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与桐庐的诗情画趣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04月10日 08:45:33 |
■ 王天忠 一 盛名与高隐,合近谢敷村。弟子已得桂,先生犹灌园。 垂纶侵海介,拾句历云根。白日升天路,如君别有门。 在近1000年前的睦州桐庐县芦茨湾,诗僧贯休挥毫写下这首《赠方干》,抒发对方干怀才不遇的惋惜之情,又与好友分享了自己的喜悦。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评论方干“贫归故里生无计,卧病他乡死亦难。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身后识方干”。随后,“身后识方干”就演化为一个成语,收入《成语词典》。 贯休(832~912),中国唐末五代画家、诗人。俗姓姜,出家为僧,婺州兰豁(今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出生于诗书官宦人家,七岁即入兰溪和安寺从圆贞长老学佛。自幼聪明伶俐,记忆力超群,又好作诗,因而十五、六岁时即有诗名。二十岁受具足后,开始漫游。天复三年入蜀,深受蜀主王建的礼遇,赐号“禅月大师”。于前蜀永平二年,卒于蜀中,时年八十有一。他的诗集有《西岳集》和《禅月集》,前者是贯休在江陵时的自编诗集,现已失传;史载《西岳集》由两次来桐庐写有《富春》、《赠方干处士歌》诗的诗人吴融为之序,贯休今存诗歌集《禅月集》共25卷,全唐诗收录了735首,在五代诗僧群中这一数量仅次于齐己。 大中九年(公元856年),睦州府(今梅城)开元寺方丈邀请贯休来寺院讲经说法,贯休从兰溪乘船来到梅城码头,上岸进城去寺院。开元寺坐落在梅城西北,与天庆观为邻。贯休走到半路上,老天突然下起雨来。有位姓谢的老翁,招呼贯休到他家躲雨,并亲自泡茶热情招待。贯休为此写了《桐江闲居作十二首》,其中之一这样写道:“木落雨潇潇,桐江古岸头。拟归仙掌去,刚被谢公留。猛烧侵茶坞,残霞照角楼。坐来还有意,流水面前流。香刹通真观,楼台倚郡城。阴森古树气,粗淡老僧情。壁画连山润,仙钟扣月清。河须结西社,大道本无生……”衢州、婺州、徽州三江之水至郡城东南鹊溪头汇合入桐江。等到风停雨止,已是晚霞照角楼之时,贯休拜别谢家,去寺院挂单。 贯休在睦州开元寺期间,结交了很多诗朋文友,如方干、李频等,他们相聚在开元寺,一起吟诗酬唱甚欢,好学的李频也乘机拜方干为师,向他学习诗律。以后方干虽经姚合和王龟(浙东廉访使)多次举荐,但始终不为朝廷起用。仕途无望乃出走他乡,隐居会稽镜湖(鉴湖)。不久李频进士及第,贯休闻信作诗一首《赠方干》。 二 中国的唐诗如果缺了睦州这一角,就不完整了。 唐末,为何睦州名气大?答案很简单,因为那里崛起了一支星光灿烂的地域性很强的著名诗派——睦州诗派。主要以方干、章八元、章孝标、章碣、施肩吾、徐凝、李频、翁洮、皇甫湜、周朴、皇甫松、俞坦之等组成。共留下1072首诗篇。桐庐(分水)在当时一度成为浙西“文人聚会的中心”。而睦州诗派尤以方干的诗名最盛。贯休与桐庐的诗缘自然离不开与方干的交集。两人性格特点和政治主张上的相似,使他们引为莫逆。 贯休不似另一诗僧皎然,志书记载甚多。《宋高僧传》卷二十九云:“释皎然,字昼,姓谢氏,……”《唐才子传校笺》卷四云:“大历十三年(778)皎然南游桐庐、剡溪……”《大历诗人研究》上册第349页云:“纵观皎然一生,其行迹东至天台山,西至吉州,南不出桐庐,北不过扬楚,是个地地道道的江南诗僧。”而贯休则喜欢云游全国各地,时间上较为复杂,在各种文献资料中,似未就此专门叙述。故本人参考中华书局《贯休歌诗系年笺注》、《禅月大师贯休年谱》等资料,简单介绍贯休与桐庐的因缘。贯休与方干的相识于何年难以考证,但不会早于大中九年(公元856年)。 自开成三年到大中元年(公元838-847年)十年间,贯休一直跟随和安寺圆贞长老学佛并学诗。《桐江闲居作十二首》其十一中所述:“忆在山中日,为僧鬓欲衰。一灯常到晓,十载不离师。水汲冰溪滑,钟撞雪阁危。从来多自省,不学拟何为。”即为此段时间发奋学习的生活经历的写照。 除了与睦州诗派众多诗人交集外,贯休还和韦庄、严维、姚合、皎然等有往来;贯休与罗隐、王贞白、方干齐名,号称当时“江西四大诗人”。罗隐、王贞白均写有吟咏桐庐的诗作,但四人是否齐游桐庐,查贯休行年考述没有确切记载。相信方干在桐期间,这些交好的诗人们亦会慕名而至,吟诗唱和。 这些罗列出来到过桐庐的晚唐诗人,仅仅是历史长河的少许遗存,更多的未知等着我们去进一步的追寻。而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我们还可以划分出晚唐诗人在睦州的一个又一个的朋友圈,例如,通过刘长卿和罗隐的朋友圈,我们可以发现建州刺史李频是他们的共同好友。通过李频的朋友圈,我们又可以发现贯休与先后任睦州、杭州刺史宋震的交往关系。通过宋震的朋友圈,我们可以看到婺州刺史王慥写过不少作品。通过冯岩、桂雍的朋友圈,可以知道贯休与吴越王钱镠的关系,而这些朋友圈中的诗人们,都有可能到过桐庐,并留下墨迹,所有的这些,通过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了解更多。