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洪 三十余载守匠心 以刀为笔刻精彩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10月25日 08:28:24 |
人物名片 周慧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钟山石雕领军人物,从事石雕行业已有30多年,致力于钟山石雕的传承与保护,曾荣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20年被浙江省珠宝流通行业协会授予“浙江省玉石雕刻艺术大师”,2021年被认定为第五届“杭州工匠”。 充满兴趣:结缘石雕行业 钟山石雕历史悠久,在明万历丁丑年间修的《桐庐县志》和清康熙12年间修的《桐庐县志》中钟山乡就有石碑坊、石浪亭、石桥等修建的记载。经过几代的传承,钟山石雕技术日臻完善,钟山乡也始终有一批人坚持从事石雕行业。周慧洪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石雕氛围浓厚的村庄——仕厦村。 周慧洪的祖父、父亲都是石雕行业的工人,受家庭环境与当地氛围影响,周慧洪自小就对石雕充满兴趣。 17岁初中毕业之后,与村里许多同龄人一样,周慧洪也选择了拜师学石雕,但是他遇见了两个难题。一是父亲的反对,父亲从自身经历出发,认为石雕工作过于辛苦,希望他能选择较为轻松体面的工作——修理家电,但最终拗不过周慧洪的执着,尊重了他的选择。二是由于自身身材矮小,许多石雕师傅都拒绝了他。他至今仍记得当年师父拒绝他的那句话“看你样子就没有什么力气,你肯定会坚持不下去的”。 然而周慧洪就是个“一根筋”的人,他认准的事没有回头的余地。 他认准了村里第三代石雕师傅陆忠平,坚持拜访他,一次、两次……直到第四次,师父终于被他的执着打动,松口让他试试。 在学习技艺的一年多时间里,周慧洪并没有机会独立完成一件作品,更多时候,是在师父勾勒好的作品上进行加工,打打下手而已。因而出师后需要自己上手独立完成石雕作品之时,周慧洪的内心充满了恐惧。 起初,经由他手做出的石狮子存在许多问题,一些老板来村里验货时,看到他做出的石狮子总是摇头嫌弃,他也明白自己的火候还远远不够,看着手里做“残”的石狮,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勤勉地学习、琢磨。 此后在日常练习制作中,他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从错误中吸取经验,不断精进石雕技术。“学习石雕技术,刚开始很难,需要精确把握下手的力度,力度重了石头就会破,力度轻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这些技巧只有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才能领悟。”周慧洪表示。 星光不负赶路人。不久,周慧洪就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大单子”。当时,上海有一家公墓搬迁,需要大批石狮子,对方找到了仕厦村。 于是村里的木匠、泥水匠纷纷转行投到石雕行列中来。做石雕的工人从原先的几十人一下子发展到了100多人,钟山石雕也迎来了短暂的“黄金时期”。 原本仕厦村的石雕师傅们各具特色,制作出的石狮子也大不相同。上海的公司给师傅们提供了样品,让大家模仿着做,周慧洪也是其中之一。“做石雕一开始都是先模仿别人的作品,技术熟练了再加入自己的创意。”周慧洪一边完成定制工作,一边在实践中学习进步。说来也巧,刚“出道”作品被嫌弃的周慧洪,经过多年磨砺后,却雕刻出了与样品最相像的石狮子。 守护初心:打磨石雕技艺 经过两年的赶工,上海公墓的单子于1997年正式完工,仕厦村石雕行业的热度一下子降了下来。没有业务意味着没有收入,此时,一大批石雕工人又纷纷转行,投入别的行业谋生计。 那时的周慧洪21岁,正值青春年华,年轻小伙赋闲在家中总不是个事,经朋友介绍,周慧洪入职了萧山一家专门做大理石地面的石材厂,做切割工的工作。 切割工就是把大理石按照规定的尺寸放在切割机上进行切割,这个工作比石雕简单,无需动脑筋,只要重复机械的动作,而且一个月的工资高达1400~1500元。那时正是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的时期,当时平均日工资大致在20元,一个月600元左右,而石材厂开出的工资比起一般工种要高一倍多。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 然而三四天下来,周慧洪日日夜不能寐,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少了一块什么。 