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山 以笔墨为富春山水“立传”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5月13日 09:33:15 |
我是一名山水画家,1968年出生于河北省新乐市。七八岁时就爱上绘画,二十岁背着行囊离开家乡。走过国内许多山川湖海,领略不同的风光,最终在桐庐落脚。 缘起富春山 2001年,我受邀到青田举办画展,在那里结识了不少浙江的朋友。自那以后,他们一直邀请我到浙江写生:“来吧,来看一看江南水乡,看一看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水。” 在我们山水画家心里,《富春山居图》是一座绕不开的巍峨大山。虽从未到过桐庐,但是对富春山水早已神往许久。要住进“富春山居”吗?定居江南意味着放弃北方多年经营的事业,我反复权衡。因为对江南水乡的喜爱和对富春山水的神往,最终让我下定决心。2004年,年过而立的我举家搬迁到桐庐定居。这一住就扎了根,成为一名“新桐庐人”。 说来或许令人惊讶,初到桐庐的十年间,我几乎未曾离开这座城市。三千多个日子,我用脚步丈量了桐庐每一寸土地。起初是当地朋友骑摩托车带我写生,后来我已能背着画板独自穿行于山水之间。 与黄山、太行山的雄峻不同,富春山水更显温润,恰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所展现的“慢生活”意境。我领略了严子陵钓台的山高水长,桐君山的秀美写意,这些都是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与素材。我尤其钟爱桐君山,前前后后画了不下十次。 扎根桐庐的二十余年间,我累计创作数百件桐庐山水作品。后来在全国举办的近30场个人展览中,富春山水题材作品备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其中不少都是从桐庐走出的“乡亲”:天南海北的快递人,远在海南的企业家、广东的收藏家……当他们看到我笔下的家乡,无不欣喜热爱,不管走了多远,桐庐人永远热爱自己的家乡,钟爱家乡山水。 笔墨里的时代回响 初到桐庐,江南片区还保持着田园风貌:320国道尚未拓宽,富春江三桥还未建成。如今,当年的农田、空地已“变身”为繁华城区。 这二十多年,我见证了桐庐的时代变迁,并用手中的画笔记录我眼中的桐庐。陆续有不少朋友提议,让我创作一幅《新富春山居图》。 每个时代都应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富春山居图》。在桐庐深耕二十余载,我也始终在思考:作为一名书画创作者,如何以独特的艺术表达,为这片山水赋予新的时代注脚? 我将目标放到了桐庐的山水小景,想为灵动的自然之美“立传”。 我用了三四年时间,再度丈量桐庐每一处山水。通过实地写生与艺术重构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了《桐庐百景图》。从多角度的桐君山写生,到意象化的严子陵钓台;从深澳古镇的烟火气息,到荻浦古松的沧桑姿态;还有分水、百江、瑶琳等地的独特景致,我用画笔一一描绘,部分场景更是通过查阅历史游记等文献资料进行了艺术再现。这套作品以“画中有诗”为创作理念,力求在笔墨间融入诗意。 我还计划精选桐庐历代经典诗词百首,以“诗中有画”为主题,创作对应的百幅画作,形成诗画呼应的艺术体系。 今年恰逢桐庐建县1800周年,作为桐庐县政协委员、县美协副主席,我深感责任重大。 桐庐美协正筹备以“建县1800周年”为主题的大型书画展览,这个展览不仅要走进美术馆让文艺爱好者感受艺术盛宴,更要走进自然山水、走进乡村,让老百姓也能融入艺术,感受文化作品中桐庐的魅力。此外,桐庐美协还计划组织更多下乡创作活动,让艺术真正扎根基层。 在桐庐的二十多年,我见证了桐庐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县委、县政府对文艺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桐庐的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门类都迎来了春天,整个文艺界呈现繁荣景象。我也有幸成为桐庐县首位晋级国家级美协会员晋升奖的获得者。摄影、文学创作等越来越多的文艺人才也在桐庐这片艺术沃土上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从最初的外来者,到如今的“新桐庐人”;从独自写生的画家,到肩负责任的文艺工作者。这片土地给予我的,远比我付出的要多。未来,我将继续以笔墨为富春山水“立传”,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回报这片滋养我的土地,探索更具时代特色的艺术表达。 |
原标题: 王路山 以笔墨为富春山水“立传” |
作者:记者 金轶润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