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唱就唱,越唱越响!“下了班,排练去”,浙江省群众合唱团已逾7800个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8月12日 10:11:24 潮新闻 |
炎热的夏日午后,“宁波天然舞台”剧场近乎满座。30名歌者用合唱搭配情景剧、舞蹈,情至浓时,台上台下同哭同笑…… 这是杭州青年合唱团首次全国巡演中的一站。眼下,团员们正抓紧排练,备战嘉兴站、上海站演出。 这群年轻人,平日里是程序员、工程师、教师、记者等,参加合唱团为他们打开了不一样的人生。 近年来,浙江多地鼓励并支持发展群众合唱团,不少文化场馆盘活空间、演艺、人才资源,向广大市民提供艺术普及培训或体验项目。非科班出身的市民们因热爱歌唱而相聚,“下了班,排练去”成为不少人的日常。 群众合唱团究竟有何魅力,如何唱得响亮? 从“银发主力”到“青年新声” “巡演的受欢迎程度出乎我们意料,巡演首场——石家庄站的观众就超过1000人。”杭州青年合唱团艺术总监王晓艺笑着说,语气中带着骄傲。 相比其他非职业合唱团,这个团有个特别的“门槛”:团员年龄要在35岁以下。成立9年来,团员已经发展到200人。王晓艺说,这已经是群众合唱团里少见的“大型团”。由清一色年轻人构成的团,更称得上是“凤毛麟角”。“合唱团刚成立时,只要对唱歌有兴趣,都能来报名,大家水平参差不齐。经过训练,现在整个团队演唱水平已大大提升。”如今,他们既能唱《大鱼》《一路生花》等流行歌曲,也能唱《水仙子·咏江南》《钱塘湖春行》等古风曲目。 据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统计,目前全省群众合唱团已逾7800个,以60人左右的中型团居多,其中有的由政府部门搭台主导,更多则是社区邻里或兴趣同好自发组队。在年龄结构上,普遍保持着“两头多、中间少”的特点——老年和少儿合唱团居多,中青年团少。“这不难理解,合唱团基本要每周排练,上班族往往忙工作都分身乏术。”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副处长邢吴翔说,他们曾在2024年针对全省社会业余合唱团展开调查,抽样的214个团中,平均年龄在51岁至70岁之间的约占六成。 时间相对充裕的“银发歌者”,是群众合唱团的“中流砥柱”。“我唱了12年,从上班唱到退休,还想一直唱下去!”杭州市民合唱团成员夏丽莎说。作为声部长,她刚刚结束“打仗般的一个月”,负责团员的日常训练、课后练习督查等,并参演了10天10场的杭州合唱艺术中心惠民巡演音乐会。 杭州合唱艺术中心首席指挥赵彬介绍,杭州市民合唱团为杭州合唱艺术中心下辖的合唱团之一,成员主要由企事业单位职工、教师、退休人员等构成,像夏丽莎这样50岁以上的团员,在团里占半数以上。“他们就像团里中流砥柱,有更多的排练时间,也有归属感和热情。很多骨干主动承担起声部长、后勤协调的工作,让团队顺利运转起来。” 不过,近些年,越来越多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合唱团冒了出来,其他合唱团里也出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 这个变化,离不开一些有想法又有影响力的合唱团的走红。最早“出圈”的要数上海的彩虹室内合唱团,一首《张世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哪里了》横空出世,用传统唱腔唱着生活琐事,强烈反差颠覆大家的认知,令网友感慨:“合唱原来可以这样唱。”紧接着,武汉的星河室内合唱团、南宁的越人合唱团等一批由年轻人主导的非职业合唱团涌现,不时有作品在网络广泛传唱。在浙江,杭州青年合唱团、宁波合唱团的团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衢州问天合唱团、湖州城市青年合唱团等团体中,成员大多也是年轻人。许多平常自我调侃为“社恐”的年轻人走出家门,敞开嗓子,将内心的情感唱出来。他们用轻巧、幽默的形式,打破人们对合唱团“不苟言笑”的惯常印象。有人认为,歌唱是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边唱边“玩”更符合歌唱的本质。 “这两年加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很多还是音乐专业的科班生,我们团里的氛围越来越欢乐了。”赵彬说,过去他们主要演唱《歌唱祖国》《黄河大合唱》等经典曲目,但这次惠民巡演中,尝试安排了《敕勒歌》等传统民歌,又加入《贝加尔湖畔》等流行金曲,还根据乐曲内容增加了舞蹈动作,“更符合年轻人审美,老团员们玩得也开心!” 