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川街道】柴埠村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12月08日 10:22:34 星期二 
  分享条

【村史沿革】·基本概况

拆迁前的柴埠村

柴埠,属桐庐县凤川街道,东临江南镇,西靠桐庐经济开发区,北临富春江,南接320国道,是县道柴雅线的起点,向南沿柴雅线2公里即到杭新景高速公路1949年为凤川乡第67行政村,1956年为富春乡胜川大社一部分,1958年至1960年为窄溪大公社富春管理区柴埠大队,1961年为凤川公社柴埠大队,1984年改制为凤川乡柴埠村委会,19925月改制为凤川镇柴埠村委会。

古时,凤川大源山、小源山一带出产的柴薪多从此村沿富春江水路运输,逐渐在此形成了一个埠头村落,故名柴埠,古称柴川。东汉中期,柴、杨、孙、陆四姓在此定居。现村中主姓皇甫氏,另有王、姚、俞、李等多个姓氏。全村有591户人口1878人,下设7个村民小组,2014年人均纯收入20129元。曾先后获得“市级卫生村”“市级巾帼示范村”“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兵村”等荣誉称号。

柴埠村行政区域面积6.11平方公里。柴埠村及所属山林田地现在已拆迁为柴埠区块,是凤川—江南新城的核心区域,也是新城规划交通的重要节点。由于交通区位优势,2007年柴埠村整体划为省级工业功能开发区,区块内现有今麦郎、杭州雾尚生物科技、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等企业高校落户。20115月,柴埠区块征迁改造指挥部成立,经过三年多努力,27万平方米房屋征迁基本完成,今后将努力把柴埠打造成集商业服务中心、特色居住中心、教育科研综合区等为一体的功能多元化的城市新区。

 

【文化古迹】·柴埠埠头

柴埠村下埠

柴埠原名柴川,因旧时凤川一带木材从该村沿富春江水路运输,故名柴埠。柴埠村有三个船埠,轮船埠位于上庙山附近,第二个位于轮船埠下侧的上埠,第三个位于村中老街北侧尽头的下埠。

轮船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的富春江上的客运码头,客轮主要有两班,早班从桐庐出发,途径滩头埠、柴埠、窄溪埠到杭州,中班从桐庐出发,途径柴埠到富阳东梓,两班客轮往返航运,柴埠为必经码头。码头为四方水泥空心浮台,两侧以空心钢架固定,浮台通过悬桥与江岸相连。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客轮停运,柴埠轮船埠遂废弃不用,唯有大樟树下昔日售票的老屋,依然在等待客人的到来。

轮船埠售票房

上埠和下埠具为昔日老埠头,不仅作停船靠岸之用,也是村民洗浣之处,埠头基本用青石条砌成,从江岸一直倾斜延伸到江中。尤其是下埠,是柴埠村古代的主要埠头,它与村老街相连,旧时的木柴多从此运输上船,可以说柴埠村的得名即是有此埠而来。该埠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已是富春江上的重要埠头。在该埠的岸口,曾设有一块上马石,上马石即是为过往客商上马垫脚之用,可见该埠的客流之多。柴埠村整体拆迁后,沿江一带全部改建成江滨大道,埠头昔日的辉煌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

柴埠上马石

 

【历史建筑】·皇甫氏宗祠

柴埠村皇甫氏宗祠

皇甫氏宗祠,位于柴埠村老街中断东侧,是一座两进的石柱框架古建筑,堂号贻缣堂。长方形的正门两侧是两扇圆拱耳门,右侧耳门墙中立一块清代咸丰六年的家族“永远禁规”碑,高耸的马头墙,白色的墙面,整座祠堂显得玲珑别致。

祠堂重建于清咸丰年间,现有牛腿2对,一对雕刻人物,略有残损,一对花草,保存完好。正厅右侧墙上镶嵌着一块清代道光十五年的祠产碑记。正堂前是天井,全部用青石板铺成,天井与大门之间是一个戏台,为旧时演戏之所。祠堂原为木柱结构,咸丰年间以石易木,全部改成石柱,近年又进行维修,所以整体保存完好,是柴埠村仅存的三幢古建筑之一。

