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死犹生 气贯长虹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06月24日 09:04:21 |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简介:《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4篇,分别向我们展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的一分钟,英雄的瞬间,南极探险的斗争,西塞罗,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以及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而这10个历史瞬间神奇地降临到10位传主的身上,他们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们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去年暑假,女儿的大学同学湘南到我家来住了一阵子,两个同龄人白天一起见习,晚上一起散步。每天临睡前,湘南都会坐到书桌前写日记,平时还喜欢看书。于是我就把自己收集的桐庐报副刊《桐君山》的文章拿给她看,告诉她假如写了诸如此类的诗、小小说或散文之类的,也可以去投稿。慢慢地,我们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后来竟和她成了忘年交。等她回湖南老家的时候,我还送了几本《富春文苑》给她。没想到的是,去年下半年她竟回赠了我一本《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是一本黑底白字封面的书,书中还夹着一张她写的贺卡,字迹娟秀,上面写着:阿姨,这本书,不知道您会不会喜欢…… 当我打开这本斯蒂芬·茨威格的传世杰作,读着一个个人类历史上扭转乾坤的时刻:从太平洋的发现、拜占庭王朝的陷落到《马赛曲》的诞生;从拿破仑的滑铁卢、横跨欧美大洋的电缆到南极探险等等,横跨不同时代和地域,虽然篇幅精短,但内容丰富且完整,既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也凭借茨威格深厚纯熟的笔力,展现了以旁观者视角历史人物面对关键时刻的复杂情绪。既有对悲剧英雄命运的关注,对造物主的敬畏,对人在有限生命中具备的神性、迸发的创造力的肯定以及对人间正义价值的捍卫。 《滑铁卢的一分钟》里面格鲁希的执拗和愚笨葬送了拿破仑刹那的胜机,从而改写了世界的命运甚至整个十九世纪的命运,令人扼腕。《攻克拜占庭》中那扇被人遗忘的凯尔卡门让奥斯曼土耳其人一举将东罗马帝国粉碎,不由得使人感叹不已。《越洋的第一句话》讲述的是,富有冒险精神的美国传教士之子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以其执着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排除万难、不折不挠,在两次的惨痛失败和巨大损失后,第三次终于成功铺设横跨大西洋洋底的电缆…… 这十四个生死攸关、超越时代的故事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征战南极》。 二十世纪,地球还剩最后的一个谜――南极。斯科特,一位普通的英国舰长、上校,为了使英国的国旗首先飘扬在新地的上空,1910年6月,他带着由他组建的探险队,向南极发起了挑战。在向极地进发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南极的极端恶劣环境带来的危险,也不是队员们的勇气和意志,而是有一天,他们发现,挪威人阿蒙森的宿营地,比他们的宿营地距离南极近一百一十公里。一百一十公里,就算是在正常气候的平地上日夜追赶,也绝对是个无法超越的距离! 斯科特感到很震惊,但绝不沮丧,他在日记中写道:“起来,去争取国家的荣誉!”这支探险队有着非比寻常的英雄气魄,他们从1911年11月1日分组出发,由最初的三十人减到二十人、十人,最后只剩下五人,艰难跋涉在荒无人烟的白色荒漠中。越接近目的地,气候越严酷,情况越危急,行军的速度也越来越慢,有时他们一天只能走三十公里,而不再是最初的四十公里。进军南极的最后几天记录显示,他们就像罗盘上的蓝色指针一样,开始在南极附近颤抖。但字里行间也闪烁着希望——斯科特始终热诚地记录着走过的路:“抵达南极尚有一百五十公里,我们快坚持不住了。”也记录着他们的煎熬和极限。两天以后:“仍有一百三十七公里,但对我们来说却愈发艰难。”但之后的记录又突然出现了一种清新的胜利者的声音:“距离极点只剩下九十四公里!即使我们尚未到达,却也胜利在望。”1912年1月14日,希望变得更为确凿:“只剩下七十公里了,目标就在前方!”而15日的日记更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喜悦,甚至极为喜悦:“只有五十公里了。