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街道】阆苑村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4月21日 15:38:44 星期二 
  分享条

【村史沿革】•基本概况

阆苑村,属桐庐县桐君街道,东与梅蓉、濮家庄、君山三村为邻,南接桥北居民区、浮桥埠与麻蓬村,西隔砂子岗与横村镇接壤。北隔青山陀等山,界富阳市。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部岗峦起伏,山脉向南延伸后,山谷间为双溪溪流,村庄建在溪流两侧。辖塘园里、罗家、花厅下、仇岭坞、对门、白桥头、上塘头、井塆里、里包、石峦坞、荣店、外畈、清塘、高山、张家15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111公顷亩,山林面积1843公顷,人称“离县城最近的山区”。境内“阆苑山水为一邑冠”,峡谷溪流、高山平川并存,群峦叠翠,林海逶迤,环境清幽。

阆苑村景

据当地章姓家谱记载,在南北朝(420—589)以前,章氏祖先就在此地居住、繁衍,村称“阆里”。又据清乾隆《桐庐县志》记载,早在南北朝时“阆苑山水”已有名气。这样算来,阆苑村已历经近1600年风雨,可谓历史悠久。

 

 

【历史传说】•阆仙洞

“阆苑”,传说神仙居住的地方。对此解读,桐庐阆苑村的老人们表示充分认可,并十分肯定地说,神仙们还在村中的阆仙洞住过哩。

阆仙洞处在阆苑高山的山腰岭上,上可仰望巅峰,下可鸟瞰谷涧,平可远眺奇壑。洞口不大,藤萝掩映,四季青葱。洞内冬暖夏凉,是一处天然洞府。外洞有天然石梁飞跨崖端,如仙桥卧云。内洞较为宽敞,可容百余人。石崖间钟乳石滴落形成各种美状,右边有一泓清泉,流水涓涓如细线却终年不息。

如此洞天福地,因北宋词人、道学家黄裳而扬名。黄裳,少年时曾在阆仙洞隐居读书十余年。宋元丰二年(1079),举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后辞官归隐,复至阆苑,并对阆仙洞内石龙、石佛、石鼓、石桥、碧鸡等十景各题诗一首,后不知所终,民间传说其羽化登仙,阆苑之名由此盛。

慕神仙之名,兼在浙西古驿道上,阆仙洞代有人来人往。洞壁上宋元明清摩崖石刻数十幅,并有桐庐县内面积最大的石刻。“坐久顿忘天地老,此身浑在广寒宫”,是仙?是凡?阆仙洞体会。

 

 

【自然风光】•阆苑石林

阆苑石林,石中有林,林中有石,奇石、怪石、巨石密集分布,茂林修竹相映成趣。石林内,一石一景,如磐,稳稳落地;如柱,直指苍天;似远眺盼人归的女子,似护食怕被抢的小熊……层层叠叠、高高低低、形形色色的巨石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想象力。放眼望去,石林气派宏伟,称其为“石海”也不为过。

松涛阵阵,石海嶙嶙。登高俯瞰,石波跌宕起伏,如松风吹皱,如惊涛拍岸。大诗人苏东坡曾咏石林:阆苑千葩映玉宸,人间只有此花新。

林泉流涧潺潺歌吟,峭壁幽谷深深如削,古藤溶洞苍苍迂回……阆苑石林内涵丰富,景自天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阆苑的“仙气”。人们休闲于阆苑,畅游于石海,超然于人寰,岂非入仙乎!

