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采摘农业,我们缺少技术” |
http://www.tlnews.com.cn/ 2014年04月14日 08:51:09 星期一 |
本报请农技专家来“点睛” ![]() 这两年,江南镇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荻浦、环溪、深澳等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相邻的石阜村也从中看到了商机,希望能借助这一优势,打造出一张观光休闲采摘农业的金名片,将整个江南镇互动起来。然而,目前仍存在许多技术难题。 4月10日下午,看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葛有良来了,石阜村包括养殖户邓有良在内的许多人都很惊喜。因为他技术专业,是农民的好朋友,有了他的指导,许多技术难题总能迎刃而解。 现状:缺少技术开发未见起色 在江南镇各行政村的整体规划上,石阜村的定位便是农业化。近年来,因为城市里的人越来越爱往乡村跑,我县许多乡镇都推出了杨梅、草莓、蜜梨等集吃、住、采摘于一体的乡村休闲观光采摘游,吸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该村许多村民也都看到了这点,开发休闲观光采摘农业便成了他们的共同期盼。然而,镇、村干部也深知,没有规模就很难打响品牌。本想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出一条集中的产业带,但因为少数年纪稍大的村民思想观念较落后,虽多次上门及通过各种途径做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阻扰。 如今,来荻浦、环溪、深澳等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能把这些游客都吸引过来,那对村里的经济可是一大提升。先天条件好,交通也便利,可是这些优势现在却无法有效利用,这让村书记方明亮和其他村干部有些着急。大家左思右想,决定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先行培育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再以实际成效吸引全村人共同参与,实现增收致富。 选谁好?大家想到了邓有良。邓有良是个养殖户,前年在村里承包了一个小山头,成立了腾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了19幢猪栏养猪,养殖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去年,因为对种植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又承包了200多亩地,种上了杨梅、果桑、甜杮、无花果等树木。今年,我县全面部署“五水共治”工作以来,他一边对自己的养猪场进行提升改造,一边又思考着如何转型升级,实现种养结合型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这不,当村干部找到他时,双方一拍即合。 如今,扩大土地面积、资金等都没有问题,可以说已是万事俱备,不过技术却是一个大困难。对此,镇、村干部都非常重视,恰逢本报推出“民生热线记者帮办团服务乡村行”栏目,便希望热线记者能帮忙牵线搭桥,请农技专家为邓有良出谋划策,也为石阜村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开个好头。 座谈:提前规划避免走弯路 热线记者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县农业局,该局相关负责人慎重考虑后,决定先派经验丰富的葛有良前往石阜村,全方位了解情况后,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尽管当天村里停电,但听说农技专家要来指导,镇、村干部和邓有良便早早地在村文化礼堂等候。一坐下,大家便议论开了。“这几天,来荻浦玩的人真当不得了,要是我们这边采摘游搞好了,游客那边玩好了,还能来这边摘摘果子、住住农家乐呢。”方明亮先发了话。 “我的想法很多,连‘腾大生态园’这块牌子立在哪儿,大家都已经商量好了。可是具体该如何规划、种植哪些品种的果树比较好,我真不太懂,还是希望葛老师多给意见。”一旁的邓有良赶忙接下了话茬。其实邓有良早前从事的工作与农业根本八竿子打不着,所以无论养猪也好,种植果树也罢,他可以说都毫无经验。 “是真得提前规划好,农业要是走了弯路,可是要好多年才走得回来呀。”镇干部也应和道。 听了一会儿,葛有良说:“要开发采摘游,小打小闹肯定不行,得有大规模的连片种植才行。”根据实际情况,他建议邓有良种植一些经济和营养价值高、游客喜欢采摘,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品种。同时,关键是要抓住“五一”和“十一”这两个旅游黄金期。“老邓,我建议你多种点果桑和甜杮,果桑整个5月都有果子,甜杮在10月,一个个红色的杮子挂在树上,不仅好看还好吃,大部分游客都喜欢这个。”…… 虽是个小型座谈会,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好不热闹。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大半个小时,邓有良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一幅休闲观光采摘农业的远景图也在大家脑海中浮现出来。 指导:明确定位促更好发展 光是座谈好比纸上谈兵,实地走一走当然必不可少。座谈结束后,大家又来到邓有良承包的山头上。远远的,一幢幢白墙蓝顶的猪棚在蓝天青山的映衬下格外显眼。“老邓,这猪棚和猪棚间的空隙搭个架子种上猕猴桃不错啊,既能增收又丰富了色彩。”“这果桑有些结果了,今年的卖相可能差点,但浸酒可是好东西。”“这树的芽只要留下面这几颗就行,上面不需要了。”“这树该施肥喽。”……葛有良边走边说,邓有良边跟边记。 而每到一处,邓有良也会提出自己的规划,这里要种点果桑,那里想建栋小木屋。葛有良则总会给出建议。“那里就是我新承包的地。”顺着邓有良所指的方向望去,那是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头,看起来有点稀稀拉拉。葛有良眺望了一会儿说:“种点猕猴桃吧,下次我带你去别的基地看看,别人是怎么种的、怎样收门票,这样你心里也有个数。” 转了一圈,所有品种的果树基本都看了个遍,葛有良停在一棵杨梅树前,扒开茂盛的树枝仔细看了看:“喏,这个枝最好修一修,下星期我再过来一趟,帮你剪几棵。”“修枝也是个技术活,得好好跟专家学上几招。”邓有良连忙点点头说。 当天的最高气温29℃,下午两三点钟的太阳照在身上已有些发烫。在山头转了大半个小时,大家身上已出了一层薄薄的汗。不过,邓有良却特别高兴,因为这小半天下来,他仿佛吃下了定心丸,心里踏实多了。以后不仅有问题可以随时向葛有良寻求帮助,而且葛有良也表示,接下来还要带着邓有良到各个采摘游基地考察,帮助他更好地定位和规划,然后根据实际安排种植。 |
原标题: “发展采摘农业,我们缺少技术” |
作者:记者 邵惠燕/文 黄 强/摄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