我们必须前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从潦草的几行记录中,我们能感觉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憧憬是多么强烈,好似他们的每根神经都在迫不及待的渴望中颤抖。胜利就在眼前,他们的双手已经伸到了地球最后的神秘之地,只需最后一跃,就可抵达目标。 1月16日,尤为“情绪高亢”。清晨,他们比平日更迫不及待地从睡袋中爬出来,早早出发。接近下午时分,五人已经在白色雪原上兴冲冲行进了十四公里。突然,五人中的鲍尔斯显得有些不安,他的眼睛几乎惊诧地注视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黑点。他不敢说出自己的猜测,但所有人的心中都掠过一个可怕的念头。最后,他们的怀疑被确凿的事实证实:那是一面黑旗,周围是陌生的帐篷,帐篷里有一封征服者的信,是阿蒙森请求第二批到达者寄给挪威国王,作为胜利者的见证! 他们是第二批到达的人!第一个意味着成功,意味着一切,第二个却什么也不是。他们忧伤地将“迟到的英国国旗”插在阿蒙森胜利的标志旁,接着离开了“有辱他们尊严的地方”。冷风从身后吹来,归途险情倍增,气候越来越恶劣,中午的最高温度是零下四十二度,杀气腾腾的暴风雪一刻不停地怒吼着。每走一步,他们都深感不安,暴风雪遮住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必须在返程路上注意不能遗失自己的足迹,否则他们将偏离存放食物、衣服和几加仑煤油的浓缩热能补给站。他们遭遇了无休无止的极强暴风雪,补给供应越来越少,体能和心理承受早已到了极限。他们中最强壮的埃文斯精神失常了,2月17日这位军官不幸去世。 他们的恐惧在一天天加深,已经到了无以言表的程度。但他们依然在绝望中咬牙坚持,继续前行。英国皇家禁卫军上尉劳伦斯·奥茨,他不幸冻掉了脚趾,几乎无法行走。虽然队友们都不想放弃,但他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不想拖累大家,最终独自钻出帐篷,英雄般地走向死亡…… 最后他们只剩下三位疲惫不堪、极度虚弱的队友,吃力地拖着冻僵的双脚,艰难地一步步穿过钢铁般坚硬的无垠雪野。他们已全无力气,濒临绝望,只剩下求生的本能在推动他们咬牙前行。每到一处补给站都更增加了他们的绝望,油太少,热量太低!3月21日,距离下一个补给站还有二十公里,但暴风雪越刮越猛,猛烈到让他们根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夜里,他们都盼望着明天的风暴能小一点,可超强的暴风雪根本没有一丝停下来的意思。3月29日,最后的三位英雄,在这片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中,在油尽粮绝的绝境中,在与不可避免的死亡奋战了八天八夜后,永远长眠在了皑皑白雪之中。 斯科特在临死前用冻僵的手指,给每一位牺牲队友的家属、给祖国、给自己的妻子都写了信,以见证每位队友的英雄行为,安慰队友的亲人。尽管自己正面临死亡,却绝不后悔这次远征,并以一种濒临绝境的激扬情绪恳切地呼吁国家能照顾他们的亲人。 斯科特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记到他手指僵硬,记到笔从他手中脱落……他希望人们能从他的尸体旁找到这些日记,来证明他们英国人的勇气。正是这种信念,支撑他超人般的毅力。最后,他还用颤抖僵硬的手指写下他的遗愿:“请把这本日记交给我的妻子!”但紧接着,他又残忍而坚决地将“我的妻子”几个字划去,改为“我的遗孀”。 他们向南极的挑战失败了,但他们绝对不是失败者。他们的挑战看似徒劳,却化作了对人类的大声呐喊,召唤后人去完成未竟之业。他们又用行动向人类证明了,在和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大自然抗争中,倒下去时最能彰显他们高尚的心灵。他们的倒下不是失败,是人类社会中最壮美的史诗。 这个故事多年前在女儿的中学课本上已经看到过,当时就被斯科特他们的精神所深深感动,我更希望有机会能看到完整版的斯科特远征日记和他用最后的生命铸就的不朽遗书。“这些书信十分感人,即便出自一个濒死之人的手,也不见任何凄凄戚戚,就像这些信中渗透了这片无人居住的天空下那清冽的空气。信虽是写与某人,却是向全人类诉说。他虽然写给了一个时代,却是向着永恒表达。” 这次我又怀着同样崇敬和沉痛的心情,缅怀这些长眠南极的悲情英雄。斯科特曾在临死前叮嘱他的妻子,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儿子坚强的意志。所以当我合上这本书时,就决定不再为他们流泪,他们在告别世界的最后时刻都没有发出一丝哀叹,没有向世界泄露他们最后的痛苦,而是向忍受一切不幸一样,自豪地面向死亡。 |
原标题: 虽死犹生 气贯长虹 |
作者:罗萍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