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镇】深澳村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4月21日 15:21:52 星期二 
  分享条

【村史沿革】•基本概况

深澳村位于富春江南应家溪畔,隶属桐庐县江南镇,西距桐庐县城16.5公里,地处丘陵地带,南望天子岗,东濒黄山,地势南高北低。深澳村人烟稠密,人口达5000以上,为桐庐县最大的行政村。交通便捷,长深高速杭新景段经村北而过,有深澳口出入;沿应家溪畔的横屏线向北可连接320国道,向南连接徐青线;又有桐常线穿村而过。应家溪自南而北,源自青源村的青源溪,至环溪村汇天子源溪而成应家溪,应家溪流经徐畈村、深澳村、荻浦村而汇入富春江。应家溪串起青源、环溪、徐畈、深澳、荻浦五个“中国传统村落”,其中深澳村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深澳村悠久的文化传统源自南宋申屠氏的开村之功。作为申屠氏的血缘村落,深澳村95%以上的村民姓申屠,其他少数姓为周、应、朱。明代时,村落规划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水系的水源来自山上的泉水,清甜甘冽、冬暖夏凉,至今还是深受村民喜爱的生活用水,而取水、用水的澳口更成为深澳村独特的文化风景点。“澳”在当地话中是“地下井”的意思,深藏地下的井即为深澳,深澳村古时称同里,也因深澳而得名。

深澳村另一道风景线是位于地下水系之上的古民居建筑群,主要集中了明朝、清朝和民国三个时期的建筑,大致分布在南北走向的老街两侧的弄堂里。老街长约200余米,宽仅3米,建于元末明初,盛于民国期间,两侧建筑为清中后期及民国建筑,多为店铺,曾有“小上海”之誉。村里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140多幢,民国时期的建筑60多幢,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村落形态,都保存得相当完好。

除了地面和地下的两道景观外,深澳村还保留了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空狮子的传统民间技艺,每逢元宵、庙会等节日,村民们都用这一技艺来增添喜庆气氛。

深澳人对传统和大自然的尊崇使这个古老的村庄散发着不朽的生机。

 

 

【人文历史】•申屠氏

申屠氏宗祠——攸叙堂

深澳村申屠氏宗祠用一对楹联精辟概括了申屠氏在京兆的祖先渊源和在桐南的家族繁衍:“汉庭垂勋在京兆,宋裔承辉到邑南。”深澳村申屠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西汉时随刘邦攻打项羽的武士、其后官居文、景两朝汉相的申屠嘉,而桐南申屠氏家族的先祖则源于西汉末王莽之乱时遁迹于富春屠山的申屠刚。申屠刚为申屠嘉七世孙,其后裔申屠理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由屠山入赘荻浦范家,后支派繁衍,申屠理被尊为桐南申屠氏始祖。

桐南申屠氏虽然源于荻浦村的申屠理公,但是却以深澳村的规模最大。一方面因为深澳村的绝对人口超过荻浦村,另一方面申屠氏所占人口比例高达95%。深澳村申屠氏的祖先号称八房,流传至今,各房谱系清晰可循。如高空狮子的创始人申屠达桑为大房所出,第四代传人申屠振兴为三房所出。

申屠氏在桐南经过几近一千年的繁衍生息,传承了忠孝节义的祖训和勤俭廉直的家风,至今村里还流传着先辈们路不拾遗、乐善好施的故事,今天的深澳村也因申屠家族的醇厚古风而呈现出一派安乐、和谐景象。

 

 

【历史建筑】•攸叙堂

攸叙堂系深澳村申屠氏祠堂,坐北朝南,五间三进,占地面积900平方米。观音兜卵石墙,双坡硬山顶,建筑大气沉稳,采用方柱石柱,木雕装饰明快大方。

据《桐南申屠氏宗谱》所载,攸叙堂建于明永乐元年至宣德元年 (1403-1426),第十一世孙橘阴公次子广(字孟德,号雪溪,族呼文四太公)为深澳前后房之祖。上下祖孙三代历时10年余载,聚族众修建申屠氏宗祠,定名“攸叙堂”,意谓祖宗永享香火、子孙集会叙事之所,并将“孝、义、悌、忠、信、礼、廉、耻”立为族训,为子孙法守,弓治箕裘,永传勿替。正统六年(1441),重建申屠氏宗祠。清雍正七年(1729)议选新址重建攸叙堂。民国3年(1914)重修攸叙堂,石柱易木柱,扩建寝宫。上世纪50-80年代,攸叙堂曾做过小学学堂、生产队收粮点、校办工厂、教师食堂等。

