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情水意在桐庐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06月17日 09:29:31 |
■朱家迅 三年前的五月,我们驱车千里,来到美丽的桐庐。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与从浦江、建德等地如约而至欢聚在桐庐,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聚会!二百余年前,先祖从祖居地怀宁凉亭迁徙到了这里,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里,在穷乡僻壤的漫草荒烟中披荆斩棘,繁衍生息。岁月沧桑,今日我们后辈又重聚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笑,每个人的心里都交织着情愫…… 都说“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每次到桐庐,总想在这里走走看看,今日终于如愿。早餐后,我们一行四人在桐庐朋友的带领下,第一次登上了桐君山。 桐庐老城与药祖圣地桐君山隔水相望,其水曰天目溪。千百年来行人过往,舟楫相渡,咫尺天涯,不便颇甚。如今索桥似彩虹腾空,飞架两岸,行旅甚便,万众欢欣。我们行走在索桥上,纵览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简直挪不动脚步。徐徐而行,便登上了桐君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眼前的桐君山,古木森森,在昼犹昏,碑亭处处,目不暇接;山水池榭,云岚草木。啊!多年萦绕在我心头的桐君山,果真是人间仙境。山上的“桐君亭”“药祖圣地”“中药鼻祖”“药祖之乡”等牌坊碑亭为我们讲述着那位数千年来一直流传在民间的桐君老人的故事。 传说上古时,这座山上居住着一位采药老人,当时的山上生长着很多高大的桐树。他结庐于桐树之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采药、熬制,为四方病患施舍方药,救人无数,且从不受人一粟,他成了百姓眼中的活菩萨。被他救治的病人问其姓名,他只是笑笑,用手指着身边的桐树以作答。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其称之为“桐君”,所居之庐为“桐庐”,山为“桐君山”,山下的这段江叫“桐江”,这便是“桐庐”之由来。桐君山,有着父亲样的胸怀;桐江水,有着母亲般的温婉。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也为这方山水留下了众多不朽的诗篇:“以桐为姓以庐名,世世代代是隐君;夺得一江风月处,至今不许别人分。”“神仙往昔千年事,岩谷犹今百草香。”“上古先哲,聿有桐君。良医良相,辅弼垂芬。所贵问答,经典遗文……”荏苒岁月千年事,惟有德者留其名。桐君,他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与山川同寿,与草木共荣。 告别桐君山,我们来到了被称之为“富春江的精神魂魄”的严子陵钓台。严子陵是古时隐士的典型代表,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不慕名利,婉拒刘秀,不侍君王,隐居于富春江畔。富春江流经桐庐的一处江岸,耸立着两座高台,一曰东台,一曰西台。各高十余丈,下临富春江。以严子陵为题材的历代名人诗文画作甚多,有倪田的《子陵归隐》、黄山寿的《子陵归钓图》、齐白石的《严子陵钓鱼图》、汪棣的《子陵执竿》,诗仙李白在“酬崔侍御”一诗中也为之称赞:“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对着屹立在高台上的严公,心中的诗情油然而生,为了给同行的友人助兴,我即兴一首: 收拾胸中万卷书,笑看轩冕若泥汙。 持竿桐江高台上,只钓清风不钓鱼。 没承想拙作的最后一句,却赢得了众人称赞。我笑着说:“鱼嘛,还是要钓的,不钓鱼,那专门喝风啊。”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旁边的西台也蕴藏着一个历史故事:宋末著名爱国志士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即为此处。当闻知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遇害后,他从福建漳州一路痛哭北上,行至桐庐富春江时,“买榜江涘(注:雇乘一只小船到江边),登岸谒子陵祠……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潇洒桐庐,诗画富春,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浸润着翰墨芬芳。古往今来,令八方文彦俊杰驻足于斯,留下了大量赞美富春江山水的诗章画卷。名士严光、李白、范仲淹、谢翱、黄公望等流连桐庐,令这方山水变得更加诗意浓郁。 钟情桐庐的山,畅享桐江的水,感谢桐庐的亲友,他们在百忙中挤出时间,让我能在垂暮之年享受这场山水盛宴。 |
原标题: 山情水意在桐庐 |
作者:朱家迅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