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好人“共富 ”书记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2月20日 09:02:21 杭州日报 |
2月17日起,杭州市委宣传部在杭州日报《倾听“杭州好人”》专题栏目,陆续刊发“杭州好人”,首篇刊登报道《“共富”书记》,讲述了我县分水镇后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柏潮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 残疾人生活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结婚算一件吧 是8岁那年闯的祸。 我爬到树上玩,一不小心跌了下来,掉进沟里,右腿的骨关节摔得脱了位。这种骨伤放到现在不算什么,但那时候桐庐医疗条件差,非要到杭州才能医。 不过哪有去杭州看病的钱呢?就这样拖了两年。这中间,我一直拖着腿走路,我父母还盼望我的腿会好起来,像伤口那样慢慢结疤。 这怎么可能? 两年后,父亲终于带我去了杭州的大医院。医生责怪:“怎么不早点来?现在必须开刀了。” 开刀住院少说6个月,还得有大人陪,这怎么可能?家里是靠工分过日子的,我下面还有两个妹妹。若是少了一个人半年的工分,全家还要不要吃饭? 父亲不得不狠下心,拉着我回了家。一路上,他都在抹眼泪。 从那天起,我成了残疾人。本以为我的厄运够大的,没想到初中毕业,我考上了高中,却被告知“残疾人用不着读高中”。我一下子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身体残了,书也没得读了,很多人就自暴自弃。但我不这样想。我的命还在,脑子还在,力气还在,为什么不努力争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经过面试,我当上了印渚乡富家村小学的代课老师。 两年后,我到印渚缫丝厂当财务人员,负责开发票、收钱付钱。其实我根本没学过财务,只是算盘打得很溜,一切都是靠耐心琢磨出来的。 慢慢地,身边的人都把我和身体健全的人一样对待。 残疾人生活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结婚算一件吧。让我骄傲的是,我娶了一个身体健全、长得漂亮,还非常能干、贤惠的老婆。我们是在缫丝厂认识的。 她父母怎么同意的?靠的是我的诚心,我的执着,让他们彻彻底底感觉到我的优点。不管岳父母一开始怎么反对,最后还是认可了我。 我1986年结的婚,现在我们的儿子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家庭非常和睦,这也是我靠自己努力获得的福分。 人们说,你一个残疾人,何必主动去挑起这么重的担子? 在印渚缫丝厂干了10多年,你可以猜到的,这家乡镇企业跟不上发展形势,慢慢败下去,最后倒闭了。 那是1995年,我已经31岁了。我没再到别的乡镇企业谋生,而是决定自己干。虽然我是残疾人,但从小我的脑子里就有个根深蒂固的想法:我能比健全人做得更好。 我物理知识比较扎实。当时电视机的鱼骨天线收不到几个台,各家各户都想安装有线电视。在镇村有线广播站的支持下,我开动脑筋、自己动手,给后岩村每户人家布设电视的信号线。 这件事情被我弄成了。我安装的有线电视,至少可以看到8个频道。村民们都很满意。 我又在分水镇上干起了批发零售。我批来各种副食品和时令蔬菜,弄到后岩村零售,还开了个小卖部。 我每天三四点起床。那时后岩村进出就一条小路,还要爬一个坡。我自行车上高高地驮着物品,要用尽力气撑到坡顶,又从坡顶冲下来……天还没有亮,后岩村的村民就能在村里买到我进货的蔬菜和各类副食品了。 2005年,我经商已有10个年头。正好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时候,我投入所有积蓄,在分水镇上办了规模不小的中国移动专营店,与我老婆两个人辛苦打理,一点一点把业务做大。 照这个势头,如果我把所有精力投到赚钱上,说不定生意做得更大。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我选择回村,当起了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 人们说,你自己还是一个残疾人,何必主动去挑起这么重的担子?这可不是你一个家庭,而是后岩村200多户人家啊。 如果我说,除了赚钱,我还有更高的人生目标——帮助别人一起进步、过上好日子——你信吗? 20年来,我以实际行动,证明我说的不是大话,不是漂亮话,我的理想也不是一句“身残志坚”能概括的。 我一开始就宣布:“不会拿村里的一分钱工资” 要问我,回村当干部的起因,究竟是什么?这个与我经常在外面跑,见了不少世面,开阔了眼界有关。 2005年前后,尤其是我们浙江,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城市村庄越来越漂亮,老百姓的口袋也鼓起来了。后岩村虽然也在进步,但速度太慢。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了,年纪大的村民靠种稻种菜弄点小收入。