经历百年风雨飘摇,攸叙堂破败不堪,风光不再。2012年,深澳村投资140万元,对攸叙堂进行全面修缮。焕然一新的申屠氏祠堂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和古建筑爱好者。

 

 

【历史建筑】•恭思堂

恭思堂,建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占地1147平方米,砖石木混合结构,是深澳现存最大的单体民居,由五进主建筑和北侧三座抱屋共七个天井组成,当地人叫它“七井房”。恭思堂主人为深澳富商申屠济成。申屠济成当年是做草纸生意起家的,整幢房子建了十年,单是雕刻就花了三年时间,尤其是天井的雕刻特别花哨,从阁栅向上达七层,裙板、扁作梁也雕刻得非常讲究,可谓当时的“豪宅”。

作为深澳村古民居的代表之作,恭思堂的结构具有典型性:走进大门是“回堂”,回堂通往的宅院有六扇门,但平时只从两边进出,只有到了贵客,或者有重大活动时才开正门。回堂往里是一个环绕着排水沟的天井,天井用青石板铺成,须弥座上面摆放着两只大水缸,既可养些金鱼供观赏,又可作为消防的水源。穿过天井就是主人接待客人、家人祭神拜祖的“明堂”。明堂的太师壁上方悬挂堂名匾额,壁前摆放着一条长案,上面挂着书画,案前放着做工精细的圆桌,两旁是太师椅,显示主人家境殷实的派头和风雅。明堂后面是退堂,从退堂即进入了后宅,这是主人的私人住地,外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除了沿着中轴线的四个天井外,恭思堂还有三个向两边伸出去的天井,当地人叫“抱房”。

因为墙体高大,建房的时候,工匠们在墙体里竖着埋了许多小杉木起加固作用,每一井房子用马头墙隔开,用以防火,也叫“封火墙”。从外面看,恭思堂的四井马头墙相连成片,颇为壮观。

 

 

【历史建筑】•怀素堂

怀素堂建于清道光间,占地793平方米,三间三进两天井,“目”字型砖木结构,是典型的江南大户宅院建筑。堂名取自于《中庸》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以及《易》中的“素履,往无咎”。取义:“君子尝怀德矣,德乃其素得者也”。

据《桐南申屠氏宗谱》所载,怀素堂的主人则瓶公“幼习举子业,旁通素经星学及青鸟家言”,后因父母相继而逝,才“弃丹铅主持家政”。他以勤律己,以俭持家,以恕待人,终使家产日丰。于是购田置业,建怀素堂。怀素堂用材极为讲究,柱子粗直,梁架肥厚,仅二进大厅的4根金柱,每根圆周就达100多厘米。则瓶公生活十分俭节,但对于村中各项义举总是慷慨解囊,被人传为口碑,举为典范。

怀素堂内部雕饰令人目不暇接。从高处的牛腿、月梁到低处的窗棂裙板和门扇锁腰板,从大的斗拱花枋到小的窗隔、花结,从梁头雀替到柱底磉蹬,无处不雕,无雕不精。雕饰内容则是中国古代家庭传统教育的箴言宝典,具有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韵味。后堂横梁封板分别刻以大篆“忠信孝悌礼义廉耻”8个字。12扇花格长窗的蝙蝠、梅兰菊竹,体现了对“多福”的企盼及对君子好德的景仰;花格中心则分别为十二月花神,体现了对农时的遵循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长窗的夹堂板上刻着十二生肖图案,与十二月花神相映衬,寓意人丁兴旺。二进次间后的长花窗夹堂板上则雕刻着八骏图。形态各异,生动十分逼真。一进天井两侧厢房的长窗上,刻有二十四孝图。从卧冰求鲤、扇枕温席,到拾葚异器、戏彩娱亲,每一幅雕刻讲述一个古时至孝的故事,告诫后代做人的准则。

徜徉于古建筑的氤氲气氛中,感受着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教育。怀素堂为我们诠释了那份昔日的荣光。

 

 