挣扎了一周之后,周慧洪跟厂长提出辞职。 回到熟悉的家中,摸到坚硬的石材,拿起用惯了的工具,此刻,他才真正感觉到,心中缺少的那一块被填满,原来石雕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于是周慧洪终日与石为伴,在此期间,尽管没有收入来源,但这一段时间却是他打磨石雕技艺、精益求精的时期。 他在家雕刻小石狮,或摆放在家中观赏,或赠予亲朋好友,日日练手,从未懈怠。别看雕刻一只小石狮,其中却藏着百般功夫。“首先要选合适的材料,石材不能有裂纹且材质要细腻。”周慧洪表示,钟山石材丰富,芝麻青、青石、花岗石等一应俱全,但不是所有的石材都适合拿来雕刻小件的工艺品。“像花岗石花纹较多,会影响雕刻出来的线条。”周慧洪用的最多的石材便是青石。“青石硬度小、韧性好、颜色均匀、纹理清晰,更能凸显雕刻的技艺。”周慧洪说。如今,在钟山乡石雕工坊中,周慧洪曾用过的工具一一陈列于此。 角尺、墨斗、铁锤、扁凿、尖凿、跳针、牢针、短凿、中凿、长凿、凿斧等十多种工具一字排开,仿佛可以想象周慧洪是如何将一块块其貌不扬的石头雕刻成富有灵气的艺术品。 坚守匠心:追求石雕艺术 1999年,对于钟山石雕来说,江苏宜兴的快速发展又为石雕业带来了生机。 “那时候宜兴与钟山相当于签订了长期合约,只要我们这里有做好的石狮,他们就会过来验货交易,一时间,钟山石雕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周慧洪回忆,当时宜兴各大单位门口都流行摆放巨大的石狮子、麒麟等瑞兽,钟山石雕声名在外,仕厦村的村民又闻风而动,重拾起石雕技艺。 1~3米高的石狮子,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况且平常雕刻的都是小狮子,从大做小易,从小做大难。尺寸放样都要重新设计,周慧洪叫来两个朋友一起合伙做大狮子,三个人形成一条流水线,你负责雕刻狮子的屁股,我来做狮子的脑袋。因为大型石雕场地有限,必须把石雕搬到露天的场地,况且石材巨大,周慧洪经常要爬到石头上进行雕刻。工作环境可想而知,风吹日晒雨淋,那段时间,周慧洪黑得像块炭一样,手也被磨损得不成样子,即使累瘫也从不喊苦,因为他知道,石雕就像他的生命一样宝贵,做自己喜爱的事,又怎会喊一声苦,叫一声累。 即使是一条小型流水线,3个人也需要雕刻四个月才能完成一个石狮子。当时,仕厦村又恢复了全员石雕的盛景,村道两旁堆放的全部是石狮子,大的小的,完成的,半成品,沿路走来,大大小小的狮子麒麟散落一地,也是一幅难得的风景。 然而石头坚固不易破损,很少迎来回头单。很快,宜兴市的石狮子接近饱和,仕厦村的石雕行业又重归于萧条。 再次失业,周慧洪却放平了心态,无论赚不赚钱,这门手艺是不会再割舍的。 2001年,朋友在萧山支了个卖石雕的摊位与周慧洪进行合作,他负责雕刻,朋友负责销售。 得益于周慧洪精湛的技艺,他们销售的石雕作品一直供不应求,而周慧洪一门心思钻在石雕里,日子倒也过得悠然自得。 2007年是钟山快递发展步入快车道的一年,当周慧洪赚着几千元的工资时,从石雕行业转做快递的好友早已月入过万,好友劝他放下手艺,一同来快递业打拼。 但周慧洪却初心如磐,无论如何都不愿再放下石雕手艺。他笑称自己做手艺人是有“匠”气的,既是坚守匠心的“匠”人匠心,也是初心不变的“犟”脾气。 而这一份“匠”气,也正是他深耕石雕领域30多年勤勤恳恳、慎终如始的底气。 “作为一个手艺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我跟徒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专注,要坚持,只有沉下心来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周慧洪“一根筋坚持到底”的信念从一而终,不曾动摇。 2007年,周慧洪获得了民间艺术家的称号,2015年周慧洪成立了石雕工作室,2022年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 传承技艺:弘扬石雕文化 与石雕结缘30多年,周慧洪早有收徒的打算,钟山石雕从明清时期就小有名气,不能在这一代断了根。就这样,周慧洪后来成立了慧洪雕刻队,开始收徒弟,手把手教学,想要把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然而,传统手艺日渐式微,周慧洪也遇到了年轻人不愿学习的困境。 “这么多年,跟着我学习的人有很多,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仅仅只有3个。”说到手艺传承难,周慧洪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就算是以石雕闻名的仕厦村,年轻一辈也很少有从事石雕技艺的,一来身为石雕工的父辈不同意,不愿孩子走自己的老路,二来现在的年轻人也吃不起苦。”