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花”到“状元”,桐庐这些进士有多牛?(上)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3月14日 08:57:31 |
王樟松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古代把人分为士、农、工、商四等,所谓“四民”。管子在《国语·齐语》中解释道:“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做官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等级不同。想要摆脱市井、田野,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过五关、斩六将,金榜题名,方能进入“士”的阶层。 科举制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界存在争议。主流观点是隋开创,唐继承发展,宋以降逐步完善。唐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但以进士科最为耀眼夺目。从隋唐开科取士至1906年清政府废除乡会试,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共诞生了十多万名进士。根据乾隆《桐庐县志》和光绪《分水县志》记载,桐庐有111人(其中原桐庐县67人、分水县44人)脱颖而出,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先后高中文武进士。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重开科举。孙通,字安甫,今桐庐县钟山乡人,他首开桐庐中举先河,成为县域第一位进士,是最早享受“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红利的人。尽管旧志对他的生平记载片言只语,亦足以让后学仰止。 一门三进士 继孙通后中举的是章八元。章八元(743—829),字虞贤,桐庐县常乐乡章邑里(今横村镇)人。少年时他偶在邮亭题诗,诗人严维见后非常惊奇,遂收为弟子。在名师严维的传教下,章八元诗赋精绝,人称“章才子”。唐大历六年(771),章八元考中王溆榜第三名——探花。章八元游京师,于长安慈恩寺塔壁上题诗云:“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 后来著名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到大雁塔游览,看见塔壁上的题诗,赞叹道:“不意严维出此高弟,名下果无虚士也。”章八元存诗不多,但在两浙文坛颇为活跃,与当时的大诗人刘长卿、张继等均有唱和。 章八元之子章孝标(791—873),字道正,元和十四年(819)一举中榜。李绅镇守扬州时,邀章孝标饮酒酬唱。李绅以《春雪》为题,请诸赋诗,章孝标吟道:“六出花飞处处飘,粘窗著砌上寒条。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诗把春雪与三军的胜利巧妙联结起来,满座拍手称道,赞叹不已。 乾符三年(876),章孝标之子章碣(字丽山,836—905)又登进士第。章碣有《焚书坑》一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千年之后的1947年,毛泽东在转战陕北的征途中接待了来自重庆的傅斯年等六位“国民参议员”的访谈。傅斯年在抗战胜利后曾经代理过北京大学校长。或许因为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过管理员,与傅有同校之谊,临走时,毛泽东手书《焚书坑》,送给傅斯年。作为政治家、诗人的毛泽东,在风雷激荡的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又多次手书《焚书坑》和他的另一诗作《春别》赠送友人,可见主席对于章碣诗作的重视。 章氏祖孙三代皆以风雅著称,桐庐至今还流传着“一门三进士,祖孙是诗人”的佳话。《全唐诗》收录了祖孙的代表作分别为6首、73首、26首。元代辛文房有《唐才子传》,“三章”的名字赫然在列。 大唐桐庐诗人的朋友圈 《唐书·选举志》对于科举有这样记载:“进士所试,大经及《尔雅》贴既通,而后试文、试赋各一篇。文通,而后试策。”根据这支科举“指挥棒”,大唐所有读书人皆能诗,中进士的无疑是诗坛高手。 章八元的老师严维,字正文,越州(今绍兴)人。早年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唐至德二年(757)进士及第,严维工诗,与当时名流岑参、刘长卿、皇甫冉、韩翃、李端等交游唱和。