期待着更多唐代诗人到过桐庐的史迹在未来会出现。 三 在我所读到的文献中,在桐庐最早写出潇洒二字的是贯休。 他在《春晚桐江上闲望作》中有“可怜潇洒鸱夷子,散发扁舟去不回。”一联。 大约在咸通五年(公元864年)左右,贯休从婺州乘船来到睦州桐庐(分水)。贯休忆起与方干几年前睦州府开元寺吟诗酬唱的情景,不由感慨万千,写下《春晚桐江上闲望作》,此诗后收录于《禅月集》,成为名篇,流传至今。 江上车声落日催,纷纷扰扰起红埃。更无人望青山立,空有帆冲夜色来。沙鸟似云钟外去,汀花如火雨中开。可怜潇洒鸱夷子,散发扁舟去不回。 这首七律诗人以淡雅、闲适的笔调描绘出日落西山之时桐江上一幅幅生动画面,整首诗情景交融,前两联写世俗生活的纷纷扰扰,颈联借助沙鸟、汀花两个意象,尾联通过一个“怜”字真切地表达出自己也喜欢像鸱夷子(越国范蠡)一样泛游五湖,解冠隐居,抒发自己对闲云野鹤、心无旁骛、不为世俗所累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此外,作为一代高僧大德,稔熟茶和佛教的密切关系。贯休在桐庐,肯定对桐庐茶农的饮茶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在《桐江闲居作十二首》中就曾讲到了七里泷一带农民煮茶要“茶和阿魏暖,火种柏根馨”。阿魏是茶汤中要放入的一种在戈壁滩及荒山上种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使茶有归肾、胃经的作用,煮茶的柴薪是老柏树的根。《桐江闲居作十二首》,用恢宏大气的辞藻历数了桐庐历史、人文、资源、风景等,透露出贯休对物华天宝、优美富饶的桐庐的赞美之情。 咸通十四年﹙873﹚王龟出任浙东观察使,得知方干满腹经纶,忠心耿耿,拟向朝廷举荐谏官一职,由韦庄拟好荐文正待上呈,又因王龟疾病退养,未能成就。至此,方干年届六十六岁,虽然功名无望,却潜心著述不已,以期效力于国家,但最后还是以布衣终其身。《全唐诗》收录方干诗作八卷348首,保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清代活字善本《方玄英先生诗集》共十二卷,存诗370首。《唐诗三百首》为清代御定,方干诗多有弹劾朝廷,未被选入。在《唐诗三百首续编》中,才将方干诗《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选入。 方干隐居镜湖桃花岛后,贯休又特地造访寓居镜湖的方干,并作《春晚访镜湖方干》诗记其事,诗云:“幽居湖北滨,相访值残春。路远诸峰雨,村多擉龞人。蒸花初酿酒,渔艇劣容身。莫讶频来此,伊余亦隐沦。”描绘了方干隐居处的风光和自己对方干引为同道的情谊。 此次别后贯休仍十分怀念老友,天复三年,在他入蜀之前又有诗寄方干,诗云:“冥捜入仙窟,半夜水堂前。吾道只如此,古人多亦然。螢沉荒坞雾,月苦绿梧蝉。因忆垂纶者,沧浪何处边?”寄托了他的思念之情,两人诗作的一唱一和,为曾经的睦州(桐庐)往事,作了深情回顾与笃定证明。方干与贯休是一生挚友,两人对待朋友情深意重,诗文正是他们表达心意的最佳方式。 此外,贯休还有《秋送夏郢归钱塘》等涉及严子陵的诗赋,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四 贯休是晚唐高僧,诗书画凌越时人,其书法自成一格,时人称之为“姜体”。贯休绘画不同流俗,尤其所画罗汉,形象夸张,所谓“梵相”,自称得之于梦中所见。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所传十八罗汉令存杭州孔庙,乃绘画史上之著名精品,为其代表作。太平兴国(983)年,太宗皇帝搜访古画,日给事中程公羽牧蜀,就将贯休罗汉十六帧作为古画进呈。 桐庐凤川一带至今仍有一个传说,说画僧贯休曾经在凤川镇南香泉山麓华林寺寺内绘有18罗汉图。此事《桐庐县志》也有记录:寺旧藏有水墨罗汉18幅,形貌奇古,世称仙笔。传昔有自矜其技者过寺,寺僧延之,供饮食,使画罗汉图。不日,有僧疑瞰之,见画者以盆水自照,图及第十六幅半身,觉之遂停,洗手自净,不别而逝。遗罗汉图十六幅半。 贯休写有一首著名的禅诗《书石壁禅居屋壁》,对《法华经》有深刻体悟:赤旃檀塔六七级,白菡萏花三四枝。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在今存的《禅月大师讃念法华经僧曲子》一首七言歌行,诗中有“常持菡萏白莲经,屈指无人得相似……桑田变海骨为尘,舌相长似红莲色”的句子,可与这首诗互参。贯休自小对《法华经》颇有造诣,这首诗中对念《法华经》的描述,其实有他虔心念《法华经》时的自画像。“禅客相逢只弹指”,弹指表欢喜、禅悟。语出《法华经·神力品》:“一时謦欬,俱共弹指”。可以想见,当初贯休在华林寺弘法,升座开讲《法华经》,曾让桐庐士庶无不钦风,在华林寺的道场里,该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
原标题: 贯休与桐庐的诗情画趣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