 

 

【文化古迹】•花厅下

宋仁宗年间(1023—1056),闻氏祖先从宁波迁徙到桐庐阆苑。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闻姓已是阆苑望门大族,并有子弟闻质(后人尊称其闻公)任江西道布政使右参政。故居花厅,有照壁,门楼。其故居雕梁画栋,尤其大小两进花厅精雕细琢。花厅下村名由此而来。

几百年光阴逝去,花厅只剩下残垣断壁在荒草丛中残喘。倒是与它同时代建成的闻氏宗祠启承堂还在,粉墙青瓦,仍保留明代建筑固有风貌。作为桐庐县现在最古老的民间宗祠,启承堂精巧端庄,彩绘、浮雕、镂雕等精致美观。建筑用材颇为考究,椽柱、横梁皆巨大,均为木质。祠堂门口,立有一块石碑,原是闻公墓前道碑,据说达官贵人路过此地,远远望见此碑皆须下马膜拜。闻氏后人为防此物遗失,特把碑石移至此处。

古朴的祠堂,用存在诠释着时代的文明,以历史的厚重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

 

 

【文化古迹】•白峰岭古驿道

阆苑西北部有一座山岭,名白峰岭。岭上的浙西古驿道,自唐代起,为杭州至睦州一带的陆路交通要道,至今还有很多残段存在。

白峰岭关隘口,因地处要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水浒传》中“宋江征方腊”一节,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梅城乌龙岭战役,而据当代水浒研究专家马成生教授考证,宋江征方腊真正的古战场就在阆苑白峰岭。

白峰岭上发生过多次战斗。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部将李文忠与张士诚驻桐庐部将刘真,曾在白峰岭上大战。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将领李世贤率部队攻打新登,路经白峰岭与驻扎在岭上的民团发生激烈战斗。清同治三年(1863),驻守白峰岭的太平军,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后因寡不敌众,被迫退至离白峰岭十里外的一个大洞内。清兵封锁洞口,在洞口燃起火堆,又将大量辣椒放入火堆内,用风车鼓风入洞,将洞内数百名太平军和当地一些老百姓活活熏死。

白峰岭上,关隘尚存,战沟可见。金戈铁马的硝烟已湮灭在岁月沉淀的泥沙里,记忆却在历史的尘封中影像再现。

 

 

【文化古迹】•抗日旧战壕

阆苑村有一座月亮山,山以远望形似月亮而得名。月亮山山腰处,有一段战壕,距今已有70多年,为抗日遗址。

曾有山河破碎时,入侵的日军汽艇在富春江上耀武扬威。一支活跃在浙西山区抗日的新四军金萧支队派了一个小分队驻扎在阆苑高山村。战士们白天挖战壕,准备伏击从陆路入侵的日本兵;晚上,利用月亮山面对富春江的有利地形,举枪瞄准日军的汽艇。虽说两地距离较远,不能命中目标,但也着实干扰了日军。不久,由于汉奸告密,日军上山准备围剿小分队。小分队得到消息,连夜撤走。面对痕迹尚新的战壕,又发现小分队原本住在老百姓家里,日军恼羞成怒,一把火烧毁了整个村子,还把村里的青壮年男子抓下山去当挑夫。

3年后,日本投降,但当年被抓走的男人绝大部分已再也回不了家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月亮山上的战壕与富春江两岸残留的战争遗址一样,痕迹不断淡去,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当永记,并警示未来。

 

 

【历史建筑】•阆苑白桥

阆苑境内有一条小溪,名双溪。此溪源出白峰岭,由北向南流经里包、白桥头、罗家等阆苑各村,于浮桥埠注入分水江。溪水清澈,从古至今是阆苑人生活用水与农田灌溉之水。

有溪必有桥,因溪流不宽,阆苑石桥便造得小巧玲珑。

白桥,位于白桥头村西端。据说以前此地只有一座木头桥,供路人来往走动,桥窄,年久。有一年汛期,一个白姓贩马人从北方千里迢迢贩马路过,过桥时一匹马从木桥上跌落溪流,被急水冲走。阆苑古驿道是由北向南的必经之“国道”,为避免南来北往客商的损失,也为当地百姓造福考虑,贩马人出资修建了石桥。因其姓,命其名“白桥”。白桥是平桥,由三根大石条砌成,比原先的木桥宽了不少。桥虽简朴,但很牢固,历经风雨侵蚀,石面斑驳,却仍是沟通双溪的枢纽。