村里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正月里,外面的客人来走亲戚,不管穿什么鞋,都要套一只塑料袋,否则鞋子满是泥巴。下雨天,连鞋子里面都会倒灌进去。 那时,我每次回到村里,心里的滋味总是不太好受。 就有了一次次冲动——想腾出自己的精力,为村里做点事,拿出多年来积累的致富经验和办事能力,带动村民改变村庄面貌,共同致富。 冲动终于压过了犹豫。其实我已经很理智、很有盘算了。2005年5月,我参加村民委员会竞选,村民们很信任我,镇里对我也很期待。 我当上了村民委员会的主任。这一年我41岁,正是干事情的黄金年龄。 村民们对改变村庄面貌的心情很迫切,我当选的票数也很高,但也有人表示不信任,“他不是跛脚吗?村里手脚齐全的人有的是,为什么要他来当?” 有人解释,柏潮的生意做得不错,这是他的优势。 又有人说,“村里在外做生意的还有不少。村干部当了好多年的人也有,他们有做事的经验,可柏潮从来没当过村干部。” 对于这些闲言碎语,我没有当面应对,只认定努力克服身体上的不便,拿出踏踏实实为村民办事的劲头,就是最好的回答。 我当干部不为名不为利,我一开始就宣布:“不会拿村里的一分钱工资。”我相信,村民是很实在的,我做的任何事情,他们都看得见。 2007年,我光荣入党。次年8月,村党支部改选,我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支部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我两个职务“一肩挑”,一干将近20年。 你能想象吗?那时候的后岩村,连个村干部开会的场地都没有。我当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后,第一次会议是在我的车上开的。后来,开会在村干部家里轮流开。 如此状况,估计整个桐庐县都是极少见的吧。当时我很感叹,作为共产党的干部,怎么能连个阵地都没有?村干部的威信和办事的规范,自然也都树立不起来,这怎么行? 2012年10月,我们建起了三层楼的村办公楼兼公共服务中心,后来又陆续进行了装修完善,并在地下室建成了1400平方米的乡风民俗苑,展示后岩村的农耕文化遗存和乡风民俗,还可以提供给村民办红白喜事。不豪华,但很实用的乡风民俗苑成了村民们最愿意来的活动场所。 开通自来水这一仗打得够辛苦 当上村主任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后岩村通上自来水,这是我在竞选演说时向全体村民承诺过的。 你想,已经是21世纪了,这个有近200户村民的行政村,离分水镇才10公里,竟然不通自来水?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千百年来,后岩村的村民都是靠井水、溪水过日子,雨季时除了储存一些井水和溪水外,只能用污水、黄水。因为这个缘故,村民不能用抽水马桶,家里的洗水机、热水器成了摆设,生活质量还停留在20多年前。 当我提出让后岩村每户人家都通上自来水时,班子成员全都反对。理由是这项工程预算要20万元,这笔钱哪里来?就算勉强开工了,资金跟不上,也会变成半拉子工程。 一些村干部提醒我,要面对现实,不要做不切实际的事。我说,这恰恰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关系到村民的生活与健康,关系到村庄的基础设施,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正因为有困难,我们村干部才要想方设法去做,否则还要干部做什么? 村集体经济基本上是空白,账上几乎是零。我一瘸一拐,跑镇上、跑县里,争取资金。凡是能出钱出力的部门,我都跑了。 镇上、县里给了数额不等的资助,工程很快开工了。果然,后续资金出现了空缺,毕竟要把自来水管通到各家各户是个不小的工程,我绝对不会让这项惠民工程半途而废,否则后面的事情怎么往下做?在妻子的支持下,我自掏腰包,贴补了材料款。 2007年8月,工程顺利完工,后岩村的村民和城里人一样,全部喝上了自来水。 开通自来水这一仗打得够辛苦,但村民们感觉到了村干部的决心,看到了村干部的力量,自觉地跟着我们一起干,改变村庄的面貌。 这些年,我们在全村实施道路硬化和道路两边的绿化,完成了300多亩农田水系改造,新建了村办公楼、乡风民俗苑、文化礼堂、村老年活动室、阅览室和娱乐休闲健身场地,还搞起了桑葚采摘基地和“院士米”水稻种植基地,村民们都非常支持,积极参与。 从我担任村主任那一年起到现在,光是村里的自来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改造,就投入了180多万元。对于当初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的后岩村来说,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没有每位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这肯定做不到。 100万元!听到这个数字,村民们的眼睛都亮了 当了整整20年的村干部,我明白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实现村民的共同富裕。 