【文化古迹】•古民居之木雕

深澳村每一幢民居的门窗木雕不仅刻工精细,而且都有自己的主题。这些构思精致的图案里处处渗透着忠孝礼义、耕读传家的儒家思想。这些木雕把忠孝节义的传统思想传递给了后人,还把所有表现读书做官的教育理想留给了子孙。许多申屠后人就是从小在这些主题吉祥、内容丰富的木雕作品里开始了自己一生的道德理想启蒙。

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怀素堂,其门窗木雕有代表中国人生辰的动物图案“十二生肖”,还有讲述中国人尊重长辈的故事“二十四孝图”、表达读书做官理想的“鲤鱼跳龙门”“十年寒窗图”。雕刻在厢房门窗隔板上的一组骏马,据说是因为房子的主人是十二生肖中属马的缘故。

 建于1907年的贤德堂,其天井四周楼层从阁栅到檐下,雕刻层达七层。特别让人注目的是裙板上的金刚,金刚是中国神话中的大力神,他用双手托起了七层图案,代表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他们认为天是由七层空间组成的,这表明了主人对天堂人间的一种向往。

建于清末的孝思堂,天井四周雕刻着梅兰竹菊,线条流畅大气。其明堂扁作梁雕着九只狮子,形态逼真,十分华丽。

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景松堂,其花枋上雕着“二龙戏珠”的图案,在中国,“龙”是王权的象征,申屠氏为什么在民宅里雕龙,是因为他们是王室的后代,还是因为他们对传统礼教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一切以美为标准,已经很难考证了。

 

 

【文化古迹】•古民居之牛腿

牛腿是一种从柱中伸出的一段短木,这种木构件在深澳村古民居里大量出现。在中国建筑巧妙的力学结构里,梁柱间这种撑拱(俗称牛腿)并不需要承担重力。由于其位置显著当眼,因而其主要功能往往成为古代民居建筑的重点装饰。工匠们对牛腿的雕刻也是高度重视且不遗余力,这是建筑木雕中难度较大、要求水平高及艺术性强的雕刻部件,也是建筑装饰木雕中的精华所在。

深澳村古民居内牛腿上的雕刻图案已经成为无法超越的艺术品。各家各户都雕有狮子牛腿,均有4只,一雄一雌,母狮均带2只小狮,寓意四世。建于清末的民居中还可以看到在牛腿上雕刻的凤凰,这说明建房的人家是女主人当家,而且出嫁时娘家是很有财力的,建房的时候,女主人还健在。建于清光绪初年的凤林堂,牛腿上的凤至今栩栩如生。据说,工匠是按主人的工程量做活吃饭的,为了能在主人家里多待些日子,好找到下一家的活计,他们必须在雕刻上下功夫,因为偷工减料是很缺德的事,工匠们不能做,于是一件作品就必须精雕细刻与众不同。

深澳村古民居内牛腿,每一件都是独立的雕刻艺术品,具有极为珍贵的艺术和文物价值。

 

 

【文化古迹】•深澳水系

深澳村的地下水系形成于明代,当初在规划村落建设时,首先规划了村落的水系,让整个村落架于地下水流之上。整个水系由溪流、暗流、明沟、坎儿井和水塘五个层面构成,并使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是一个独立而完善的供排水水系统。整个系统通过“明澳”和“暗澳”将饮用水、生活水和污水分开处理,地表上流经房前屋后的水渠为“明澳”,明澳是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泄水道,对整个村落的排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暗澳则在地表之下,最深的暗澳离地面有4米,暗澳上方照常造房和修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一个澳口(水埠),供周边的居民取水使用,现在全村还存有17个澳口。

澳口的形式不拘一格、大小不一,大抵都以卵石砌壁,石级往往深入水面以下好几级。大多数澳口位于古老街巷的一侧,也有的深藏于民居之间的某个角落。老街上还有一个位于临街的民居下方,这样,澳口上方的房屋起到了遮阳挡雨的作用,使取水、用水的人可以从容劳作。

水澳里的水流淌了几百年,一直在滋润着水澳之上的深澳村。时至今日,除了饮用水之外,村民们还是习惯于蹲在澳口古老的石级上一边洗衣服或者洗菜,一边聊着家常。澳口,作为深澳村庞大地下水系的地表使用区,至今仍然发挥着当初的功能,同时又散发出活态水文化遗存的独特魅力,赋予古老的村落以盎然生机。

 

 