合唱,作为一门传统的群众艺术,正以新的形态融入更多人的日常。 为平凡生活创造欢乐瞬间 连日来,天台县文联的排练室内,常有阵阵悠扬歌声传出。天台女子合唱团正在此紧锣密鼓地筹备成立20周年专场音乐会。 钢琴伴奏下,40多名成员唱起《祖国,慈祥的母亲》《是妈妈,是女儿》等拿手曲目。她们站在几排木头阶梯上放声歌唱,空调因为年久制冷效果不佳,不少人的额头和鼻尖都沁出细密的汗珠。 相比20年前,这样的硬件配置已经是“鸟枪换炮”。“最早没有排练场地,我们几十个人就挤在一个乒乓球俱乐部里,连把椅子都没有。”团长丁赤娣说,合唱团是由天台县各行各业音乐爱好者自愿组成,包括教育工作者、车间工人、外来务工人员等,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一直坚持到现在。 对群众合唱团来说,能一直坚持下来实属不易,因为他们碰到的难处往往繁杂而具体。除了硬件设施,更大的困难还在于“人”。成年人的生活有很多不确定性,工作调动、升学、搬迁、结婚生子等,都会影响人的精力和时间分配。 排练也没有想象中轻松。越来越多的群众合唱团引入必要的考勤、作业、末位淘汰等考评机制。在一些团里,为了保证演出效果,指挥也变得严苛,即便是一些资历较深的团员,也会被单独请出来,一遍遍纠正发音。有人因无法达到规定的出勤率,或承受不了高强度集训,选择默默退出。 但奇妙的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坚持下来。一些经常抱怨上班时束缚很多的年轻人,到了合唱团,却心甘情愿地接受和遵守这些规则。 “热爱”是他们给出的最直接的理由。无论哪种类型、哪种规模的合唱团,无论能否参加演出或是比赛,一群喜爱唱歌的人聚在一起,就能为平凡的生活创造欢乐瞬间。 台州市文化馆阳光合唱团95后成员杜嘉静说,她在这里获得了其他地方无法得到的情感体验。“在团里,大家一起做同一件事情,互相帮助、互相信任,这些体验都很宝贵。”她担任女高声部长,经常给团员点评录音作业到凌晨,逐条听录音并给出正确示范,“总觉得有一份责任感”。 或许,这也正是合唱团区别于一般兴趣社团的地方。整齐和谐是节目呈现的基本要求,因此排练起来并不容易,但为了一次演出、一场比赛,或仅仅是唱好一首歌,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致努力,就能产生成就感。即便是“业余爱好”,团员们的态度都惊人地认真,仿佛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之外,找到了一条专属的精神通道。 在宁波市鄞州区星光合唱团,陈冬梅一唱就是十余年:“工作以后你会发现身上有很多标签——单位的员工、谁的老婆、谁的妈妈,时间长了可能会迷失自己。我是谁?我热爱什么?合唱团就是一个能找寻自己、放下疲惫的场所。” 走访中,我们听到太多这样的故事:有位退休的车床工,平日默不作声,到了团里却是“扛把子”男高音;一位“候鸟”团员,刚加入时才18岁,考上大学后依然每年暑假都回来“充电”……音乐带来的慰藉和彼此陪伴的力量长久地留在他们心间。 现在,丁赤娣总会想起天台女子合唱团的首次演出,那是20年前的一场全县歌咏晚会,其中有首歌叫《二十年后再相会》。每个人穿着仙气飘飘的白色长裙,哪怕只简单分了两个声部也唱得忘情投入。“你看,就是这样的‘高光时刻’,让人想一直唱下去。2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有几位老同志在这里,是不是很棒?” 因为热爱,持久“续航” 依靠热爱“续航”,非专业合唱团如何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对于很多小型团,这种坚持在眼下越发显得奢侈了。“很多合唱团是零基础起步,没有专业老师会直接影响呈现效果。”杭州妈妈合唱团是由13位热爱歌唱的妈妈自发组建的,其发起人周老师坦言,“但现实是,好的乐队指挥收的课时费也更高,我们这种初创、自筹经费运作的团体,预算实在有限。” “缺人才、缺经费、缺场地,这是现在许多合唱团普遍面临的困难,特别是一些自发组织的小团。”邢吴翔表示,要让这些小型团持续办下去,一方面要靠更多具有示范作用的合唱团带动,但更重要的是,推动更多专业资源、精准服务直达基层,让更多群众共享。 近几年,浙江依托文艺赋美工程,通过搭建青年指挥家训练营等培训平台、建立专家库,将专业资源送到基层;“浙里文化圈”小程序里,包括合唱在内的各类全民艺术普及课程一应俱全;各地积极打造公共文化共同体,盘活公共空间,一些社区活动中心白天是文化站,晚上就变身排练厅,部分文化馆、文化礼堂在非工作时间也向合唱团开放共享。 “市文化馆在场地、设备、指挥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支持,解决了许多燃眉之急。”