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村乡】高凉亭村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12月08日 10:22:27 星期二 |
【村史沿革】·基本概况 高凉亭村 高凉亭村,属合村乡,东邻分水镇双坑村,南邻合村村,西北邻临安市湍口镇。2004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由原大溪、牛水坞合并为高凉亭村,因高凉亭是两村通往山外的必经之地,故而得名。合大公路直达,牛水坞为村委会驻地。行政村面积31.6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7公顷,是典型的“山上人家”,辖松树尖、李树坞、株树坞、龙门坑、大溪坪、直坞、横坞北、外大溪、马鞍、凉棚坞、里棚、柿坞口、牛水坞、山核塆1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192户、640人。 高凉村的村民大部分祖籍为江山人,由于兵燹,自清朝同治年间迁入此地,说江山方言,世代相传,未曾改变。牛山坞村昔称流水坞,荒无人烟。江山周氏迁此垦植,买水牛2头,因深山冷坞方始有牛,遂改之。村民们傍山而居,在恬静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村境内道路逶迤,山峦险峻,怪石嶙峋。山上竹林密布,松柏悠悠,高耸入云。山涧有瑶溪穿境而过,水流潺潺,碧波清池。沿溪而行,又欲穷其路,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之感。春夏的时节,竹林茂盛,山色青葱,有茱萸花点缀山头,清澈的流水穿越山涧,宛如初浴的少女,水漾清新。冬季,起伏的山头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高处古松挺拔,托向天际,水雾缭绕峰峦,宛如脱尘的仙子,沉寂不语。 高凉亭村海拔较高,夏季气温平均比城区低4-5摄氏度,十分凉爽宜人。山里空气清新,小溪淌脚,景色古朴淡然,褪去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只留下小村的悠闲与纯净,实为夏季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继2004年“康庄大道”工程实施以来,农村公路建设惠及各个村,百姓出行日益方便。习惯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们开始不安份起来。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带动下,高凉亭村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秀丽的山水风光,办起了漂流、户外拓展、农家乐、民宿经济等,而当地土特产番薯干、腊笋干、山萸肉等也深受游客们的欢迎。
【自然风光】·生态旅游 生态小木屋 高凉亭村地处深山,远离闹市集镇,纯天然的氧吧和秀丽的山水自然风光吸引了一批批的来自杭州、上海等地游客。特别是近年来,村民们依托本地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在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前提下科学规划,以生态观光和生态度假旅游为重点打造“农家乐”旅游品牌,建设生态休闲度假品牌基地。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旅游的最佳季节,游人来到这里,仿佛置身桃花源中,抛却红尘琐事,接受大自然的洗礼。 沿着瑶溪边的公路延伸,家家户户都办起了农家乐,可供游人住宿就餐,这其中以“瑶溪人家”和“春生楼”最为出名。高凉亭村的农家乐真正体验的是农村风情,保持了农村的原来风貌,吃农家菜,住农村屋,让游客体会到返璞归真的纯真乐趣。而淳朴的村民们给出的价格也大都非常实惠,每人每天百来块钱,就能解决饮食与住宿。 除了农家乐,要想在山中享受度假般的感受,还可以选择高凉亭村的民宿。这里的民宿与大自然挂钩,和情调相关。各具特色的小木屋置身与山中、林间与溪边,充满原始的味道。早晨推开窗户,鸟鸣声伴着溪流声组合成一曲动听的旋律,树林间松鼠在相互嬉闹跳跃。 别样的乡村度假,带你回到最清新的山间自然。
【户外项目】·大溪峡闯滩漂流 大溪峡闯滩漂流 高凉亭村最具盛名的户外旅游项目,当属大溪峡闯滩漂流。大溪峡闯滩所在的河道和山川是系第四纪冰川遗址峡谷胜景。总面积20平方公里,主流河道全长8公里,垂直落差198米,由墨影谷、红枫峡、白鹭滩三段风景各异的自然峡谷组成;支流河道全长5公里,落差300米,河紧流窄,巨石跌宕。大峡谷两岸沟壑纵横,山崖险峭,瀑布飞流,植被完好,是江南少见的峡谷。2009年,由武汉阳光文化广告公司投资3000万元开发。项目引进国外先进“闯滩”理念,具有大落差、大水量、大风景、大刺激、大格局的鲜明特点,有激流回旋、极限挑战、大河闯滩等多种项目,是广大水上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大溪峡漂流采用是双人皮艇漂流,环圈气垫结构,保证漂流安全性。 自2011年开业以来,大溪峡闯滩漂流成为江浙沪漂流标杆,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量近万人。