【历史建筑】•听彝堂

在初冬一个阳光暖暖的午后,深澳大塘边听彝堂的主人申屠志良正捧着一个绿色茶杯,和村里一群老人在阳光下聊着天。老人穿着长袍马褂,蓄着稀疏的长胡子,带着绅士礼帽,性格开朗风趣。虽已是耄耋之年,但耳聪目明、行步矫健。

听彝堂主人——申屠志良

听彝堂建于道光九年(1829年),占地257平米,是一幢三进四合院楼房,最后一进已经颓圮。

祖先留下的这座古屋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雨的洗礼,也见证了申屠志良守候在老屋的人生。老人一生未婚,他认为女人嫁给他是鲜花插在牛粪上,但是他在自家门口挂了一块牌子,自称是申屠氏的深澳外公。如今老人一人孤居在老屋,饮食起居自己打理。进门后看到堆满杂物的堂屋,其中最醒目的是一叠厚厚的白纸黑字的书法作品,老人酷爱并擅长书法,每天都练笔不已。他的书法作品已经远赠国内外诸多游客。他的作品“大鹏凌云志,英才为党国”,无论是题词还是笔法,都透露出老人不老的情怀和体力。

老人见过世面,很多电视台的导演都请他客串演出。听彝堂正门后面的门堂一侧贴满了白纸黑字的欢迎词,其中有一幅是“热泪欢迎浙大师生以及德国、哥伦比亚、阿富汗留学生莅临深澳古建考察”,落款“深澳古镇外交家、形象大使申屠志良,2013年4月20日”。落款的头衔应该是老人自封,他用一种乐观的心态来调侃孤独的守望。

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带着他们的好奇和热情,一波一波地光临过听彝堂。他们在听彝堂有的留下了照片,有的留下了名片。这些照片和名片都被主人珍藏着,在这个洒满阳光的厅堂前,他一张一张地向我们展示着,并充满深情地解说这些照片和名片背后的故事。

老人以其特有的岁月积淀的气度和老屋涵养的风范,受到各类艺术家的垂青,他们纷至沓来,或以镜头,或以画笔,留下了老人在老屋的精彩瞬间。

老人守候着老屋,老屋也为主人迎来了四方宾朋。

 

【民间艺术】•高空狮子

深澳村的高空狮子兴起于清朝乾隆后期,那时村民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当时的族长申屠达三别出心裁,提出要进行高空狮子抢绣球的表演。由于高空狮子抢绣球场面喜庆,气氛热烈,受到了村民的喜爱,从那时起一直流传至今。期间,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空狮子的表演停止了40余年,直到1989年才恢复此项传统活动。自申屠达三阿太(“阿太”为深澳村申屠家族对始祖的尊称)始创高空狮子以后,第二代传人有申屠海坤、应喜初、申屠广洪,第三代传人申屠永清去世不久,现在的第四代传人是申屠振兴。1992年,深澳的高空狮子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空狮子的特色是纸篾制作,毛竹搭架,绳索抽拉,上下俯冲,争抢绣球,趣味盎然。具体操作时,将雌雄一对狮子悬挂在4米多高的横向毛竹杆上,将狮子的头部和臀部两个着力点系上绳头,双狮中间掛一直径50公分的绣球,狮子对视,各长1.5米左右,通体金毛。横杆长5米左右,两头固定在两个人字叉架上。表演时,一人拉动绣球,一人拉狮子,一先一后使双狮随绣球上下同步追逐绣球,直到抓住为止。故拉绣球者与拉狮子者斗智斗勇,配合默契。鼓乐相伴,双狮抢球,表演精彩,气氛热烈。表演队伍一般在37—50人之间,其中抽狮子2人(操作时只能一个人,因为这个动作很耗力气,必须备有两人轮着操作)、抽绣球1人、扶杆4人、响叉2人、帅旗1人、开锣2人、锣鼓7人、彩旗4人、火冲10人,具体人数看场面需要而定。一般来说,每逢庙会、元宵等传统佳节,村里一般都会组织高空狮子的表演。

高空狮子的特色融合了南方的细腻和北方的雄伟,这种民间文化体现的也许就是深澳人灵巧而又阳刚的性格。

 

 

