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细酌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2月07日 09:08:26 |
《一瓢细酌》是我的又一部散文集,承蒙浙江省散文学会和春祥会长的厚爱,让我有幸将这部集子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中的作品,是我最近十余年来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艺术报》《文艺报》《浙江日报》《散文百家》《浙江作家》《浙江散文》等报刊的散文中精选出来的。编为四卷,第一卷“景与境”,是以桐庐县境或一乡一镇(街道)乃至一村为境域写作的散文。其中第一篇《桐庐四题》值得一提。此文写于2007年4月中旬,那时我将告别从事整整24年的教育工作,从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岗位调任县文联主席。尽管有很深的教育情结,但我暗下决心,要不负组织的信任和文艺界同仁的支持,一方面为繁荣桐庐文艺努力工作;另一方面我也打算重拾搁置多年的文学爱好,重启文学创作的暂停键。而且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多写桐庐景桐庐事、身边人身边物,我想用自己的文思文笔去宣传推介我爱入骨髓的潇洒桐庐。公示期间的那几天,仿佛是我职业生涯的空窗期,于是我对县里当时所提的四个桐庐作了深度思考,写成此文,很快被县内媒体用醒目的标题刊登,受到大家的关注。此文几乎为我此后的写作定了基调,也是我人生经历转型的标志。因此,把它列为本书开篇之作,理所当然。第二卷“人与情”当然是写人的。而且都是与桐庐相关的古人与今人。也想着重说一下的是,写于2009年6月的《宋朝有个范桐庐》一文,是我当年想学梁衡先生的笔法创作的第一篇历史人物散文。此文拉开了我业余从事范仲淹研究的序幕。而且因为范公研究,后来我与梁衡先生多次见面,他还两次来到桐庐。当然,梁先生的学识才思我望尘莫及,他的文笔我也仅学了点皮毛。历史人物散文的确不好写,非下苦功夫不可。后来本打算写一写桐庐分水籍唐朝著名诗人徐凝,取题《凝望徐凝》并开了个头,终因对徐凝凝望不够而搁笔。另外,本已编入本辑的《瞿秋白的最后一天》(发表于2016年7月6日《中国艺术报》)和当年为配合G20峰会发表于杭州媒体的《三位古人与一个西湖》这两篇,在目录中怎么放都觉得不妥,只能忍痛割爱。第三卷“物与事”,是一组状物记事谈感想的文章,其中有我的一些人生思考。第四卷“见与闻”,是我这些年来受省作协、省散文学会、省报告文学创委会等单位之邀参加采风和调县人大工作后外出考察的见闻录,尽管是庐外风情。但绝大部分又与桐庐有渊源。 总之,这部作品几乎是一部桐庐地方文化散文集,是我献给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的一瓣心香,也是献给热爱这方水土的人们的一瓢茶香。至少,我是用心一瓢细酌的,邀您品尝,但愿能够合您的口味。 最后,感谢为本书问世给予支持帮助的各位亲朋! (董利荣) 作者简介 董利荣,祖籍山东沂南,生长于浙江桐庐。曾长期在教育、文化部门工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杭州钱塘江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已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艺术报》《散文百家》等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二百余篇。创作出版散文集《杏坛笔墨缘》,长篇散文《父母的无悔人生》,传记文学《知己——瞿秋白与鲁迅》,文史专著《范仲淹与潇洒桐庐》《严光与严子陵钓台》(与人合作),诗话随笔集《诗说桐庐》等多种。 《一瓢细酌》是其又一部散文集,由文汇出版社于2020年12月出版。全书分“景与境”“人与情”“物与事”“见与闻”四卷共20余万字。其中收入《我爱我庐》《油画般的桐君山》《一瓢细酌邀桐君》《一座小城与一位大师》《樟树·人生》《在北大推介“潇洒桐庐”》《千古桐洲烟雨中》等精品力作。该书列入浙江省散文学会推出的散文丛书“风起江南”第一辑,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散文学会会长、丛书主编陆春祥先生在“总序”中评价:“董利荣的《一瓢细韵》,重点落笔故乡,深厚的历史和人文,犹如一江碧绿的春水,浩大无边,景与境,物与事,人与情,尽情掬饮至贪婪。纤细的叙述,饱满的抒情,弱水三千一瓢饮。相看两不厌,唯有富春江。” |
原标题: 一瓢细酌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