祠堂石柱上镌刻的八对楷书楹联,记载了柴埠皇甫氏迁徙发脉的历史渊源。“发脉陕西历汉晋唐宋元明代奏文勋武烈,卜居桐北分金城坊郭柴川世叨祖德宗功。”“三派鼎立桐江水秀山青应卜人文蔚起,一族环居梅里枝荣叶茂永征祖泽绵长。”“御史任刺史尊主庇民并赖事功匡济,工部惭户部引身辟地独照性格忠清。”从楹联可知,皇甫氏从陕西发脉,汉晋唐宋元明诸朝代有明贤。据《桐江皇甫氏宗谱》记载,桐庐皇甫氏始祖是唐代文学家皇甫(777--835),字持正,号台渠,睦州新安(淳安)人。元和元年(806),擢进士第,初为陆浑尉,仕至工部郎中。分司东都洛阳时,裴度辟为判官。与李贺、白居易、韩愈等交往甚厚,是中唐古文运动的著名作家,对古文理论建设贡献居多。有《皇甫持正集》存世。大约在元和十五年(820)不满其叔缚持权妨贤,解官回归睦州故里。访友人施肩吾於五云,舟过赤州,见山川美秀,土地平旷。乃愕然曰:“此南宫所题桃源图也”。遂反棹定居至德乡金城里良田畈,为桐皇甫姓始祖。桐庐皇甫氏由皇甫发脉,北宋时分为三派:一派金城(今桐庐县瑶琳镇皇甫村),一派坊郭(今桐庐江北老城区),一派柴川(即柴埠村)。

现今,柴埠皇甫氏约有1000人左右,与瑶琳皇甫氏并称桐庐皇甫氏最多的聚族地,其宗祠则已成为桐庐唯一保存完好的皇甫氏宗祠。

 

【历史建筑】“十间四厢”古民居

“十间四厢”民居

“十间四厢”民居是柴埠村最大的古民居,占地约200余平米,两进两层,当地俗称“十间四厢”,即有十间房间、四个厢房(实际只有两个厢房)。是目前柴埠仅存的古民居。

民居大门以青石为框,左右两侧各有一大窗,屋檐下开五扇小窗,门面高大气派。室内有一个天井,全部用青石板砌成,尚存一只龙纹消防缸。正厅宽敞宏阔,配有一对精美的瑞狮牛腿,公狮抱着绣球,憨态可掬,母狮抱着小狮,温和可爱。正厅摆着几张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桌椅,厅后是厨房炊事之所。该民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开辟为老年人的乐园,老人们平日里下棋、打牌、看电视,日无虚席。柴埠村拆迁后,因该民居是老年协会所在地,所以得以保留。现今村中但有长者过世,一般都要在此举办丧事,以表达不忘根籍之意。

 

“十间四厢”民居牛腿

“十间四厢”建于民国,为皇甫国迁所造。皇甫国迁是柴埠当时首屈一指的地主富户,因山林田地颇多,知名乡里。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柴埠村在征地拆迁后,仍能保留这一幢古民居,实属难能可贵。

 

【历史建筑】·清代源昌号木柴行

柴埠村有三座清代木柴行,分别为源昌号木柴行、协成号柴炭行、恒仁号柴炭行,三座木柴行临江而建,靠近柴埠码头,其中源昌号木柴行规模最大。

源昌号木柴行,位于柴埠村北面村口,距富春江约十余米,建于清光绪,由柴埠村皇甫良仁建造。原有2幢独立建筑、2个台门、1个角门、前后2个院落及附属用房组成,分布面积1620余平方米。现仅存前后两幢独立建筑,均坐南朝北。主建筑占地105平方米,砖木结构,三开间,为木排门花窗楼房,双坡硬山顶马头墙,为木柴行店铺。建筑东面为172余平方米的货栈院落,院落东北面原设有台门。后一幢建筑占地336平方米,砖木结构,三间二进四合式楼房。建筑西侧作为货物堆放的大院落,占地900余平方米。一条2.6米宽的小溪自南向北穿过院落流向富春江,溪上建有一座1.15宽的小桥。前后房屋之间原建有一座角门以连通两个院落。