周慧洪说。 既然没有合适的年轻人,那就让自己儿子上。儿子17岁时,周慧洪将他送到了青田学习玉石雕刻,师从国家级大师,经过多年的学习,儿子在雕刻上也显现出了一些天赋。在周慧洪的预期中,希望儿子能把钟山石雕发扬光大。 如今,石雕的工具迭代更新了,制作石雕的时间也大大缩短,甚至出现了全自动电脑雕刻,雕刻出的作品比人工的还完美,当问及是否担心机器代替人工制作石雕时,周慧洪自信地摇了摇头:“机器雕刻出的作品千篇一律,尽管完美,但缺少了思想与灵魂。”真正注入心血的作品是带有手艺人的情感与温度的,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作品想表达的内容,那是冷冰冰的机器所无法比拟的。 近10年来,周慧洪坚持免费举办中小学生石雕培训、讲座,为下一代普及石雕知识,同时通过交流、互动、体验等形式,培养孩子的兴趣、耐心和素质。截至目前,已先后举办了石雕培训20余期,培养了200多名石雕艺人。2018年被桐庐县职业技术学校聘请为特聘教师后,周慧洪每周四下午雷打不动地到学校为学生上石雕课。 2018年底,由周慧洪出资的钟山石雕工坊建设完成。这个石雕工坊占地1800平方米,包括室外展厅以及一个室内展馆,是一个集参观、展览、创作、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走进工坊,廊坊、凉亭、石狮、麒麟、观音皆为石雕作品,小巧玲珑的石狮子、形态各异的龙生九子、憨态可掬的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活灵活现的作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风格结合,碰撞出石雕的别样魅力。 2021年7月,石雕工坊被列为全县建设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石雕课程,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孩子们来馆里,我就教他们篆刻印章,从选材、减荒到雕刻、打磨,一步一步教孩子们将一块平平无奇的石头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培养少年儿童对文化、艺术兴趣爱好的同时,带领他们感悟‘石雕精神’的真正含义。”周慧洪说。 就在今年,石雕工坊与莪山畲族馆、竹艺非遗展示馆等4家被列入省级乡村博物馆,希望以艺术村镇、乡村博物馆打造为载体,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让乡村成为自带文博流量的旅游目的地。 未来,周慧洪希望扩大石雕工坊的规模,完善馆内的功能,让更多人能观赏石雕,接触石雕,进而爱上石雕。 记者 李雯 见习记者 周小铃 文/摄 记者手记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李雯 畲族彩带、江南高空狮子、钟山石雕……我县有不少非遗文化,有些已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些至今还能看得到、触摸到,但这些非遗文化却面临了共同的困境——无人传承。 非遗文化技术含量高,需长年累月坚持,这是非遗文化传承难的主要原因。年纪大的匠人吃不消做,年轻人不愿来学,这样的矛盾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问题越积越深。 笔者以为,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需要非遗传承人不遗余力地发挥好典型作用,不藏私不利己,真正将这些技艺传承给热爱且愿意学习的年轻人。 其次,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短视频、文字、照片、新媒体等形式以传播促传承,以传承带动传播,巧借社会时代发展的大势进行有效传播。 最后,政府应加大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力度,通过出台相应政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等形式,大力开展相关的非遗文化活动,让更多人看到非遗、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然后真正走进非遗,并把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
原标题: 周慧洪 三十余载守匠心 以刀为笔刻精彩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