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溪有嘉鱼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10月22日 08:40:25 |
■王天忠 窄溪友人捎信来,让我择空去吃鱼。 窄溪人爱吃野生鱼,只有抓不到,没有想不到!瞧,这话说的,好像整个富春江都成了窄溪人的鱼塘了。窄溪人一日三餐离不开鱼,如同齐鲁人只要有煎饼,庭院内一树槐叶都能卷着吃光。 古时那些朝廷大员、士大夫、赶考的秀才路经桐庐而驻足,多半是因为桐君和严光,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冲着鱼来的。范仲淹是带着些许失意来的,鞍马未歇,就去富春江泛舟,桐庐郡果然不同于汴梁的灯红酒绿,诗人的激情一下子被唤起,范公偏爱鲈鱼,由衷赞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接着是杨万里,站在窄溪埠头,褪色的青衫被风吹得鼓胀,就见他轻轻捻动胡须,滚烫的诗句脱口而出:“一双白锦跳银刀,玉质黑章大如掌。”将窄溪鳜鱼的体型特色,描述得栩栩如生;陆游就更不用说了:“朝来酒兴不可耐,买得钓船双鳜鱼。”这位南宋诗坛的“吃货”,竟然把窄溪变成了自家渔浦;李渔也爱吃鳜鱼,他来桐庐闲情偶寄:“食鱼者首重在鲜。”有人说这些大诗人一个嗝下去,钱塘潮汐就涌了上来。鱼,能如此饱人口福,也算是“死而无怨”了。 外地客到窄溪,有两件事是必做的,否则回去后就少了吹牛的资本。一是参观老街;二是食一条嫩滑爽口的浓汤“脊花鱼”。“相比于外地笨头笨脑的养殖鱼,窄溪捕获的野生鱼鲜美多了,无论鲜味和口感两者都不可同日而语!”这位游客的话总让我忍俊不禁,像是在说“窄溪人不养鱼,我们只是富春江的搬运工”。 窄溪厨子还有一句名言:“清汤寡水”。这是品尝江鲜滋味的关键。窄溪厨子大约不需要太复杂的庖厨之技,几乎所有的江鲜都可以清水白煮。从江里捞起,活物蹦跳之间,已经被捧上餐桌,快速进入口腹。做法极为简单,保证了食物的原始风味。比如让人津津乐道的浓汤“脊花鱼”,这是当地人的习惯叫法,其实就是浑身缀满斑点的鳜鱼。喜欢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大才子袁枚就很喜欢鳜鱼。 我在江边长大,对各类野生鱼太熟悉了。我母亲对烹饪技艺没有半点研究(不像现在的厨师,动辄号称“大师”,似乎不“大师”,就不屑叫厨师),总是变着法子将鱼烧得有滋有味,这在食难果腹的童年时代可谓是莫大的享受。而在烧鳜鱼时,母亲始终都是清蒸。清蒸很简单,先将新鲜的鳜鱼除去鳞鳃和内脏,洗净放入盘内,然后用精盐在鱼身上均匀擦摸一遍,大约腌渍一刻钟之后,再用水冲洗一次;此时的我,早已在灶底将火烧得旺旺的(那时家家烧灶柴),母亲则不慌不忙地在鱼身两侧划上十字刀花,紧接着将鳜鱼平放到瓷盘内,上面撒点葱段、姜片、精盐和食油,便大功告成了;剩下的一道工序,则是入锅旺火清蒸。只需十分钟,厨房便香气四溢了,而围在灶边的弟兄姐妹更是口舌生津。蒸熟的鱼肉嫩鲜爽滑,清醇味美,用筷子轻轻一搛,一块块如剥好的蒜瓣;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我们不会这样细嚼慢品的,用狼吞虎咽来形容恰当不过,每次连鱼汤都能喝个锅底朝天。后来我在杭州楼外楼陪客人吃过一次火夹鳜鱼,其烧法与我母亲的做法差不多,只是少了几片火腿肉而已。 “苏帮菜”里的松鼠鳜魚,要油炸,少了原有鲜味;“杭帮菜”中的西湖醋鱼,酸甜味冲淡了鱼肉本身的鲜美;徽菜中的臭鳜鱼,味道别具一格,但少了新鲜鳜鱼的鲜味;而窄溪的浓汤“脊花鱼”则不一样,凝脂一样的白,就好像刚刚从奶盒里倒进玻璃杯中的酸牛奶,细腻中透着亮儿。最妙的吃法,是不添加任何的佐料,趁热吃下去,用舌头去捕捉若有若无、犹如水中的游鱼,略作惊动,须臾便不见了踪影。那种香鲜的感觉,在整个口腔内飘荡。古人咏美人美到极致,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就如我面对这道佳肴的心情。 如今的窄溪人少了几分逞强的蛮气,多了几许讲究生活品位的雅性。许多人夸窄溪人“尚识食”,也就是很会吃,其实并无特别的烹饪秘诀,只不过紧紧抓住“鲜”这个诀窍罢了。长期与江鲜打交道,使窄溪人变得嘴刁鼻灵眼尖,舌尖一挑就能辨别出鱼的新鲜度,窄溪人真的活出境界来了。 我的微信里有个“食全食美群”,里面有一些不认识的人。有一天,群里某人说自己从外地到桐庐,一家子慕名想去窄溪品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找不到窄溪镇,我说名字改了,现在叫江南镇,他说江南是个什么“东东”,苏州、杭州?坦白地说,一说到窄溪,我是一边流着口水一边帮他导引的。看来,被社会和大众早已认可的传统古镇名,早已被岁月浸染了一层釉色包浆,改也改不了。 听朋友说,当地政府顺应民意,在窄溪举办了渔获节,借力古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对我的吸引是致命的,大脑里会立马浮现出一幅渔市图来:江面泊有许多小船,每逢早晚集市的时候,小船会聚在一处做买卖,讨价还价的声音与叫卖声交织在一起;船下的水波轻轻地拍打着岸边的石板,鲜活的鱼虾在船舱里跳跃…… 明朝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舟过严滩留下“严滩问答”的王阳明认为,好好吃饭,即是人生的修行,何况是在窄溪吃鱼? |
原标题: 窄溪有嘉鱼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