台州市文化馆阳光合唱团团长许慧飞回忆,一听说团里一度缺专业指挥,市文化馆表演艺术部干部陈贞旭立即帮忙对接。“有了专业老师指导后,刚入团不久的新成员都能跟上节奏,唱得有板有眼了!” 各地的“草根”合唱团也尝试将合唱艺术揉进地域文化和生活日常,打破“千团一面”的单一印象。 “能打动人的歌才是好歌。这两年年轻观众增多了,我们每次表演选曲也更注重与时俱进、雅俗共赏。”宁波合唱团常任指挥卢璐彬说。去年,在指挥家阎宝林及卢璐彬率领下,这支合唱团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曲目上,除了有对《秋风辞》《夜宿山寺》等经典诗篇的改编,还有影视金曲集锦、方言曲目等独具匠心的作品。 他们还有一部“压箱底”的代表作《阿拉村里的巧匠郎》,采用宁波甬剧的曲调,用宁波方言演唱。“第一次公开演出在宁波奉化剧院,观众听到家乡话都非常惊喜。”团长汤俊杰说。 星光合唱团的“破圈”则更显烟火气。由于团员有教师、社区工作者、艺术从业者等,覆盖各行各业,他们便充分发挥团员的力量,主动联合社区、学校、企业等单位,举办小型音乐会、社区艺术沙龙、“音乐疗愈”公益课等活动,让合唱的魅力辐射到更广泛的人群。 当一个团形成了自己的气质、风格,也会有各行各业“气味相投”的专业人才主动加入,为合唱团打开更多新的可能。 杭州青年合唱团,就有这样一批“特长团员”。他们不一定站在台上唱歌,却拥有着平面设计、舞台妆造、演出主持等各式特长。有位退团多年的成员,因为喜欢拍摄,又主动返团拍视频,无形中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团体;声部首席张婕,也负责合唱团品牌宣传,为了洽谈活动时显得更专业,还主动考了演出经纪人资格证…… 你接纳了我,我点亮了你。在融为一体的和声里,一群人互相理解、共鸣、激发,生命的宽度被无限延展,这也正是合唱团最迷人的地方。 专家观点 推动艺术走近大众 近年来,群众合唱活动如火如荼。群众通过排练了解、喜欢上合唱艺术,他们的演出也吸引着更多观众走进音乐厅,这实实在在地推动着艺术走近大众。 这股热潮背后是多重力量的推动。首先,物质生活基本满足后,精神文化消费成为自然诉求;其次,参与渠道拓宽了,各级合唱协会、中小学校、高校社团等的组织及文旅、文联赛事等契机,增加了人们参与合唱的机会;此外,合唱这门艺术人人都可以参与,无年龄阶段限制、无需复杂装备,赋予其广泛群众基础。 一个群众合唱团要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团队配合是基础、指挥是关键。 合唱是多声部歌唱的集体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人声的“歌唱交响”。只有人人达标、配合默契,才能体现出合唱的魅力。由于群众合唱团面向大众、对专业背景不做硬性要求,成员水平通常参差不齐,这对团队配合提出更高要求:要在排练前加强气息、节奏的训练,以保持声部的一致。这就像4×100米接力赛,不是单靠一个人跑得多快,而是四个人都要保持持续同频速度。 指挥是合唱团的灵魂,对整个团队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与专业合唱团相比,群众合唱团的指挥面临着新挑战。在选曲方面,指挥要根据团队水平和风格,综合音乐审美和曲目难度,选择合适的作品。此外,指挥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易懂的教学风格,既能够在乐理知识、视唱练耳等方面帮助团员提高专业素养,也要善于打比方、做示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团员理解专业的音乐处理。 当然,群众合唱团也面临着不少现实层面的困难,比如专家资源少、排演资金不足等。为了突破这些痛点,可以通过持续不间断的排练,打响知名度、积累粉丝基础,利用社交平台、参加比赛等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可尝试依托合唱协会、演出机构等平台,举办专场音乐会等商业化路径,拓展收入来源。另外,在合唱团内部,应采取科学管理模式,明确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完善规章制度,提升团队整体水平和稳定性。 (作者系浙江音乐学院合唱学院院长) |
原标题: 想唱就唱,越唱越响!“下了班,排练去”,浙江省群众合唱团已逾7800个 |
作者:记者 周林怡 王伊然 杨群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