清咸丰后,战乱平息,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经济开始复苏,桐庐县内的木材、柴、炭等货物都通过柴埠码头运往各处,水运繁忙。在光绪年间先后建造了这三座楼房作为新的木材行。抗战期间,木柴行经营中断,战后继续。土改时,木材行经营者因没有占有土地而未被列入“地主”的行列,建筑也因此未被政府没收和破坏而得以保存下来。2000年后,因旧村改造,经历百年风雨的木柴行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历史建筑】·龙隐寺

龙隐寺

柴埠村原有4座寺庙,其中城山坞寺位于柴埠与鹁鸪岭村交界处,上庙位于上庙山老粮站边,下庙位于下庙山大樟树处,龙隐寺则位于柴埠村后山。城山坞寺规模颇大,据传因寺中和尚设置机关,囚禁漂亮女香客,引起民愤被焚毁;上庙规模也颇大,因修建粮站被拆除;下庙为土地庙,规模较小,因文革间建磷肥厂拆除;4座古寺庙唯龙隐寺尚存。

龙隐寺占地不到50平米,寺庙虽小,但佛像供奉较多,主供如来佛,此外还有观音、韦陀、地藏王等菩萨,柴埠村未拆迁前,善男信女,往来较多,由村老年协会负责管理。庙中有三对石刻楹联,其中一对记载了该庙的重修情况,楹联内容为:性灵超脱三千世,笑眼闲观五品人。上款:大清光绪辛巳吉旦,下款:弟子皇甫再中,男,正祥、正顺,孙,维常、维根重修。由此可知,该寺重修于清光绪辛巳(1881)年,重修至今已有134年历史,然始建年度暂不可考。重修人皇甫再中,率子孙三代重修了该寺,可知是柴埠村虔诚的一家佛教信徒。

龙隐寺原址位于凤川—江南新城柴埠区块今麦郎公司大樟树下,文革期间拆除了所有神像,上世纪九十年代恢复。后今麦郎公司入驻又迁移至柴埠村后山,屋顶外墙虽属新建,但仍旧使用原石柱框架,是目前柴埠村仅存古寺庙。

 

【历史传说】·上庙山

上庙山粮站

上庙山位于柴埠村西北原老粮站处,是一处低丘缓坡。上庙山原建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庙——上庙,山以庙得名,因与下庙山相对,故称上庙山。

八月初八至初十是柴埠村过时节的日子。江南时节,诸村一般都过一天时节,唯独柴埠过三天时节。关于柴埠村过三天时节的由来,据说与上庙山的传说有密切关系。

旧时过时节盛行迎神活动。柴埠村所迎之神“老相公”要从富春江对岸的濮家庄迎接,柴埠村原本过八月初八一天时节。据传有一年过时节,柴埠人从濮家庄用船迎回了“老相公”,放在上庙供奉。过完时节的第二天,村民将“老相公”送回,船行至江中,却被大风吹了回来。第三日,“老相公”继续过江,不料渡船又被大风吹了回来。村民纷纷认为“老相公”看中了柴埠村,不愿意回去。天意不可违,于是村民们就把“老相公”安在上庙供奉。濮家庄人不干了,因为相信天意,没办法只好掰断了“老相公”一根手指,回去重新塑了一个“老相公”像,并将手指安在了新神像上,以象征原来之意。“老相公”在柴埠村逗留的初九、初十这两天,村民们继续演戏欢庆,此后柴埠村过时节就变成了农历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时间。

上庙山上庙因“老相公”的到来,香火更加旺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庙被拆除,改建成了粮站,周边诸村上交农业税都要到柴埠粮站送粮。粮站主体由四个圆形仓库组成,另建有一幢长方形仓库。近年,因柴埠村拆迁,粮站被拆除,唯留地名不变。

 

【历史传说】·下庙山

下庙山古樟

下庙山,位于柴埠村东南,下瞰富春江,是一处低丘缓坡。旧时在该山临富春江侧建有一座土地庙,主要供奉土地、雷公、电母等神祗,因与上庙山相对,故名下庙山。土地庙规模较小,文革间因造磷肥厂拆除。

