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十一载 北京画家把桐庐住成了故乡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6月18日 10:00:18 |
我叫石竟,是一名来自北京的画家,自幼承家学好文喜墨,以指墨梅花题材见长,在书法篆刻艺术上亦有成。游历万千风景后,我选择留在桐庐,于富春山水间继续静心创作。 “桐庐是个美得可爱的地方” 对于桐庐,我之前一直有耳闻,但未实地到访过。我是画画的,走过的地方多,认识的人自然也多。其中,就有朋友好几次向我推荐桐庐,说这里人文气息浓厚、山水风光绝佳,一定要来看看。一次恰巧的机会,我搭上友人的便车,开启了我的第一次桐庐行。 之后好像一发不可收拾般,连我自己也记不清来了多少次。我甚至跟朋友说,“我太喜欢桐庐了,有机会能在这里住下该多好。”没想到,一句玩笑话真成了现实。2015年,我在县城定居,今年是我以“新桐庐人”的身份,融入这座城市的第十一个年头。 无论何时何地提到桐庐,我脑海中浮现的词永远是“美”,这种美是独具一格的。富春江上烟波浩渺,深澳村里古巷幽静,天子岗头云雾茫茫,与名山大川的壮阔不同,桐庐是美得很可爱,充满能让人会心一笑的灵秀之气。包括茆坪、石舍等村落都保留了完好的古建筑,偶遇的村民热情淳朴,还会招呼我尝一口自家做的土特产,这种未经雕琢的市井人文韵味,恰恰也是最打动我的风景。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契机让我决心定居于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饱受鼻炎困扰,甚至连续大半年都不能专注作画,试遍各种治疗方法也没能根治。几次来桐庐小住后,这里的山野清气竟然让我的症状舒缓了不少,到现在鼻炎几乎不再犯了。从这个角度看,桐庐真算得上是我的养生福地。 “叶浅予是我的引路人” 我是1951年生人,小时候受家庭影响就喜欢舞文弄墨,尤其对花草、山水画情有独钟。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先后进入青岛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等地系统学习国画,期间得潘天寿先生亲授,开始临习指墨画。小有成后,我的一些作品陆续入选书画展,进入大众视野。 当时,叶浅予先生已经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在画坛的声誉很高。他偶然间看到我展出的画作,很是欣赏。叶老向来爱才,用他的话说,就是“你这块材料,不好好深造就可惜了。”之后,他主动提出要引荐我到央美学习,甚至愿意收我入他门下。但无奈名额有限,我最终被推荐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国画。这番知遇之恩,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叶老虽非我的授业导师,却依然用长辈的温情关照着我,时常点拨我的习作。他总说:“画为心印,要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叶老特别擅长捕捉普通人生活中的小细节,平时他总往人多的地方钻,用画笔去记录,所以他的人物画非常细腻,人的形态是活灵活现的。在我看来,就中国人物画这个领域,几乎很难有人与他比肩。 虽说我跟先生作画的题材不尽相同,但他那些珍贵的点拨,让我懂得真正的艺术不在高远处,而在低头可见的生活里。 闲谈时,叶老常与我们学生说起故乡桐庐,久而久之,我对这个地名也就熟识了。说实话,他平日总绷着脸埋头作画,不怎么爱笑,印象里唯独当他提及家乡时,表情一下子生动了许多,脸上也有了笑容,就跟吃了蜜一样。 如今,我也在富春江畔住下了,好像才明白,那时只当是寻常的乡愁,正是一个画家心底最深处的艺术寄托。 “我与桐庐的联结越来越深了” 几年来,我拿着画笔走遍了桐庐的山山水水,眼前看似平常的风物,总能带给我新的创作灵感。在青山环抱的茆坪村,我有一处写生基地,我的好多作品都与这个古村有关。在入村口的廊桥旁,我通过实景描绘与艺术想象融合,完成了《茆坪竹溪》这幅作品。 通过虚实相生的构图手法,将廊桥、山峦、竹林、亭台、行舟等元素有序分布,力求营造出一种深远、清幽的意境氛围。 去年“五一”期间,应县文联和富春江镇邀请,我的《十二花神》组画在茆坪村东山书院展出。这组作品运用了传统指墨技法,以农历十二个月的代表花卉为主题进行创作,呈现出不同月份花卉的神韵和气质。展览期间,不少路过的游客和村民都很感兴趣,我还跟他们聊了聊作画的经历。虽然画展规模不大,但这种交流让创作变得更有意思了。 待的时间越久,我与桐庐这座城市的联结就越深。空余时间,我也会参加当地的文化研学活动,比如给孩子们讲讲梅花的知识和它所承载的意蕴品格。每次示范作画时,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我的笔墨间仿佛也多了几分生气。就这样,在画画的同时,我也渐渐成为了一名桐庐的艺术教育工作者。 在桐庐生活的这些年,这里的草木山石渐渐成了我最熟悉的题材。未来,我愿以手中画笔继续记录这座城市的人文之美,也期待通过更多的艺术活动,为桐庐的艺术文化事业发展尽绵薄之力。 |
原标题: 结缘十一载 北京画家把桐庐住成了故乡 |
作者:记者 华睿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