后岩村底子薄,自然条件也不占优势。我们如今的方法是因地制宜,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这条路,“拳头”产品就是“院士米”。 别小看后岩村,出过不少人才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就是我们这儿土生土长的。 就像正想睡觉时,有人递上了枕头,胡院士可是发展后岩村千载难逢的宝贵资源,这个资源一定要利用好。 2021年,村里的“强村公司”(注:以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实行公司化运营兼顾社会效益的企业,截至2024年初,浙江已成立2278家强村公司)与胡院士领衔的中国水稻研究所联盟共建,开辟了30亩“院士米”种植基地。当年10月,由胡院士选育的“华浙优261”新品种稻米获得丰收,平均亩产达680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7%。这个成果很了不起! 口感柔软蓬松,自带清香味,又有高产、高抗病的特点,“院士米”出了名,首批出产的新米订购一空,第一年村里就增收10万元! 接下来我们加大了与胡院士的合作。2022年,我们把群众组织起来,种植“院士米”200亩,依靠“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村民们的收入又上了一个台阶。 按如今的种植规模,后岩村能实现年均增收100万元以上!听到这个数字,村民们的眼睛都亮了。 后岩村的“院士米”种植还推广到了邻近的村庄,包括后岩村以及砖山、怡华等4个村,光是分水镇就推广种植了1400亩“院士米”,还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促进了共同富裕。 中国水稻文化研学基地展馆 我只有实实在在地做好,才对得起他们一声声地叫我“书记” 你进来的时候已经看到了,田野里一幢两层楼的大房子,墙面是稻谷的金黄色,它就是“中国水稻文化研学基地”,目的是向社会各界普及中国水稻文化。 我们村特别干净,整洁程度超过了城里,道路两边有绿化带和路灯,新建的农家别墅整齐排列,成片的稻田方方正正。2023年,我们村被评为桐庐县首批美丽乡村3.0示范村。 从2019年起,村里就花大力气推行垃圾分类和田园美化。我们的垃圾分类和收集可是高度智能化的,这在农村蛮少见。村里每只垃圾桶上都有二维码,上方还装着监控。保洁员哪个时间段上岗,平台都能显示出来。 肯定会有村民觉得没必要,太麻烦,尤其是上年纪的村民,说“活了六七十岁,现在鸡鸭不能放养,连垃圾也扔不痛快了”。 为了改变村民落后的卫生观念和习惯,我挨家挨户做工作。另外也想出了一套激励机制,凡是按要求做到垃圾分类的,通过二维码记录,给村民一个“微积分”。积分高了,自然有奖励。村民得了实惠,看到了整洁环境确实很舒心,就会自觉去做。 对于村民的奖励,包括每年表彰后岩村“十大村民之星”。表彰日放在每年的5月6日,那是桐庐解放的日子,也借机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 前面说过,我当村干部不要一分钱的工资。村里老年人多,我把工资一分不剩地捐给了村老年协会,作为活动经费。如今村里的老年人要买锣鼓之类的乐器,或者想搞个活动,根本不愁钱。每年我们还请村里的老年人一起吃个“幸福餐”。我觉得,如果这个村的村民都能做到尊老爱幼,那才能称得上道德文明村。 顺带说一句,我们村是杭州西部老年宜居标杆村,还是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023年全杭州只评上9个老年友好型社区,后岩村是其中之一。 我们拿到的各种荣誉不止这些,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民主法治村、省最美志愿服务村、省善治示范村、省3A级景区、省级人文乡村建设村、杭州市最强党支部等60多块牌子都拿到了,光是国家级的就有三个。 我自己也获得“浙江好人”、“杭州好人”、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省“担当作为好支书”以及市县两级多次的“残疾人自强模范”。社会的认可、组织上的关心,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村民们说,我们的“跛脚书记”连走路都更快了。 叫我“跛脚书记”我一点也不生气,这是村民明知我是个残疾人,却为村民服务了20年的肯定,是对我的爱惜,是一种亲切称呼。 这20年来,我每天都在克服身体上的不便,一大早就来到村里忙碌,风雨无阻,天天如此。当村干部处理的事情很多,不少都是婆婆妈妈的事,要花很多精力。 但对村民来说无小事,他来找你就是信任你、需要你,我只有实实在在地做好,才对得起他们一声声地叫我“书记”。 (转载自《杭州日报》2025年2月17日第8版 口述 沈柏潮 整理 孙侃 图片由分水镇政府提供) |
原标题: 杭州好人“共富 ”书记 |
作者: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