呢? 小戚是桐庐某家企业的职工。春节前,他去银行取钱时,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攒了好几个月的工资,一夜之间就少了万余元。 银行卡有支取密码,自己也从没有委托别人支取,卡也是一直放在自己身上的……一系列的迹象都让小戚不敢相信。与银行工作人员再三核对、查询无果后,小戚想到自己前不久刚丢失的手机,也许问题就出在手机上。 “但手机设置了开机密码,与银行卡绑定的微信也有支付密码,这些钱真的是因为手机丢失而不见的吗?”怀着试一试的心态,小戚拨打了微信服务商电话。果不其然,小戚银行卡里的一万二千元真是通过微信转账到了别人的账户。这个“别人”就是小戚的同事,朱某。 朱某,21岁,江苏小伙,跟小戚是住在同一层职工宿舍的“隔壁邻居”。那么,微信绑定的银行卡,是如何被不知密码的外人成功破解蜜码并窃取卡内金额的呢?小戚随即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当朱某被警方调查时,才知道自己的“小聪明”已经被识破。随着调查不断深入,朱某的犯罪过程被层层剥开,他对自己的行为也是后悔不已。 那一天,小戚急冲冲去上早班,却忘记关上房间门。朱某见其房间门没锁,就走了进去。“他的手机和钱包都还放在床头,我就顺势拿起了手机。”朱某交代,小戚的手机设置了密码,自己随意按了几次都不对,最后就用小戚的出生年份“1997”进行试验,没想到手机被打开了。 “小幸运”的朱某立即进入了小戚的“微信钱包”界面,看到小戚“微信钱包”绑定了一张工商银行卡,卡里余额显示有上万元。上万元对于朱某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想起自己平时花钱大手大脚,欠了很多债,自己的心思就活络起来,想着如何才能把这笔钱占为己有。 因为不知道支付密码,朱某就拿起小戚的钱包,把小戚的另一张邮储银行卡绑定上小戚的微信,并重新设置了支付密码。如此一来,朱某成功将小戚工商银行卡里的一万二千元充值到了“微信钱包”。并利用小戚的微信添加了自己的微信为好友,将刚充值的一万元转账到自己的微信号,又充了二千元到自己的游戏账号。 做完这一切,朱某把小戚的钱包摆放到原先的床头位置,并将小戚微信通讯里自己的账号删除,转账记录也删除,恢复一切。最后,朱某不放心,又把小戚的手机也带走进行销毁。“聪明”一时的朱某并认为自己的行为会被他人发现,潇洒花着他人的钱财。没想到,正是因为手机这一线索,自己栽了跟头。 目前,朱某因涉嫌盗窃罪,已被桐庐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检察官点评】: 能凑到开机密码,又能想到利用平台漏洞,解锁银行卡的密码,从而把钱取走,朱某这个年轻小伙有点“小聪明”。但聪明应该用在正途上,朱某罔顾法律底线,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触犯了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将以盗窃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承担判处有期徒刑的处罚。朱某这种不顾法律规定,自以为是的“小聪明”,万万学不得。 随着利用微信、支付宝进行金钱交易的兴起,相应通过网络支付平台窃取财物的犯罪也逐年增加。之前,检察院还受理了一起盗窃朋友手机SIM卡,修改支付宝密码窃取支付宝里面钱款的案件。检察官在这里提醒广大市民,一定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钱包,尤其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物品,同时,利用手机支付平台进行金钱交易时,密码切勿过于简单,不要用容易猜测的出生年月等有规律性、可循性的数字作为密码。
|
原标题: 微信绑定的银行卡被盗万余元 |
作者: 记者 钱 晶 通讯员 桐 检/文 漫画 吴 图/作 网络编辑: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