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茨“清芬阁”(续)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09月09日 08:31:27 |
■王天忠 “清芬阁”在或不在,都是别样的风景。在,人们沉醉其中;不在,人们追寻其踪。 关于“清芬阁”的建筑时间,一种能让人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建于北宋。宋仁宗景祐元年,范仲淹知睦,他在甫任时即写信给老师晏殊:睦州州府“百里而东,遂为浙江。渔钓相望,袅鹜交下。有严子陵之钓石,方干之隐茅”(见《与晏尚书》)。当他游览钓台之时,见“东岩绝壁,白云徐生”,听说是“方干处士之旧隐,遂访焉”(见《留题方干处士旧居》题记)。 范公曾二访方干故里,巧遇方干的八世孙方楷,范公留诗二首,其中一首即《赠方秀才(楷)》:“高尚继先君,岩居与俗分。有泉皆漱石,无地不生云。邻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方楷有感于此,决定在村中溪畔建一座“清芬阁”。 清芬阁建于范公离睦后。宋仁宗景祐元年六月,范公调任苏州,这在范仲淹离睦后的所有诗文均未涉及清芬阁题材可以得到确认。 嘉祐四年(1059)刁约到任两浙转运史,途经富春江小三峡(古称龙门峡、子陵峡和子胥峡)时,写下了《方氏清芬阁》,这首诗是目前我们能搜集到的最早描写清芬阁的诗。 刁约在任两浙转运史时,为什么又会到芦茨呢?原来他与方楷同为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同榜进士,两人为好友,一个地方长官来到辖地看望老同学,也就不足为奇了。刁约的诗是这样写得:“自别高居二纪馀,今朝重到懒踟蹰。山川胜景依然在,屈指交亲一半无。”回首过往,早已物是人非,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刁约的诗据考证大约写于嘉祐四年(1059)。从这首诗来看,这是他第二次与方楷相遇,似是对重游者的刻意眷顾,正是这首诗让后人理清了清芬阁建筑时间,即清芬阁应建于1034-1060年之间;也澄清清芬阁建于何处的问题,令清芬阁阁址一锤定音。 至于清芬阁的建筑形制、建筑样貌、建筑风格、建筑和占地面积,由于清芬阁坍圮,吴沉亲撰《清芬阁记》已轶。已经无法还原其宋代建筑格局。但我想,清芬阁的规模或许不能与滕王阁、岳阳楼和黄鹤楼相比,但也不至于像梅城那座二层式茶楼,它应是一座稳重庄严、体现鲜明礼制特点、而楹联、题刻等以文字和绘画道出后人对先祖崇敬感恩之情的艺术形式、会令人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的阁楼。 有人说,清芬阁随着富春江水电站蓄水而沉入江底,也有说毁于十年动乱,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跟随父亲乘船去钓台和芦茨游玩(那时电站还未蓄水)就没见过清芬阁。 或许我们能从清朝桐庐诗人方曰连在《富春芦茨八景诗》其三《清芬高阁》一诗中,可略知清芬阁之命运,方曰连诗中写道:“共传杰构倚修原,时步遗墟访旧垣。龙石清流萦白日,凤山佳气映黄昏。拾残可有琉璃瓦,吊古难寻翡翠轩。有志莫忘绳武意,清芬依旧散江村。” “清芬”一指清香。宋代韩琦《夜合诗》:“所爱夜合者,清芬逾众芳。”二喻高洁的德行。晋代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范仲淹当年赠诗方楷当然包含极深的期望。清芬阁筑成后,从北宋到清朝的千百年时间里,清芬阁不仅是方干族人缅怀方干的绝佳去处,也是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崇拜方干的一大原因。建德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严州诗词》中仅以“清芬阁”为题的诗便有一百余首,让世人惊叹的是,“清芬阁”在后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竟如此之高。 方干后裔除十八进士入仕途之外,而不依科举入仕者,在政界文坛也不乏其人,方干九世孙方蒙的长子方元修幼有诗名,历任浚州通判。仲子方公权,以辞赋魁福建漕试,历黄州教授,太常寺主簿告归,平生著述甚富,时称石岩先生,蒙之孙方滋,乾道初为刑部侍郎兼敷文阁直学士,累更大镇,有声于时,这仍属桐庐方氏白云源派而论,推而言之,如永康派方干之九世孙,国子监祭酒方晟,十世孙镇江府知府方琮,十一世孙礼河南府通叛方三让;浦江派方干之七世孙礼部尚书方资,八世孙兵部尚书方杨远,九世孙秘书少监方监铸等,均无不以诗书起家,与白云源并驾齐驱,故后人屡赞方干后裔听从贤守范仲淹,高尚继先君,终日自清芬的教导,诚信承继始祖方干遗风,刻苦用功读书,终以诗书起家。 宋淳祐年间,桐庐县丞倪天隐的《方玄英宅》诗,即记载了此事。诗曰:家在严陵钓台边,元英处士旧田园。传将诗句遗风月,留得云水到子孙。坟上桂枝虽有恨,阶前玉树岂无根。不困贤守有真赏,安得光华照一门。 清芬阁自古传承清芬之风,我们期待这座名阁,再展昔日之风采。 |
原标题: 芦茨“清芬阁”(续) |
作者: 网络编辑:吴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