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闪闪红星照亮你我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10月15日 08:45:54 |
(接上期人文桐庐) ■吴燕萍 敦本堂和大德堂——后勤干训基地 要想了解新合的历史,你还可以去实地走一走,看看那些曾经的老屋和厅堂,是如何在历史的血雨腥风中,昂首挺胸、屹立不倒。 随着根据地范围的持续扩大和革命队伍的不断壮大,干训班在四管乡应运而生。从1949年1月,金萧支队先后举办7期短训班,学员600多人,其中大中专学生400余人。经过培训,学员们被分配到民运队、文工队、报社、修械所等单位,成为根据地人才输出基地。1948年冬至1949年春,旧庄的大德堂与敦本堂,是金萧支队干部短训班所在地。 旧庄,东邻松山,南邻外松山,西北邻湖田。曾用名盛章,后改名为旧章,原由章姓居住,约750年前里松山义门钟氏十九世孙与章姓隔溪相望。旧庄地形如燕窝,四周皆有屏障。后山龙来舒展,昂起在溪边的青龙头与溪对面的白虎遥相呼应。曾有诗云:迎面青山锁双龙,回首阡陌映岗松。马达溪水断崖音,白墙黑瓦隐林中。 旧庄的大德堂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占地面积325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间二进厅堂,双坡硬山顶。站在大德堂的大门口放眼望去,屋内景象一目了然。一二进之间是天井,两侧原有的厢楼已被拆除或改建。一进前厅,四柱九檩。二进堂楼,进深五柱七檩。两进中间的天井,全是细细的鹅卵石。细细端详,似乎每块小石子的缝隙间,都闪耀着革命者火热的温度。 大德堂前厅的梁柱间,雕刻着许多动物花卉,这些精致的雕花,反映出新合人民精湛的工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们危机重重,但自强不息的新合人民,就像那梁间的狮子,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驱除黑暗,迎接光明的到来。 如果说,大德堂的格局是简洁明了的话,那么,敦本堂就幽深曲折多了,她就像是一位江南婉约细腻的深闺女子,静静地矗立在时光深处。 旧庄敦本堂位于旧庄自然村中心,大德堂西侧,是义门钟氏祖辈心中的圣地。大约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三进二厢楼建筑群,进深约50米,依山势逐级抬升,北高南低,有步步登高之势。这美丽的庭院因天灾人祸而被毁。1996年火灾,一进被烧毁;解放战争时期,国军进剿新合时,三进遭破坏。后来两侧厢楼部分被毁,被拆建。现存敦本堂为中轴线上第二进,坐西北朝东南,三开间,进深四柱十一檩。楼上曾办过学校,故有“书堂楼”之称。 如今的敦本堂,大门已被修缮一新。白墙青瓦,高高的马头墙直直地伸向远方。跨过台阶,一进大厅宽敞明亮,旧梁与新梁交错架构着,二进大厅依然保持着旧时的模样,而三进早已被毁,只露出荒烟蔓草杂生期间,数不尽的沧桑流年。边上的枇杷树则亭亭如盖,又为这破败里自添一种生机,古老与新生并存,传统与继承同在。 敦本堂也好,大德堂也罢,它们就像是一位位沧桑的老人,在时代的风起云涌中,固守着脚下的土地,任尔东西南北,我自岿然不动。这些革命遗址,在历史的硝烟炮火中一路旖旎而来,为革命党人遮风避雨,而它们则在风吹雨打中日渐沧桑。它们用顽强的身姿和毅力,向人们展示这样一种精神:稳健、敦实、无惧风雨;守正、据本、屹立不倒。 风烟滚滚唱英雄——那些硝烟弥漫过的地方 来来去去的人,迎来送往的路,他们都是新合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松山庙 松山庙位于新四村外松山西北,坐东朝西,占地89.3平方米。庙的建筑为三开间,砖木结构,双坡硬山顶。三面墙,西面敞口。松山庙里供奉着的是钟氏祖先钟公,与钟公庙中供奉的系同一人,可见钟公在钟氏家族中的地位。 说起松山庙,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钟厚(975-1004年),字惠民,号德政,宋桐江嵩山(今新合乡松山村)人。桐江锺氏8世孙。生于宋太祖开宝乙亥八年(公元975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宋时因抗击契丹入侵而被封为游击将军大前锋。后为忠义救主而捐躯,年仅29岁。钟公死后被追封过三次,其中庆历二年仁宗皇帝追封游击将军钟厚为“忠救王”。自此,“忠义”二字列入钟氏家族的族规家训,明吏部尚书姚夔吟诗赞曰:胡骑长驱帝独征,寇公奋怒展神旌。 因为有了忠肝义胆的先人钟公,钟氏子弟世代便以“忠义”二字立身,以“耕读”二字传家。正是在这种肝胆相照、忠义为本的思想濡染下,铸就了新合人民在面对外来入侵时,勇于反抗、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1944年金萧支队在松山庙至万春桥一线与国民党进行反围剿作战并取得胜利,便是将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保家卫国,责无旁贷,甘于奉献,不怕牺牲,或许这便是义门钟氏,“忠义”为魂的最佳诠释! 引坑钟氏大屋 钟氏大屋,位于新合乡引坑村,是引坑村钟氏族人聚居的一组建筑群,坐落在引坑溪和壶源溪交汇处。