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制平凡人生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8月31日 08:36:42 星期四 |
横村镇横村村的郑松林今年76岁,17岁时为了生计,听从了奶奶的话,跟着师傅学做篾。几十年前,篾匠算是一份“吃香喝辣”的职业。俗话说得好:“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对当年多数老百姓而言,成为篾匠是“过上好日子”的选择之一。 郑师傅这辈子都在和竹子较劲,用巧手编制着平凡人生。做篾匠很苦,刚踏入这个行业,是从补晒谷垫开始的,从早到晚,得蹲着,蹲累了就趴着,一直低着头干活。郑师傅打趣说,有时候实在累了,就假装肚子痛去上厕所,歇几分钟也是好的。有一句篾匠圈里流传的话足以证明这是个苦行当,“早上饿憋肚,晚上摸黑路”,所以一般人学不起这手艺,也有好多人因为太苦半途而废。 篾匠有一套属于他们的基本功: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样样都得练得扎实。对于天分好的学徒来说,“三年学出师”已经很不错了,但是郑师傅却因为农民户口的粮票问题,学了半年就不得不离开了师傅,回到村里。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这门手艺,没有师傅就去“偷师”,他时常拿着个小本子去请教村里的老师傅们,边写边记,要用多少长的篾,该怎么起头,一笔一笔详细地记录。长期的实践积淀,郑师傅凭借手感,就能让竹篾在长满老茧的大拇指和篾刀之间,刮出厚薄不一、用途迥然的篾条,他挑着篾担,走街串巷,编织着“篾匠梦”,这一干便是50多年。 “竹子削成篾后,最外面的一层带着竹子的表皮,叫‘青篾’,这层篾最结实;里面不带表皮的篾,就叫‘黄篾’。”郑师傅介绍,剖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才能编出上乘的篾具。回忆当初,郑师傅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本地篾匠的手上功夫不如东阳师傅,他们就偷偷研究东阳师傅的做的东西,暗暗与他们较劲。” 在郑师傅最忙的时候,他一个人带着12个篾匠师傅一起做活。那时,技艺娴熟的他,就算闭着眼睛,绝大多数的篾制用品他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编织出来。簸箕、鱼篓、凉席、筛子、箩筐……没有他不能编的,而且编织出来的竹制品是样样精美,常常供不应求。 如今,郑师傅年事已高。早在四五年前,他放下了手艺活,只是偶尔帮别人修修补补。老人也曾收过4个徒弟,但由于现今篾制品市场的大幅萎缩,这些徒弟都转了行,对于篾匠的传承和未来,郑松林有些无奈,这是门好手艺,他希望能有年轻一辈继承,不能就这么消失了。 (记者 王仪楚) |
原标题: 巧手编制平凡人生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