【特色产业】·舌尖上的高凉亭 蕃薯枣 地处山区的高凉亭村流传着一句民谣:“爬山当棉袄,辣椒当油炒,薯干当蜜枣”,高凉亭村民们逢年过节都会拿出这种甜度媲美蜜枣的蕃薯干以飨贵客。 高凉亭耕地稀少,物资匮乏,仅有连绵不断的山地可供种植蕃薯等旱杂粮,因此蕃薯是当地人得以生息繁衍的“救命薯”,村民们以蕃薯替代交纳关税,或者肩挑手提,翻过重重大山到平原地区去换大米,自种的蕃薯吃不完,便贮存到冬天做成“蕃薯干”。 高凉亭的蕃薯干以黄心蕃薯为原料,其外观为鸡心形、琥珀色,晶莹剔透,入口后温润香糯,略有韧性,口味甜美,风味独特。 以前的蕃薯干经农家手工制作焙笼烘干而成,而现在有一套标准的加工流程,选取纺锤形表面光滑并且含糖量高的小蕃薯,先晾晒进行糖化预处理,然后经过清洗、蒸煮、去皮、切分成型、高温重烤着色、中温适烤定色、回潮、低温轻烤、真空包装、高温灭菌十项工序方可出成品,约历时五天,有“薯干胜蜜枣”之誉。 高凉亭笋干 高凉亭最高海拔700多米,终年有一半时间笼罩在云雾中,年有效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条件,为竹笋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自然环境。 村民利用天然的环境种植了大量的竹笋,竹笋生长很快,而且季节性强,高凉亭村人制作笋干在清朝就已负有盛名,每年清明前后,村民们上山挖笋,再进行烘烤制作。笋干品质清香,肉嫩质厚,味道鲜美,是纯天然食品。 新鲜的山茱萸 高凉亭村村民口中的山芋肉,学名叫做“山茱萸”。在高凉亭村一带大量野生生长着。它是浙江吴越一带常见的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 山芋肉在高凉亭村民眼里是宝贝,因为它是村民们经济来源的重要一部分。山芋肉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去核后的果肉入药。高凉亭村多山,气候条件湿润,生长的山茱萸果实鲜红饱满,质量也更为出色。每年秋季,果子成熟时村民山上采摘,先用机器去核,至笼内蒸至紫褐色,再烘干。粗加工好的山芋肉颜色鲜艳欲滴,味道酸涩,口感似果脯蜜饯。贩卖者上门收购每斤可售十多元,在东北更受欢迎,最高曾可卖到每斤120元。 山芋肉入药用途多,具有补肝肾、健胃壮阳、利尿、抗疲劳等功效。同时,山芋肉还是汇源肾宝、六味地黄丸等保健品生产中的重要原料。 南朝梁陶弘景在《名医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当然,如今的高凉亭村民对山芋肉的利用不仅仅局限于采摘野生果实,还包括人工种植,这是当代农民对古代劳作智慧结晶的传承与发展。
【美丽乡村】·十大养生长寿村 群山环抱中,农舍犹如星星散落在山中。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自家门前开辟一方土地,种上一些蔬菜,饲养几只鸡鸭,悠然生活于此。远离大城市的喧嚣,放慢生活的快节奏,让心回归自然、安于宁静。 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满目尽是清新,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深深地吸一口气,甘之如饴。当袅袅炊烟升起,简单却不乏健康的菜肴喷香袭人,给辛勤劳作的人们一份最实在的满足。 秀丽的自然风光使得村民与工业化的城镇相隔,避免受到各种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使得村民的身体更加健康。而另一方面,淳朴的民风更是长寿村的重要秘密。深居大山,又是小村落,彼此再熟悉不过,互帮互助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没有职场上的勾心斗角,没有官场上的阿谀奉承,也没有你家我家的斗嘴怄气,高凉亭村的人们怀着“人之初性本善”的本心,活出健康,活出实在。村中八十高龄乃至九十多岁者,实乃常有之事。 2014年,高凉亭村以高龄老人占比高,老年人幸福指数高,生态环境好、村容村貌整洁靓丽、空气清新自然、水质纯净优良,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醇厚、村民安居乐业、尊老敬老的氛围浓厚等条件,获桐庐县“十大养生长寿村”殊荣。
【红色印迹】·红军从这里走过 国共第一次内战时期。这一年,浙西北的大山里来了一支中国工农红军。 原大溪村村民进出山唯一的山路 1934年11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九师3000余人在师长寻淮洲率领下,从怀玉山和德兴东北通过敌人封锁线,经常山、遂安,在白马一举击败浙保副指挥蒋志英所率二团的尾追之敌,经上方镇,渡新安江,向分水前进。当部队前进到了山脚和富家附近时,与刚渡过天目溪的王耀武部前卫第二团的侦察队及第一营遭遇,双方激战一昼二夜,红军英勇善战,以少胜多,最后从合村高凉亭乘胜进入皖南。 境内的红军路是红军当时北上抗日时走过的山道,道路全长8.9公里。据村里老人介绍,红军路从现在的牛水坞和马鞍殿附近开始,可一直通到分水镇。早些年一直被村内人当做进出村落的主要道路。由于山路崎岖,行路极为不便。为保障村民生产生活的正常开展,村里对原先的老路进行多次修复,在上下陡坡处铺上零星石阶。 牛水坞路段 几十年过去,红军路已鲜有人经过,路也逐渐被荒废。但是村民不曾忘记过这条路,他们将路上的杂草清除,让原本断断续续的路重新连接完整。对于村民来说,这是一段他们与中国红军的共同记忆,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
【历史传说】·马鞍殿的来历 户外运动 高凉亭的大溪峡闯滩漂流的起点在“马鞍”,相传“马鞍”的来历和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有很大关系。 刘伯温追随朱元璋起义,作战神机妙算、克敌制胜。有一天,他来到了高凉亭,在牛水坞停下吃饭休息。刘伯温没注意时,他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了山上。等他吃完了饭,发现自己的马不见了,很是慌张,赶紧上山去找马。 在山上找了一圈,刘伯温没找到自己的马,失望而归的时候,发现那匹马正乖乖地站在他们刚刚停下休息的地方,只是马背上的马鞍不见了。 刘伯温掐指一算,说这是个风水宝地,让当地村民造了一个殿,就叫做马鞍殿。马鞍这个地名就是这么来的。 马鞍水库 六七十年代,村民们在马鞍山上建造了水库。水库坡陡较高,水质清洌,四周风景令人陶醉。 如今的马鞍,攀岩、SOS真人对抗、溪中玩耍等活动络绎不绝,成为年轻人最爱的地方。
文字:徐丹芬、亦诗 摄影:方亦诗、阳阳、一叶
欢迎推荐您的乡村! 投稿邮箱:83556596qq.com; 联系方式:0571-64212736、64219201。 |
作者: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