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留住乡愁的味道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10月22日 08:39:32 |
■钟一平 前段时间,妹妹拿来了几包真空包装的“网红烧饼”,我在平底锅里煎热了一下,吃起来酥软香脆,别有味道。后来,爱人还经常到网上订购,原来几毛钱一只的烧饼,现在已经涨到八九块一只,虽然价格不菲,但确实味道不错。 本地人管做烧饼叫“烤烧饼”。不管在县城还是乡村,只要有“烤烧饼”的小摊,一条案板、一个铁皮焊成的炉子,就可以“开烤”了。每到此时,都可以看到烧饼师傅一套行云流水的“表演”:用小麦精粉和好面,先揉团,揪剂子,把面剂子分三四层,中间包上干菜肥肉、菜籽油、麦芽糖饴、鸡精等佐料调和成的油饼心,用掌心把面团迅速按成饼状,再用刀沿面饼边均匀地切一圈花边,盘好边沿,就可在烧饼表面涂上一层糖稀,粘上芝麻,把烧饼一个个“啪啪”贴到烤炉的炉壁上。烧烤炉底部中间放着木炭,一会儿工夫,红红的火苗把烧饼烤好,又一个个铲下来,烧饼表面黄中透红,外酥里嫩,故有些地方把小烧饼叫酥饼。芝麻不规则地粘贴在外表,又仿佛像一个个秋天里成熟的花果,甚是好看又香气扑鼻。 刚出炉的烧饼既烫手,又烫嘴,但特好吃。小时候,小伙伴们在炉子边焦急的等待,“馋虫”早就涌到了舌尖,争先恐后地抢烧饼吃,唯恐轮不到自己。大伙站在炉子边,双手把刚拿出来的烧饼来回倒腾,用嘴吹一吹粘在表面的木炭灰,再烫也要咬上几口,虽然吃相难看,但是火烧饼美滋滋的香味,挡不住的诱惑,实在难以抗拒。 在瑶琳路,现在还开着一家“叶记酥饼坊”。门面不大,但生意兴隆。店门口摆着两只大木桶,里面用铁皮包着,一圈圈一层层摆放着烤好的烧饼,外面木桶板上写着:叶记热酥饼。店内添置了颇具现代化的设备,一只竖立着的大烤炉,一只抽屉式网络状的大箱子,摆满了做好的烧饼。酥饼坊虽少了一些手工“匠心”,但现代化设备提高了效率,能满足南来北往的过客和当地居民的消费。叶记老板娘说,现在小烧饼制作,用上现代化工艺流水作业,但只有用炉子烤出来的,保持了烧饼的特色,叶记酥饼,作为千年历史文化,传承至今。 其实,小城最有名的烧饼店在老县城体育场路上。以前有一家煤饼厂,烧饼摊就在煤饼厂门口的弄堂里。一家“胜峰人”开的烧饼店,经营了数十年,夫妻俩做的烧饼,色香味俱佳,是学生和小城居民口中的美味佳肴,口口相传,远近闻名,从农村到小城来购物或逛街的都要到烧饼摊买几只烧饼吃吃。烧饼摊离学校近,一到放学或下课,孩子们蜂拥而至,抢买烧饼,吃得津津有味。后来学校搬到了城南,烧饼摊改成做手工冻米糖了。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父亲在凤川公社工作,放寒暑假,我时常到凤川玩。大伯家在翙岗老街边,当时老街是村里最繁华的商业街,各种手工作坊,小吃摊贩云集于此。老街上开有一爿烧饼店,大伯大妈时不时买几只烧饼给我吃,在那个年代算是奢侈品了。后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商业街搬到了后溪摊,烧饼摊也就在后溪摊上经营了。岁月如梭,数年后我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每次回老家都要在后溪摊买上几只可口的烧饼带回家。 这些年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凤川从乡到镇,现在又改为街道,翙岗烧饼店如今开在石桥头“谷井”旁边的转弯处。我与爱人每次去杭州回桐庐,都要在凤川下高速,到烧饼摊买上几只烧饼,现烤现买,现买现吃,热呼呼地刚从炉子里拿出来,我们用手拍一下粘在烧饼上的木炭灰,放入嘴里,又脆又香,味道还是那么纯真。 小城的烧饼,除了小酥饼外,还有一种火烧饼,也叫火桶饼,形状比小酥饼大几倍。现在老城区太平弄里,还有一爿名不见经传的网红烧饼店“燕子烧饼”。台面与小烧饼店几乎相同,但工艺有所不同。做好的面团,中间放入配制好的特制的干菜肉,一压一滚,表面刷一点水,放入烘烤炉中,烤几分钟拿出来吃。喜欢辣的,在配料中放一点辣椒,有些孩子喜欢甜的,就在烤好的火烧饼表面涂一层甜酱。燕子烧饼,饼皮金黄,半焦光亮,吃起来表皮松脆,肉质鲜美,伴有麦香、肉香、葱香、梅干菜香,香气袭人,油而不腻,成为小城最具特色的传统小吃之一。一究原因,原来烧饼的品质在于配料和火候,配料不同,味道不同,有些配料是“私房菜”不外传。烤制工艺中,掌握火候是关键,火头既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烤的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全凭经验。燕子烧饼在太平弄方寸之地打出了特色品牌。每次我们去城北看望老人家,都要在那里停一下,买上几只火桶饼吃吃,有时还要买上几袋真空包装好的带回家。 小城的烧饼摊都开在不起眼的地方,不愁卖,一不小心就成了“网红店”。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变化,也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但不变的是它的“匠心”,在我心中,小城烧饼,留住的是乡愁的味道。 |
原标题: 烧饼,留住乡愁的味道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