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城乡善治新图景——浙江“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道之八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10月23日 09:32:55 浙江日报 |
秋日午后,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商圈的一家咖啡吧外,几张复古木质折叠椅搭配艺术感十足的遮阳伞,勾勒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引得行人纷纷驻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户外陈设的创意,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商圈服务团”帮商户出谋划策的。咖啡吧店主李娟说:“他们的精准服务,让我感受到城市执法的力度与温度——原来管理和需求可以如此和谐统一。” 这声感慨,道出了浙江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真切变化。“十四五”期间,作为全国唯一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国家试点,浙江紧扣“努力打造省域现代治理先行示范区”目标,以制度重构、协同联动、数字赋能破解“九龙治水”困局,重塑基层治理新范式。 执法更高效、监管更精准、服务更贴心……如今,在浙江城乡各地,一幅善治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执法跟着需求走 说起对行政执法固有印象的改变,李娟连说了好几个“没想到”。 “我们想设置特色外摆区域,吸引更多年轻客群,但又怕因不合规被罚。”面对李娟的担心,“商圈服务团”执法队员主动上门。原来,他们不仅可以提供店招设置、装修指导、开业预检等全周期服务,还建立“线上预约+线下跑腿”机制,创新制定“外摆负面清单”,既规范商家依法经营,又激发商业活力。 从方案设计到施工验收,执法队员来了三四趟,让李娟少了很多顾虑。如今这家咖啡吧,夜时消费营收增长30%,高峰期一座难求。 李娟的这份省心,是浙江用制度重构破解“治理错位”的缩影。治理的重点、难点在基层,但过去基层“看得见管不着”、部门“管得着看不见”是普遍痛点,导致很多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2022年1月,中央批复同意《浙江省加快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后,浙江的破题思路很明确——不是简单“合并牌子”,而是让执法真正跟着群众需求走。 变革始于“做减法”:构建“1+6”执法组织架构,由一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牵头,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6支专业队伍协同,将市县执法队伍精简到7支以内,精简率超50%;再精准“做加法”:优先整合“油烟扰民”“小区占道”等群众投诉集中事项,明确综合执法队“一管到底”,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并将一些高频执法事权下放至乡镇(街道),让“看得见的人管得了”。 宁波市鄞州区东柳街道以前经常出现违规群租房,居民意见很大。现在,街道执法队员不用层层上报协调、转交,而是直接上门,当场就能固定证据、下整改通知。矛盾在基层就化解了,大家连连称赞。 这样的变化,在浙江遍地开花。目前,全省85%以上执法力量已下沉到县乡,其中乡镇(街道)执法力量占比超60%,构建起“越往下底座越宽”的“金字塔型”执法体系,行政执法满意度跃居全国前列。 “好的治理,不是让群众适应部门权力边界,而是让权力跟着群众需求走。”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说,这种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治理逻辑,让老百姓遇到烦心事,不用再跨部门奔波,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管事的人”。 “一次全检”少跑腿 浙江万木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琳佳,这些年有种显而易见的轻松感,“各类检查的次数明显减少。” 该公司位于海宁市钱江工业园区,主要从事投影膜、投影布等高分子材料及产品的制造研发,以前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不同部门和第三方机构时不时各自上门检查。而今年,镇里牵头,几个部门一起来了一次,就把所有问题一次性讲清、讲透,像做了一次全面的“企业体检”。 企业从“忙于迎检”到“一次全检”转变的背后,是浙江充分转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成效,通过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的鲜活实践。 民营企业多是浙江的鲜明特色。为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整治令企业头疼的检查乱象,浙江今年专门出台有关涉企行政执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提高执法质效,让广大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 用“综合查一次”破解“多头检查”是关键一招。改革前,全省存在10余类执法队伍。有餐饮店老板反映,店里食品安全、营业执照归市场监管部门管,餐饮油烟归生态环境部门管,消防安全归消防救援部门管,燃气使用、餐厨垃圾归建设部门管,经常一个单位查完,另一个单位又来了……各部门之间权责交叉如“绕线团”。 现在,打破传统执法条线与层级壁垒的“一支队伍管执法”创新方式,将检查对象相同、检查内容相关、检查时长相近等任务“合并同类项”,大幅减少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 协同联动的本质是“聚合力”,当治理围着问题转,而非围着行政边界转,这种治理理念的深层革新,让“谁都管、谁都管不好”的困境迎刃而解。 企业的安心是实实在在的。今年以来,全省“综合查一次”实施率达77.5%,涉企行政检查总量同比下降57.9%,减少不必要现场检查32万户次,为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监管更高效 “以前巡查靠‘两条腿’,一天跑2个社区,步数超2万,还是漏掉过违建。现在盯着屏幕,红色一闪,就知道哪里有问题。”诸暨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刘梦超指着“综合执法智慧管理系统”,语气中满是感慨。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智慧化升级,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执法”对工作有了全新认知。一天早班,屏幕突然跳出预警:暨阳街道某小区疑似有违建,工作人员点开实时监控画面,看到该小区楼顶露台上,有人正搬运砖块、浇筑水泥……系统一键派单后,片区执法人员10分钟赶到现场,半小时后平台显示处置完毕。 “以前等群众投诉再去,房子已盖了多半,处理难度很大。有了系统提前预警,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彻底。”刘梦超说。 这不是个例。在杭州市上城区彭埠街道,无人机成为执法人员的“新同事”。针对辖区在建工地,无人机每天进行空中巡查,对夜间违规施工、建筑垃圾乱倒等进行AI识别、精准取证。执法队员说,无人机一次巡航能覆盖3至5个工地,是人工巡查效率的3倍,且没有疏漏。 当地建立县乡两级行政执法中心,340余名执法人员集中办公,通过数字执法平台整合线索,实现“发现—派单—处置—反馈”全闭环。光交通运输领域,就以数据跑代替80%的现场检查,车辆超限率从20%以上降到0.4%。 执法人员的“苦”少了,办事的“劲”更足了。数字赋能执法,不是“用机器替代人工”的浅层变革,而是推动执法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浙江率先建成全省统一的执法监管数字应用,更是给执法人员装上了“智慧大脑”。目前,应用生产归集数据111亿条,覆盖全省42个执法条线、4600余个执法主体和20余万名用户,累计办理执法业务922万余件(次)。 此外,浙江还在全国率先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制度,为市场主体提供容错空间。28个执法领域已编制434项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清单,今年以来已办理轻微不罚案件1.4万件。 当执法从“冰冷检查”变为“温暖服务”,治理从“政府独角戏”变为“群众大合唱”,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温度与效率,真正传递到了千家万户——这,便是浙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核心价值。 以此为支点,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浙江正持续推动省域现代治理全面突破,为全国提供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经验。 |
原标题: 喜看城乡善治新图景——浙江“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道之八 |
作者:记者 钱祎 共享联盟·诸暨 何巍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