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庆森:在“桃花源”桐庐 修复旧时光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9月23日 08:48:47 |
我叫庄庆森,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老家在浙江苍南。父亲是个老木匠,从小我就爱摆弄他的家什,自己做玩具。没正式拜过师,也没进过艺术学院,做手艺这件事,纯粹是自己喜欢并不断琢磨。 来到桐庐深澳村,是我人生中再正确不过的决定。在这里,找到志趣相同的好友,有一方可以沉浸其中的手工天地,当下的生活就是我理想中的模样。 用双手延续器物生命 我曾经从事印刷行业,做过设计,也涉足过电商。但内心深处一直对手工制作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真正让我决心走上手艺人这条路,是在2015年。当时在网上看到有博主用青花瓷片制作各种首饰,我就想着何不用自己收藏的青花瓷片给妻子做一枚戒指。于是我跟着教程,一步步打磨、包边、镶嵌,最终制作出一枚特别的戒指。妻子的喜爱,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从那以后,我一发不可收拾,做首饰、做茶具,把老瓷片、老材料重新设计,变成可以日常使用、带有温度的物品。 也正是在2015年前后,家庭的一些变故,促使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一家文创公司从事产品开发。期间拜访了大量手工艺人,他们专注打磨器物的状态,让我豁然开朗:这就是我一直向往的生活。那时我还是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己的爱好。 真正让手艺成为职业,是在2020年。当时我已离开文创公司,家里的印刷生意也不景气。我尝试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网络出售,竟真的有人愿意购买。尽管初期收入有限,但让我看到了希望:做自己热爱的事,同样可以维持生计。 于是我决定转型。从一名文创设计师、生意人,彻底成为一名手艺人。我最爱做的是“旧物改造”。收来的老葫芦、残损的瓷片、被人遗忘的老物件……在我眼里,它们承载了时间与文化。比如老葫芦,它们皮壳醇厚、形态自然,我将其切开、打磨、内包锡片,做成茶叶罐、壶承、香炉,既实用,又延续了它的生命。 我也逐渐在旧物件改造的赛道上找准定位,以老葫芦为原材料,辅以锡片,打造为独一无二的茶具。 我偏爱老物件,不是因为它们值钱,而是因为它们有“时间的样子”。旧物件哪怕残缺,也有故事。而我做的,就是让这些故事能继续被人使用、欣赏。 在深澳找到“桃花源” 后来,我决定找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做手艺。朋友推荐了桐庐的深澳古村,说这里有个“百匠村”,聚集了不少像我这样的手艺人。来看了一次,就定了——就是这里。古建筑与山水相映,门外还有个小院,安静得只能听见敲打锡片的声音。 可以说,深澳村就是我的“桃花源”。现在我每周一到周五在桐庐做手艺,周末回去陪家人。在这里,我也认识了不少匠人朋友,大家偶尔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交流手艺,不忙不挤,从容踏实。 很多人说,我这样做手工不划算。“为什么不做快一点?多赚点?”但我不愿意。我做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想着“哪怕一百年后还有人用”而做的。我常翻看拍卖图录,看到那些不知名匠人做的器物还在流传,就在想:或许有一天,我做的东西也能这样。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极致。 如今,靠手艺吃饭,收入反而更稳定了。几个代理长期收购我的作品,基本上做一件出一件。让爱好成为可以支撑生计的事业,生活变得主动而松弛。 现在的我,伴随着音乐,每天敲敲打打、磨片修边。累了,就出去走走,桐庐处处是景,瑶琳仙境、大奇山都留下我的足迹。我也爱上了桐庐菜,河鲜做得尤其妙。 如果说有什么心得,那大概就是:人还是要争取自己喜欢的生活。从前我也不敢完全放弃生意,怕被时代抛弃。但现在,反而很多人羡慕我。时代在变,慢下来,在喜欢的地方,做热爱的事,反而成了新的幸福。 |
原标题: 庄庆森:在“桃花源”桐庐 修复旧时光 |
作者:记者 金轶润/文 单佳铭/摄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