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杭州市首个民族乡在桐庐设立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7月09日 09:49:04 |
1988年,桐庐西南,一场悄然发生的变革,开启了莪山通往繁荣的新篇章。 这一年,杭州市第一个民族乡——莪山畲族乡正式成立。自此,藏于深山的畲族聚落从边缘走向前台,从沉默走向自信,山里的歌声,也唱出了发展的回响。 莪山地处桐庐西部群山之间,自古山高路远。据《桐庐县志》记载:县内原无畲族。一百多年前,莪山畲民从温州文成、丽水青田一带迁入,相继建立畲族村落。由于多处于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长期以来,畲族群众在文化认同、生产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困境。 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仍多靠传统农业为生,山路泥泞,医疗、教育、通信设施几乎为零,畲族群众在文化传承、政策享受等方面多有缺失。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稳步推进、乡村改革持续深化,桐庐县委县政府多次赴莪山调研,发现这里不仅畲族人口集中,且文化保存完好,具备设立民族乡的基础。 1988年4月,浙江省民政厅批复同意设立“莪山畲族乡”为杭州市首个民族乡。那一纸批文,不只是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是对畲族文化与权益的郑重回应。畲乡的锣鼓声,仿佛敲开了沉睡山林的心门,也奏响了改变命运的序曲。 设乡之初,困难重重:这片山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几近空白,仅有13家微型企业,年工业总产值不过1.3万元,经济发展举步维艰。1988年前,乡内交通多为泥泞山路,唯一的横钟简易公路无法满足基本通行需求;教育设施简陋,村小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1988年设立民族乡后,一系列扶持政策陆续落地,莪山迎来发展新机遇。 1989至1991年间,随着专项资金的拨付,乡里陆续推动种植高节竹、红心李等经济作物,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引进桐庐花炮厂等乡村企业,逐步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局面。期间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998年起陆续浇筑尧山至沈家、潘山桥至中门等沥青路面,全面推进道路硬化,水电通信设施同步升级。莪山民族小学拔地而起,杭州市优质学校开展结对帮扶,畲族孩子开始走出大山、考入高校…… 30余年后,再入莪山,最打眼的是“热闹”—— “三月三”、开酒节等畲族传统节日得到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继“出圈”,吸引了大批游客与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畲族红曲酒酿造技艺也走出山村,成为杭州市级非遗项目。民宿经济、直播带货、林下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一批返乡创业青年也加入建设热潮,带来人才、资源与创意。30余年光阴如水流转,一方山水有了制度的庇护,一脉文化得以有序传承,百姓的日子也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越过越红火。 |
原标题: 1988年,杭州市首个民族乡在桐庐设立 |
作者:记者 孙梦佳 整理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