【文化传承】•黄程庙会

黄程庙位于深澳村西北隅,原为邻近八村的土地神社。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是深澳村的庙会,庙会的主题是祭祀黄程庙里的土神和谷神,相传这对土谷神是同胞兄弟,为洛付老太公陈恽的后裔,原名叫瑞、和,因排行居八、九,故深澳一带人称他们为陈八陈九二大明王。其相传六、七百年前,桐南大旱,赤地连绵,陈瑞、陈和兄弟俩为祷雨以身殉,后果下甘霖除旱灾。村民感其兄弟恩德,特造庙祀之。兄弟俩生辰是四月初九,因此际正值农忙,故定农历十月廿一为过“时节”祭神日。庙会的形式以成群结队敲锣打鼓、舞龙灯、花灯、露台等各种方式去黄城程庙祭拜为主。

深澳人过“时节”的仪式比春节更隆重。按照当地传统,岁数“逢十”的老人也会集中在这一天“做寿”,亲朋好友都来祝贺。在外的游子也会回乡,热闹上七八天,戏团也会连演好几夜,而高空狮子的表演更是庙会必不可少的项目。

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庙会的社会性、公众性比以往更大更多更强了,而且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引导过好“时节”,竭力加浓“时节”的传统意味。

 

 

【文化古迹】•古弄堂

深澳明清古建筑群以其恢宏的结构气势和精巧的雕刻工艺而声名远播。然而每个来到深澳的人,除了留恋那颇具特色的天井和明堂,以及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外,也一定还不会忘了那一条条狭窄而幽深的古弄堂。

清晨,薄薄的晨雾中传来轻灵的脚步声,那是勤劳的人们奏响的晨曲;傍晚,沉沉暮霭中传出一两声犬吠,那是暮归的主人引出的欢呼。冬雪天,弄堂成了孩子们嬉闹的乐园;夏日夜,弄堂又成了小凳和蒲扇的天堂……人们总习惯于在弄堂中集散一天的见闻,来共同品尝那份农人才有的欢欣和温情。仄仄的弄堂,像一条条经脉,连结着古镇的角角落落,联系着古镇的过去和今朝,述说着一个个古老而淳朴的故事,又见证了一次次的历史变故、社会沧桑。走在弄堂里,门对着门,户对着户,听小孩子们稚嫩的儿歌;看竹椅上的老太太们边做着手工边拉着家常,还不时地和路人友善地打着招呼。

徜徉于深澳的古弄堂,灰褐斑驳的老墙,鹅卵石铺砌的小道,引着人们步入了深澳厚重的历史和淳厚的文化中。

 

 

【乡贤人才】•抗日“猎人自卫队”

深澳抗日“猎人自卫队”成立于抗战初期,由申屠百岂发起。申屠百岂,深澳人,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33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国后,因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居乡以果树栽培研究为业。抗战爆发后,申屠百岂联络周边猎户组建“猎人自卫队”武装自卫,自任队长。全队有队员208人,下编2个中队、1个独立分队。1938年9月,该自卫队编入桐庐县国民抗敌自卫团,仍由申屠百岂任大队长,但县里不发薪饷。

景山岭抗战遗址

1940年10月,日军发动“十月攻势”。日军22师团85联队6000余兵力,分五路扫荡富阳、新登两县,其中两路日军3000余人于10日侵占了新登县城,11日日军千余人欲侵犯桐庐县境,遭到国军的阻击后改渡富春江,焚烧窄溪镇的校舍、教堂、民房。13日溯壶源溪南犯。国军第79师得悉日军扫荡富春江南岸后,师长段霖茂急令235团、237团从诸暨等地赶赴富阳阻击。傍晚,235团抵达深浦、环溪堵截,抢占了富阳景山乡小天竺、干山坞、烈坞等高地,追击炮营、战车炮连分别设在塔石岭和景山坞东侧的高地上。14日凌晨,敌我双方展开了激战。日军在飞机疯狂的轰炸下,向79师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最后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碧血白刃交相飞舞,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将日军击溃于富阳景山岭。期间,猎人自卫队一方面协助守军抗敌;另一方面为主力部队作向导,组织群众运送食物、看护输送伤兵员等。战斗中自卫队员作战勇猛,伤亡较大。但对确保整个战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景山岭抗日纪念碑

深澳抗日“猎人自卫队”是民间团体抗战的一个缩影,但“国之危难,人人有责”的精神,值得当下人们学习。

 

摄影:阿泰泰 音 子

文字:陈健梅 缪建民

欢迎推荐您的乡村!投稿邮箱:83556596qq.com、719933921.qq.com 联系方式:0571-64212736、64219201。

 

作者: 网络编辑:丁丽
 
上一篇:【凤川街道】园林村下一篇:【江南镇】梧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