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萧”何以难忘?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9月19日 10:21:20 |
对许多桐庐人来说,“金萧支队”是一个亲切而遥远的名字。 日前,“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主题纪念活动在新合乡举行,“难忘金萧”成为整场活动贯穿始终的主题,唤起众人的深切共鸣。活动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背景,通过书画摄影展、文艺演出和文旅座谈等多种形式,带领现场观众穿越时空、触摸岁月。 当下,关于“金萧”的往事似乎早已在时光中远去,但为何至今我们仍在一次次回望那段历史?“金萧精神”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它之于桐庐有何种力量,为何直到今日我们依旧“难忘金萧”? “金萧精神”与桐庐 “金萧”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地域名称。金萧地区,泛指浙赣铁路金华至萧山段两侧的广大地区,这里曾是新四军苏浙军区一、三、四纵队与浙东游击纵队联系的桥梁。 金萧精神,是金萧支队与根据地人民在烽火岁月中用热血和生命淬炼而成的坚定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在金萧地区的具体体现与生动实践。 地处桐庐东南山区的新合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均属游击根据地,也是金萧支队游击根据地的重要核心地域之一。 1945年7月,平湖区区委书记张月珍在新合乡为新四军筹集粮食时因有人告密而不幸被捕。为打击反动势力,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决定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基层政权。同年8月,桐庐首个抗日民主乡政府在四管乡(今新合乡)高枧村成立。 虽然成立仅两个多月就被敌人捣毁,但民主乡政府仍做了大量抗日工作,为后来金萧支队在新合乡建立后勤基地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1945年9月底,因抗战形势变化,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奉命北撤。直至1948年9月15日,为贯彻依靠路西、发展浙西、打通浙皖通道的战略部署,中共浙东临委在浦江马剑乡石门村(今属诸暨市)重建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经过多番勘选,地理位置偏僻、群众基础良好的新合乡被定为后勤生产基地。 这处位于深山密林中的后勤基地,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为部队前线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白天是工厂,晚上铺上稻草就是睡觉的床。”据金萧支队老后勤部主任郭慎敏回忆,当时基地军民的斗志十分高昂,面对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残酷围剿,军民团结一心、生死与共,以不怕牺牲、无畏艰难的意志,制造出大批部队急需的军需物资,还支援了皖南部队的棉军装。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桐庐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王六堂在总结这段历史时,用这首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来形容烽火岁月桐庐人民与金萧支队鱼水情深。他动情地说:“当时的桐庐人民,为了支持革命,可以说是‘倾其所有’。” 从精神坐标到共富之路 如今的新合乡,深山之间硝烟早已散尽,昔日被鲜血染红的山脉也已长出新的草木。这片革命先烈曾经殊死战斗的红色热土,正蜕变为一片日新月异的发展沃土。 新合乡党委书记陈少霞介绍,乡内现存10余处革命旧址,每一处遗址、每一个英雄故事,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这座“红色宝库”,新合乡并未让记忆尘封,而是通过多种方式让历史“活”起来。 坐落于新四村山桑坞口的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纪念馆,集中展示了金萧支队在桐庐的战斗足迹。自2006年开馆以来,每年接待革命老同志、党员干部、中小学生等各类观众1.5万人次以上。 2021年,新合乡对金萧支队纪念馆及其相关遗址、旧址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与提升,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再现了马步枪的沧桑纹理、让《金萧日记》的电子书页在耳边“哗啦”翻响,“红色数字墙”则集中呈现大量珍贵文物资料,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与此同时,新合乡积极整合红色资源与现代产业,推出“共富新合乡”小程序,设计出3条红色研学路线。游客既可以沿着当年物资转移的路线,探访金萧报社、后方医院等“金萧支队后勤根据地遗址群”,也能沉浸式体验融入新合索面、制茶等特色产业的文旅产品。 “红色,是历史赋予新合的鲜明底色,也是新合走向共富的重要根基。”陈少霞说。如今“金萧精神”正在这片土地开花结果,推动索面产业蓬勃发展、文旅融合不断创新,更促进区域协同走向共富。 今年年初,桐庐宣布成立凤川-新合区域共富联合体,从全县层面推动两地的连片发展。“新合与凤川虽然隔着一道大山,但这里都曾留下金萧支队的战斗足迹,共同的历史渊源不仅拉近了两地的文化距离,也为凤新共富联合体注入了深厚的精神动能。”陈少霞说。 做好“红色文章”是新合发展的第一步,更是关键一步。陈少霞表示,“从文旅融合到凤新共富联合体,新合的发展始终紧扣‘金萧’精神。未来我们将以党史为尺,持续挖掘金萧支队在新合的革命历史,把鲜活的革命历史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让红色基因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支撑。” 永不褪色的“金萧精神”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精神能够跨越时空,持续照亮后来者的道路,让我们在回望中一次次收获震撼与力量。 铭记“金萧精神”是对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的致敬。“金萧精神”的底色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展现出的抗战精神——坚韧、勇敢与牺牲。金萧支队率领浙东人民用生命守护家园的事迹,是抗战历史中真实而悲壮的一页。这段记忆关乎民族尊严和文化延续,是不容忘却的记忆。因此,铭记和重温“金萧精神”,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负责。 传承“金萧精神”可以更好读懂历史长河中的桐庐精神图谱。“金萧精神”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锻造出的、富有桐庐地域特色的文化基因。它并非静止于过去的符号,而是随时代不断演绎、持续焕发活力的价值源泉。“金萧精神”的核心在当下可解读为“敢闯敢拼、不惧艰辛”,这与桐庐人走南闯北、创新求变的性格深深契合。传承“金萧精神”实则是借助文化的力量,激励着今天的桐庐人在面对挑战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这也是文化所能赋予一座城市的深沉力量。 弘扬“金萧精神”能够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金萧分会会长邹来强在谈及新合乡的发展之路时,曾提出:“要做好红色旅游,一定要先做足‘红色文章’。”从红色山乡的精神坐标,到共富路上的红色IP,新合乡不仅让红色记忆“活”起来,也切实带动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了从“战火”到“烟火”的华丽转变。随着红色旅游热潮的持续涌动,这种模式也将为更多革命老区走向共富提供可复制的路径。 难忘“金萧”,这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告慰,也是对未来的坚定承诺。从烽火岁月的顽强斗争,到朗朗山河的共富之路,“金萧精神”早已融入桐庐的血脉与大地,生生不息、星火长明。 |
原标题: “金萧”何以难忘? |
作者:记者 汪晓池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