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叶茂 源远流长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10月15日 08:44:05 |
根深叶茂 源远流长 ——荻浦申屠氏宗祠 ■苗子 申屠氏宗祠是一部厚重的家族史书,值得细细品读。 宗祠坐落在古朴而美丽的江南镇荻浦村,一条长长的窄巷,一堵斑驳的古墙,引领着游客走向这幢古建筑,走进这个省级文保单位。 宗祠的大门前,犹如书的封面,古朴而淡雅,这里没有尘世间的喧闹,让你不由读出几分庄重,几分神圣。宗祠三面高墙,又让人感到几分神秘,几分肃穆。宗祠大门的上方,是一块青石大匾,上书“申屠氏宗祠”五个大字,边上有行小楷,为清朝乾隆二十年修建时所题。 细细品读,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宗祠的整个大门轩廊,轩廊的柱子、牛腿、粱、枋、和粱上小牛拱均用青石打制。石雕线条流畅,带有北方风格。石雕上面是木雕,更是巧构细镂,十分逼真细腻,则是典型的江南风格。石雕、木雕巧夺天工,南方北方风格浑然一体。让人玩味的是,这是否寓意着桐庐申屠氏族,源于北方,繁衍于南方,故而南北方建筑风格相融于一体? 申屠氏宗祠占地面积883平方米,平面呈矩形。清乾隆二十年,族中诸位贤达倡修宗祠,花了近三年时间方竣工。 步入宗祠大门,你会读出200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的建筑理念:以天井为中心,封闭式的建筑组合。旧有“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的说法,大约就是古人爱建天井的的理论依据吧,同时天井又解决了房子采光的问题。整个祠堂共三进,一进通面五间,木石混合梁柱。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其间的石雕和木雕,神情逼真的动物,阿娜多姿的花草,无不精雕细刻,惟妙惟肖。唯不见窗,给人一种闹中取静的感觉。 祠堂二进为重点,这里向后人阐明了申屠氏的源头。二进用板壁隔开梢间,明次间的后步柱间置石槛,立板壁门。立柱上有一副保存完好的楹联:“木本自屠山木郁荻葱惟愿枝枝高百丈;水源连范井水流浦纳还期派派聚明堂。”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既巧妙地把荻浦村名藏于其中,又把桐庐申屠氏族的源头及建造祠堂的目的、愿望完全表明。上联以木喻源头,大意是说桐庐申屠氏族源头来自屠山,愿子孙后代在荻浦发扬光大,如树木一样郁郁葱葱,棵棵茂盛高达百丈;下联以水喻宗族,大意为申屠氏族源远流长,水连范井(在荻浦村内)永不枯竭,望各支派后裔思源归宗。 据宗谱记载,申屠一姓是炎帝神农氏十五世裔孙伯夷之后。西周末年,申侯等协助废太子姬宜臼登基,开东周为平王而得到封赏,申侯幼子被赐封在屠原(今陕西合阳,一说时在甘肃泾川一带)。定居于此的后代,便以国名“申”和地名“屠”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姓氏。 桐庐申屠氏的源头可追溯到西汉末年。其时,丞相申屠嘉七世孙申屠刚为躲避王莽之乱,携家眷从河南洛阳迁至浙江富春屠山定居,繁衍历史已有2000余年。宋崇宁三年(1104),申屠氏后裔申屠理入赘荻浦村范蠡后裔之家,因此,申屠理为桐庐申屠氏始祖。 上述楹联中“木郁荻葱”,既指家族兴旺,又指荻浦松垅里那片郁郁葱葱的风水林。一个村庄能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数百年来完好地保存40多亩茂密的古木林,这在全国来说都是十分罕见的。这是申屠氏族的骄傲,也是荻浦扬名海内外的一张金名片。这片树林见证了昔日申屠氏的荣光,申屠氏宗谱中有《存松记》专文记载。桐庐申屠氏先祖三一府君赘居荻浦时,在荻浦村北面栽种了一片树林,以松树为主,后人称之为大松垅。申屠氏第四世祖发公又在西侧种了一批树木,称之为小松垅。两片合称松垅里,寓意阳宅兴旺荫庇后人。世代沿袭以来,村民呵护有加,树木日益茂盛,成为如今荻浦村的一个标志性景点。 