唐大历中于园宅组织“浙东唱和”,名重一时。《唐才子传》称其“诗情雅重,挹魏晋之风,锻炼铿锵,庶少遗恨”。 章八元的外孙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因为豁唇,他被拒之科举门外。一日,方干携带诗稿去拜谒钱塘(今杭州)刺史姚合。姚合开始颇为轻视,空闲无事,随手从案桌上拿起《方干诗稿》来看,惊叹道:“好诗,是个难得人才!”姚合责怪自己不该以貌取人,便亲自到桐庐白云源登门向方干道歉。此后,方干以吟诗作赋为乐。《全唐诗》收录了他的诗作348首。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北宋景祐年间,范仲淹贬到睦州任刺史,拨款重建严先生祠堂,同时绘方干像于祠堂东侧以配享。 据记载,方干曾师从徐凝。徐凝与施肩吾是同学,又是同科进士。他的诗朴实无华,意境深远,与当时的文坛大咖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交往甚密。《全唐诗》收录了他的诗作101首。现在扬州有徐凝门大街、徐凝门桥等一些与徐凝有关的地名,这与他的“扬州绝唱”《忆扬州》是分不开的:“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桐庐诗人中不得不说的是皇甫湜、皇甫松父子。皇甫湜(777—835),字持正,生于唐睦州新安(今淳安县)。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中进士。皇甫湜是韩愈的弟子,与李翱、张籍齐名。他与施肩吾一样,在第二年的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中获对策第一。唐元和八年(813),皇甫湜辞官访友人施肩吾后定居赤洲(今桐庐瑶琳镇皇甫村),为桐江皇甫氏始祖。皇甫松(生卒年不详),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皇甫松胸怀大志,却仕途不顺。《桐江赤洲厚伦皇甫氏宗谱》上说,皇甫松“父子文学并称,早年科举失意,未能出仕,殁后唐昭宗追赠为进士”。 “三章”是嫡传的祖孙三代;严维是章八元的老师;方干是章八元的外孙。徐凝是方干的老师,与施肩吾同学。施肩吾与皇甫湜交好,皇甫湜、皇甫松是父子……亲情、友情、乡情、师生情,把这些个诗人联接在一起,在大唐名家辈出,名作如林的诗坛上,构成了桐庐诗人的朋友圈。 不过,南宋的翁衡给这个“朋友圈”定义了另外一个名字——“睦州诗派”。这批相继出现的土生土长的有一定知名度的诗人包括施肩吾、方干、李频、翁洮、章八元、徐凝、周朴、喻凫、喻坦之、皇甫湜等十位睦州诗人。十人中除李频、翁洮以外,均为桐庐人。其实睦州诗派桐庐的参与者还有严维、章孝标、章碣、皇甫松、罗万象、陈彀、崔涂、罗甫、何希尧、章鲁封等。晚唐有据可查的桐庐诗人达18位之多,组成了一个颇具地域特色的诗人群体。《全唐诗》《全唐诗逸》《全唐诗补编》中,桐庐的这18位诗人的1086首诗辑录其中;有11人诗人位列《唐才子传》。 站在C位的人 桐庐的第一个状元叫施肩吾。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唐睦州分水人。元和十五年(820),施肩吾再一次赴京赶考,被宪宗皇帝钦点为状元,站到了科举C位,成为大唐“锦鲤”。 唐朝科举还很不完备。考前需要拜码头,走关系(俗称“干谒”),试卷不糊名,考试的人为因素很大。尽管常科每年举行,但每科中举的大多在30人左右,而元和十五年这一科只有施肩吾等29人上榜。高中状元,施肩吾怀揣着济世情怀,一心要在庙堂之上施展抱负。然而,浮躁的世风和尔虞我诈的官场并没给他挥洒才华的机会。未待朝廷授官,施肩吾就到洪州西山(今江西省新建县)归隐,世称“华阳真人”。后来,施肩吾率领族人渡海到澎湖列岛定居,成为开发澎湖第一人。在《全唐诗》中,他存诗208首。 无独有偶。淳熙二年(1175),分水人詹骙廷试高中状元。詹骙(1145—?),字晋卿。詹骙大魁天下,孝宗皇帝宴请众进士。宴上,孝宗作《赐詹驿及第》诗:“振鹭飞翔集凤庭,诏开闻喜宴群英。已看射艺资能事,更觉人才在作成。冀野乍空千里隽,桂林争占一枝荣。他年共庆功名遂,莫负夔龙致主声。”予以勉励。詹骙中式状元后,累官中书舍人、龙图阁学士,知定国军府事。詹骙历官20余年,善诗文,有政绩文声于世。其传世之作有被编入《宋诗纪事》的《游云门》:“轻裘肥马春三月,到此经游花正红。欲觅上方幽隐处,老僧笑指白云中。”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桐庐发布) |
原标题: 从“探花”到“状元”,桐庐这些进士有多牛?(上) |
作者: 网络编辑:叶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