钟氏大屋据山而建,东临壶源溪,西背望燕山,南傍引坑溪,北靠大山湾。群山环抱,进退可据。整座大屋坐西朝东,平面成矩形,由五列平行的二层楼房组成。通面阔67米,通进深97米,有200多间房,占地面积6499平方米。它是桐庐县现存唯一一座家族聚居型民居。 一座大屋,千百子弟,为着同一个信念和目标,他们生生不息,能够聚居在一起是因为身上流淌的共同的血液;必须聚居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需要同仇敌忾抵御外来侵略,以便能抱团取暖共同生存。实践证明,他们这么做,完全是正确的。大屋的建成,对于钟氏家族的子民而言,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就是一座坚固的城池。正是在老屋的庇佑下,许多活动得以秘密进行。1948年9月,金萧支队在桐庐四管乡建立后勤基地后,这一带便成为金萧支队的活动中心。 在大屋的历史上,有一件令人难忘的大事。1949年的3月14日,金萧支队在引坑大屋召开了“千人大会”,公开审判叛徒郭如权。当时参加的人员有千人之多,故称“千人大会”。如此盛大的气象,既显示出了大屋的包容与博大,更反映出了革命群众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1999年8月,新合乡党委、政府在“千人大会”旧址立碑纪念。 荡江岭战场 但凡山水交界处,总会有许多形胜之处,壶源江就是其中一例。壶源江又叫壶源溪,它从崇山峻岭中走来,裹挟着两岸的溪石,一路挤挤攘攘向前奔去。在壶源江畔,有一个遗址,叫做“荡江岭战役遗址”。1949年,这里发生过一场有名的战役,称为荡江岭狙击战。 1949年4月13日,国民党203师609团和突击营2000余人,分四路包围江东县四管乡(今新合)金萧支队后勤部队。金萧支队后勤部队在隐藏好物资后,向高山密林撤退。 午饭过后,国民党204师派一个尖兵排经过引坑向荡江岭扫荡而来。埋伏在荡江岭的七中队,远远看见大队敌军从引坑方向源源而来。参谋处主任张志骏心里十分焦急,七中队只有三挺机枪,敌我力量十分悬殊。打还是不打,这是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必须在瞬间做出决定。见敌军尖兵排和后面的前卫营相隔很长距离,张志骏主任当机立断,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用闪电战消灭尖兵排。他一声高喊:“打!”机枪、步枪同时开火,一眨眼就打倒了14个敌人。趁着敌人惊魂未定,七中队又发起了冲锋,冲过碇步桥,又活捉了4个敌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敌尖兵排全部歼灭。 正是这一果断决定,为荡江岭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看见前面尖兵排被我军歼灭,后面的敌人竟不敢上前接应,金萧支队战士们的勇猛,让敌人吓破了胆。他们只是卧倒在碇步桥北的水沟里还击,同时派出一部分兵力从北侧跨过壶源江,妄图包围荡江岭的我军阵地。这时,三大队七中队留下郭章乔带领的一个排掩护,张志骏带着部队向荡江岭后的堂坞撤退。 激烈的战斗再次打响。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郭章乔的右胸,顿时血流如注。情急之下,通讯员就用两块银圆压在郭章乔的伤口上包扎起来。这时,敌军逼近阵地,情况十分危急,通讯员正打算背起郭章乔撤退,却被郭章乔一把推开。剧烈的疼痛让他的脸色变得惨白,他把自己的驳壳枪递给通讯员,语气十分坚定地说:“立即撤退!”说罢,没等大家缓过神来,便从山后陡峭的山坡滚了下去……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此情此景,让在场的每一位,深深震撼,泪流满面。宁可牺牲自己,绝不拖累同志,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正是金萧战士的真实写照!战士们含着泪,跟着排长一起,前去跟张志骏会合。 敌军一天连遭我军两次阻击(另一次在外松山),不敢搜山,也不敢继续前进,只好收兵退回外松山。敌军撤后,荡江岭附近大梓、大杨村的民兵们出来打扫战场,发现草丛中的郭章乔,见他伤势严重,马上跑回村里背来一扇门板,抬着他去找游击队。直到半夜,终于把他抬到金萧支队驻地。幸运的是,吉人自有天相,经过后方医院治疗,郭章乔终于伤愈归队。 热血奏响的是壮烈的凯歌,青春谱写的是光辉的历程。荡江岭阻击战,以寡敌众,以少胜多,为解放浦江拉开了序幕,同时也为我县的解放战争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绵延的群山,铸就了新合人硬朗坚毅的风骨;清澈的溪水,又凝聚着新合人民柔韧绵长的智慧。山与水的交融,便有了肯吃苦、会战斗的新合精神。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勇挑重担、不怕牺牲,我以我血荐轩辕,金萧精神永流传! 再回首,在那片红色的土地上,有无数的星星在闪烁。 |
原标题: 让闪闪红星照亮你我 |
作者: 网络编辑:吴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