据宗谱记载,明代嘉靖二十四年,江南一带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在干旱日益严重之际,村里有人打起了松垅里这片树木的主意,提出要砍树换粮,以度灾荒。并说,先祖植树不就是为了子孙后代吗?现在人都活不下去了,留下这些树木又有何用?在这片树林面临生死存亡之时,族里有位叫申屠东溪的老人站出来说话了:大家为了活命没有错,但这批先祖种下的树木不能砍。请诸位先把松垅里所有的树木估个价,我出钱全部买下,然后大家分钱活命去吧!这建议立即得到所有族人的一致拥护。此后东溪公又召集众人立下规矩,告诫村民说:“今日吾存松,非私其有也!前有创,后有守,为不负祖宗植松而委之,睹予家族世世而长存也!”此后,村民十分珍惜,就是在十年动乱期间,这片树林也有专人管理。今天的松垅里,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小溪碧水长流,鲤鱼成群,令人欣喜。 如果说申屠氏宗祠是一本古朴的书,那么这本书的主题在“家正堂”,申屠氏宗祠又名“家正堂”。家正,乃先祖建祠堂对后人之诫铭。申屠氏族认为,立家者须正,统族者须政。族也大家也,正亦政也。人之立身须正,族之事物须有政。祠堂二进是该族立宗法、行族规、议大事之地。 二进与三进之间又有一个天井,两侧是石板围筑的鱼池,中间为过道。过道上用两支抬梁和十字科斗拱,支撑两坡硬山顶天棚,以遮蔽雨雪。天棚下有美人靠,供人休息。所有石柱上原来均有楹联,可惜的是在动乱年代“破四旧”时大多被毁,唯存一联于立柱上:尊祖敬宗不让读书君子,轻财重义居然明礼丈夫。 仔细品读,认真观看,楹联旁边还有一行小字:为侄媳张氏捐资建祠题。这里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这行小字说的是清乾隆廿年修建申屠氏宗祠时的事情。现在我们看到的申屠氏宗祠雄伟壮观,所有梁柱均为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可在当时,整个荻浦村里总共只有几百口人,要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谈何容易!当时建祠发起人申屠氏第廿世祖申屠鲸,号召村里所有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里有位张氏,是一位寡妇,由于没了丈夫,家中也不富裕,但她有一手好手艺,会做草鞋搓麻绳,她主动提出要为建宗祠尽点力。大家见她一个妇道人家,日子过得也不容易,便纷纷劝她算了。不料她说,建祠堂人人有责,搬运石头不是需要麻绳、草鞋吗?这一切她全包了。族人见她语气坚决,态度诚恳,便同意了。也许她当时答应时,并不知道整个工程需要多少草鞋,多少麻绳,更不知道修建祠堂需要多长时间。动工之后才知道,如此浩大工程,在当时全靠人力搬运的年代,草鞋麻绳的需求量,绝非她个人之力就能全部解决的。每天参加修建的搬运工和工匠有上百人之多,每天都要发草鞋,所有石料都是外地运进来的,每天都要从富春江畔码头,用麻绳扎杠,抬运到荻浦村工地,而修建祠堂前后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有人初步算了一下,从动工到竣工,需用草鞋上万双,麻绳数千斤。一个妇女纵有三头六臂,也根本无法满足建造工地上草鞋麻绳的需求,怎么办?张氏是个信守承诺的人,她便出钱雇人,一起来做草鞋搓麻绳。起初她还能应付,可时间一长,人工钱加材料钱,开支甚大,她原有的一点积蓄很快就用光了。好一个张氏,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修建祠堂,竟卖掉了祖上留下来的粮田,支付了这笔巨大的开支,张氏的义举深深感动了所有的族人。三年后祠堂如期竣工了,发起人申屠鲸把她的事迹刻在石柱上,让后代永远记住这位大义女人。 祠堂三进是整个祠堂最为神圣的地方,为寝宫,专供历代申屠氏先人的牌位,桐庐申屠氏始祖理公的牌位在正中间,这里的地面高出二进近一米。这是一个祭祀先祖的地方,也是一个让人感恩的地方,更是一个让后人净洗灵魂的地方。 细细品读申屠氏宗祠这部史书,令人体会深刻:根深才能叶茂,家正方能兴族。 |
原标题: 根深叶茂 源远流长 |
作者: 网络编辑:吴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