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马岭古道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2月18日 08:52:47 |
■ 杨建丽 中国文化的根脉,蔓延在山重水复的天南地北,具有实证意识的徐霞客,一会儿蹚水,一会儿越岗,在山山水水中日复一日地行走,留下了以他脚印为标志的诸多文化遗迹。后人追寻他的足迹和笔记,考证驿道村庄的盛衰兴亡,感叹山石古道的岁月斑驳。 分水的马岭古道也曾留下徐霞客的足迹。这条古道,以山石为阶,溜滑不平,黄尘湮没,荒草掩映。你切莫轻视了,这条俗称马岭的古道,这个现今看来偏远的地方,它从几百年的历史蔓延而来,历经了数百年甚至更久远的磨砺,曾是贯通徽严苏杭四州的交通要道,也是徐霞客“老病将至”也要一走的浙西之地必经之路。它曾经人行匆匆,过往的客商在曲折的山道上来来往往奔赴营生。随着更为便捷的新路的开辟,它完成了交通要道的使命,轿马冷落行人稀,渐渐清冷了,甚而荒无人迹,但它完好无损的存在,与清风明月为伴。 马岭古道中心点在马岭关隘,残留一小段古城墙,用大青石条砌成,隐隐青苔色,隘口呈马鞍形状,许是马岭关地名的象形由来。城门一人半高,拱顶铁木结构,城头有防护架、指挥台遗迹,曾是军事防御设施,相传太平军与清兵曾在此浴血奋战。山隘老模老样,沉沉的卧在山脊,褪去了刀光剑影的生气,静寂地俯视匍匐在山弯的左右两条山道。 关隘口往左是现今的富阳洞山区域,古属新城境内,约一里许窄窄青石板山路,偶有花草侵路心,一条小涧紧相随,曲折蜿蜒至山脚。涧中水流涓细,石色幽黑,漏出苍老的深色,小潭不深,青苔匍匐,落叶静旋。山脚地平阔朗,建有高大木质牌坊,正中木刻鎏金“马岭古道”四个大字,旁立古道登山示意图,这一段是马岭古道的上山路。丙子年十月初五日,徐霞客吃了早饭,觅了担夫,以廊坊处为起点上马岭,开始两天以今桐庐境内为主的行程。 关隘口向右行亦是一里许青石下山路,今属桐庐太平村境,古属於潜县。古道搬不走,烧不掉,淹不倒,山水汇聚冲刷成沟日日相伴,老石古碑断壁残垣岁岁向老,但人力的破坏和建设是不可估量的。这一段山路距离村舍只二里许,当它作为驿站官道的热闹喧哗渐渐褪去时,作为荒山野岭的农垦植种的气息浓郁起来,农人们先是开山种板栗、核桃,后又垦荒种芝麻、黄豆,蚕食般地在古道两旁的山坡开辟了田园,纵横错落。有文化嗅觉的学者先行一步,立了政府文物保护的石碑,不至于后人把这霞客古道也开荒铲平了。 距古道二里许的村庄古已有之,徐霞客记载:“下马岭,南二里为内楮村坞,又一里为外楮村坞,从此向南,家家以楮为业。”楮和以楮为业现已少见,但村舍俨然,山色清幽,流水清澈,乡风古朴,物阜民丰,悠赏山姿,闲赏姣月。生活富足后,普通民众对寻常生活的追求会提升到精神的高度,有文化觉醒的村民开始思考和改造古道,挖掘村落的文化底蕴。于是在山路半道添置了木质小亭,简陋充满烟火味,可以让劳作的村民歇歇脚避避雨,这个可以有,毕竟还有其实用性;在山水汇聚的山脚低洼围堤筑堰造了山塘,雨时储水,晴可灌溉,有其生产需求,况且绿水盈盈,山有水才有灵气。这条印有无数先人脚印的斑驳古道,沧桑是它的底色,斑驳是它的颜色,荒凉是它的美色,就如一件古物,因为岁月黯淡了色彩,残缺了边角,如若随意的刷了新漆,描了鎏金,那真真是暴殄了天物。 |
原标题: 分水马岭古道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