丁桥,位于罗家村西南方的山塆中。村中丁氏姑娘当嫁时,见族人没落,又苦无回天之力,便倾其所有,用祖上传下来的家业在罗家村西造起一座跨溪石拱桥。因“丁桥”,丁氏长存。

没有雕栏玉砌的精美,阆苑的石桥古朴、平实。一茬又一茬的绿藤野树染着时光印迹爬满桥沿,长长地垂挂在双溪上。

 

 

【民间艺术】•阆苑棕毛龙

三面大锣开道,40名统一着装的汉子踩着锣鼓点儿,擎着两支巨龙迎面舞来。巨龙以鱼鳞形棕毛片覆盖全身,龙头高额隆鼻,龙眼暴突,红舌白牙,威武雄壮。两支龙时而“梅花”,时而“元宝”,时而“抢珠”,层层盘旋,步步高昂。这就是阆苑人引以为傲的棕毛龙。

相传隋唐时期,阆苑一带皆荒山。有一年夏秋季节,两条巨龙行云布雨,在此种下满山棕树和桐树。老百姓感念龙之恩,用棕毛编成了一条“棕龙”,用桐叶编成了一条“桐龙”。每逢元宵节,舞龙欢庆。岁月流传,“桐龙”久已不闻,“棕龙”也曾失传50多年。直到2004年,阆苑村民细细挖掘,棕毛龙制作工艺、表演程序随着村中老艺人的回忆渐渐完整和清晰。当年元宵节,两条全长30米,分15节,用250公斤棕毛和100多公斤毛竹制成的棕毛龙重放光彩。

阆苑棕毛龙在传承的基础上,每年表演都有所创新,并从小村庄一直舞进了杭州城。

 

 

【传统产业】•石灰

 

阆苑石灰窑旧址阆苑石灰窑渐渐熄火只在这几十年间。

阆苑的山里藏着大量的石灰石,碳酸钙含量高,是烧制石灰的上好原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阆苑人靠石吃石,把石灰石原料与山上随处可见的灌木杂树,一层一层隔开,放进窑里,经过六天六夜的煅烧,每窑可以烧制出5万公斤左右的石灰。这些石灰颜色洁白,质地细腻,安全无毒,除了工业上的用途,更多的是用于食品上的防潮防霉。从浮桥埠码头上船,阆苑石灰不仅销往周边县市,还销到了上海、江苏等地。阆苑人也爱惜为自己带来财富的山林,每个自然村一年只烧一窑石灰,当年砍伐过的山林将连续三年封山育林。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阆苑人自律遵守。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意识也逐步改善。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阆苑人的石灰越烧越少。即使烧制,燃料也由灌木改成了普通的煤。

 

 

【特色产业】•杨梅

阆苑村森林覆盖率90%以上,以阔叶混交林为主。山地植物约400种,垂直分布。树以松树、槠树、白栎树、樟树、银杏树居多。近年来,毛竹、杨梅也越种越多,给阆苑村带来明显的经济效应。

阆苑的杨梅种植历史悠久,各村都有分布。每年端午节过后,漫山遍野的杨梅红了,似玛瑙点亮了绿色的山林,每个村子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阆苑的杨梅个头不算大,但均匀,圆润,鲜红。摘一颗熟透了的杨梅放进嘴里,软软的小肉刺在舌尖上溜溜地滑过,甜中略带一丝酸味的汁水,顷刻间溢满全身。

山上松树成林,面积在千亩以上。松林随着地势错落有致:高处直指苍穹,低处层林起伏;危险处绝壁攀崖,平坦处清秀雅韵。松香在四季的风中飘飘散散,在空气中酝酿起醇厚怡人的味道,仿佛一坛陈年美酒即将启封。松林里终年鸟鸣声声,兔走鹿奔,生机勃勃。

 

 

文字:闻伟芳

摄影:徐根六

欢迎推荐您的乡村!投稿邮箱:83556596qq.com、719933921.qq.com 联系方式:0571-64212736、64219201。

作者: 网络编辑:丁丽
 
上一篇:【江南镇】梧村村下一篇:【合村乡】合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