下庙山虽然平凡无奇,但关于下庙山的民间传说颇为有趣。柴埠村原本建在一座狭长的缓坡之上,民间传说缓坡下隐藏着一条修行千年的神龙,神龙是要化人做天子的。一日,神龙预感离修行即将功德圆满,于是化作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大清早就在村里转悠呼喊:“做官去么?做官去么?”一连两天,村中竟无一人理会。村民纷纷抱怨:“这人莫不是疯了,大清早也不让人睡个好觉,吵死了!”神龙本想在化作真龙天子后,在柴埠村里物色几个文臣武将,只要有人答应一声,即可平步青云,奈何村里竟然无一人响应。等到第三天,神龙恼火了,于是他喊道:“挑脚去么?挑脚去么?”没喊几声,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村民们纷纷从门窗里探出头来,争相应道:“我去,我去,……”神龙长叹一声:“哎,看来都是挑脚的命!”于是从下庙山大樟树下往富春江里纵身一跃,化作一条真龙遁走了。神龙沿着富春江遁到了海宁陈阁老家,脑袋刚从天井里探出来,恰巧陈阁老的夫人正在裹小脚,缠脚布一下子绕住了龙角,绑在了小脚上。不久陈夫人就怀孕了,生了一个男孩,民间传说这就是日后登基的乾隆皇帝。

如今,下庙山下的大樟树依然苍翠,村民传说将草鞋挂在樟树上,海宁陈阁老家的水缸里还能看到草鞋的倒影。神龙遁江的地方,出现了一片礁石滩,似乎在印证传说的真实性。

 

【重点工程】·柴埠大桥

建设中的柴埠大桥 

柴埠大桥南起柴埠村,北接梅蓉村,是桐庐县S305(23省道)梅蓉至杭新景高速凤川互通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起点位于桐君街道梅蓉村,与S305(23省道)相接,经舒坑、洋滩里、柴埠大桥跨越富春江,终点在凤川街道与320国道柴埠路口平面交叉。主线全长3.65Km,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为36m。工程建设总工期为36个月(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概算投资7.395亿元。

柴埠大桥由主桥以及南北引桥组成,全长1315.7米,是我县第一座斜拉桥,也是凤川-江南新城核心区块地标性建筑。桥梁跨径布设为11×30m+4×50m+106m+200m+106m+4×50m+3×26.5m+3×30m,其中主桥为(106+200+106=412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双塔中央索面斜拉桥,下塔柱采用双肢薄壁结构,群桩基础。江中引桥和岸上引桥上部结构分别采用50m30m等截面预应力砼现浇连续箱梁,左右分幅布置。柴埠大桥是县S305(23省道)梅蓉至杭新景高速凤川互通公路工程的枢纽工程,是省重点建设项目、桐庐县域主骨架公路网中重要“一环”,也是《桐庐县域总体规划》中连接江南区块和江北区块的重要城市过江通道。项目的建设对完善区域干线公路网络,充分发挥干线公路网络的整体效益,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社会经济及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改善富春江两岸的交通条件和县城生态环境、交通压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巍巍学府】·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杭州商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位于柴埠村区块320国道边,是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4年经教育部重新确认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于201410月迁至桐庐凤川--江南新城柴埠,总面积540亩,一期已建成使用面积180亩。目前,在校学生有1938人,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人员308人。

学院自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5个分院和1个基础部、32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学生8000余人。学院以相近专业为支撑,紧密结合办学条件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依托母体良好的学科基础、师资条件和教学资源,已经形成以经管类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工、艺六大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

学院继承和发扬了浙江工商大学“诚毅勤朴”的优良校风,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坚持“质量首位、规范管理、严活结合、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全力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强化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大商科”人才。

 

文字:吴宏伟 摄影:吴宏伟、陈淑珍

 

欢迎推荐您的乡村!

投稿邮箱:83556596qq.com

联系方式:0571-6421273664219201

作者: 网络编辑:丁丽
 
上一篇:【分水镇】武盛村下一篇:【合村乡】高凉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