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6月04日 09:06:21 星期日 |
读《我与地坛》是因为这是女儿老师布置的假期必读书目之一。我没有想过这篇文章会吸引我,在我的原认知里,作者史铁生与我有着好几轮的代沟,但是翻了几页,我居然一口气读完了。意犹未尽,又读了第二遍,第三遍。 我的梦中也经常出现这么一个地坛,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却总有奇遇或快乐。如《城南旧事》中英子在捡球的草地里遇到要带她去看海的小偷,如鲁迅及他的小伙伴们经常去嬉戏玩耍的百草园。我读高中的时候,教室的后面就是一片小树林,高高的树,杂草丛生,还有辟出的一小小块菜地,是我晚饭后经常去发呆的去处。想来那个时候我也经常有困惑,常常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但是繁重的学业容不得我成长为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甚至尼采。我的多愁善感也在某一天在周记里被班主任的一句评语“作茧自缚”一记棒喝,戛然而止。 然而我的地坛却一直存在着。大学时,校园后墙翻出去就是一片小树林。周末的午后,拿着几张报纸和书,在树荫下看书,困了,就把书往脸上一盖,尽情享受阳光、微风、青春。工作了,仍然回到校园,学校附近居然也有小树林,是我和同事午间散步的好去处。春天,我们从树林里带回野草莓和小笋。等秋天来了,在附近的果园里买自己亲手采摘的桃子、李子。 我庆幸我的地坛总是给我快乐。我的快乐简单而纯净。我从我的小树林走进了史铁生的荒园,从他温暖从容的文字里去感受他的失魂落魄,他的绝望,他的醒悟,他的重生,我居然感同身受。我从他一段段的描述中清晰地看到了地坛的春夏秋冬;他母亲焦虑地在园子里寻找他的身影;那对在园中散步的中年夫妇;练歌的小伙子;有天赋的长跑家;还有那个漂亮却弱智的小姑娘和她的哥哥。一幕幕的似电影,却胜于电影。事实上,我不爱电影,因为电影不能给我文字给我的画面感。 我从我的小树林走进了史铁生的荒园,再一次去继续由于苦思不得其果,而被我废弃了许久的关于生死和命运的思考和探寻。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了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我释然了。向死而生,死亡是最好的安放我们的残躯之所,是结束我们历经苦难的心灵栖息之地。而我所困扰而感到不安的不正是要怎么活吗,既然“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就让它跟着我,爱它如恋人,不断地拷打和滋润我的心灵。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我释然了。既然苦难是生活的原色,我大可不必惶恐于未来,更不必抱怨生活的不公,也不必争做上帝的宠儿,只求在历经苦难后,不做愚氓而做智者,去懦弱而做自己的英雄。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我似乎看到夕阳下,荒园中,史铁生坐在轮椅上,默默的注视这人世间的变化,在他哀而不伤的文字里,风不动,幡不动,我心动。 |
原标题: 读《我与地坛》 |
作者:吴小琴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