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宋韵(二) 北宋起潇洒(之三)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11月20日 09:00:54 |
董利荣 遗存遗事 相较于前期的唐代和后面的南宋,北宋时留存下来的遗存并不多。桐君山上众多摩崖石刻,仅有一方留存自北宋,惜因风雨侵蚀已残缺不全。其内容为: 仲熙子琼善安知,景祐四年八月十二,偕游此题记。 由于上半部分残损,文字不全。但明显可知是记游石刻。景祐是宋仁宗年号之一,景祐四年即1037年,比范仲淹出知睦州(桐庐郡)时的景祐元年(1034年)晚三年。 《桐庐县志》辑录的北宋时期大事记仅有4条: 北宋乾德元年(963年)桐、分两县置义仓。当年税收,每石加收1斗入仓,供饥民贷用。 天圣年间(1023年~1031年)方楷建东山书院于芦茨村,为桐庐县有书院之始。 景祐元年(1034年)知州范仲淹创建钓台严先生祠。 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十三日,方腊率农民起义军自睦州东下攻取桐庐县,杀县尉江汝度。次年三月十日,宋将王凛自杭州进兵,义军退出桐庐县。 其中方楷是晚唐诗人方干的八世孙,考中“天圣八年王拱辰榜”进士。他也是宋代芦茨村方氏“十八进士”第一人。 十八进士正巧北宋南宋各半,北宋九人是: 方楷(1000年~1080年),字希则。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历任鄱阳主簿、上元县令、殿中侍讲。 方载(1017年~1108年),字文豪,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初授太平推官,后升任山东主事、光禄寺丞。 方蒙(1031年~1090年),字达源,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初任建昌县令,转升沌阳刺史,后任吏科给事中。 方可行(1071年~1147年),字云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他磊落不羁,性甘泉石,隐居不仕,效祖遗风。 方鼎(1040年~1101年),字应求,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初授准阳县令,升工部主事,转江西道。 方参(1042年~1118年),字拱辰,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初任平阳县令,升广西经历司,转升江右刺史,继迁刑部尚书。后归家隐于子陵台下。 方安行(1085年~?)字仲彝,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曾任婺州牧,后生平无考。 方元若(1079年~1150年),字永迪,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初授福宁府推官,转升刑科给事中,后任右都御史,衣锦还乡。 方悫(1095年~1175年),字性夫,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仕至礼部侍郎。方悫德性孝廉,父死服丧期间,仍按其父在世心愿,刻苦攻读“六经”,编纂《礼记集解》。 根据《万历严州府志》卷之十一“选举志”载,北宋时期中进士的桐庐人除上列9位外,还有皇甫辽(景祐元年)、皇甫朝光(皇祐元年)、皇甫师中(治平二年)、范寔(元丰八年)、皇甫存(大观三年)、范大享(政和五年)、范大方(宣和六年)。 方楷在芦茨村建东山书院的天圣年间是1023年~1031年,而他中进士的天圣八年是1030年。说明他中进士当年或第二年即回家乡建立东山书院。难怪此后范仲淹于景祐元年(1034年)到访方干故里,见到方楷后,会忍不住夸赞:“其家子孙尚多儒服,有楷者新策名而归。因留二十八言,又图处士像于严堂之东壁。楷请刊诗于其左。” 范仲淹留下的七绝是: 风雅先生旧隐存, 子陵台下白云村。 唐朝三百年冠盖, 谁聚诗书到远孙。 显而易见,这首《留题方干处士旧居》是称赞方干及其家族的。不仅如此,范仲淹还写诗赠方楷(《赠方秀才(楷)》): 高尚继先君,岩居与俗分。 有泉皆漱石,无地不生云。 邻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 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 应该说,方楷的榜样力量和范仲淹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此后方干后裔均发奋苦读,纷纷考中进士,形成一朝一村涌现“十八进士”的局面。 方楷之子方蒙,举进士仕进后荣归故里,在村中临溪建了一座清芬阁,即取名于范仲淹诗中,表达了方干后裔“高尚继先君”的良好风尚和“终日自清芬”的美好愿望。 这座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建筑,曾经在岁月流转中留存至清代,清芬阁不仅是方干故里族人缅怀先祖方干的绝佳去处,也是外地人慕名前来拜谒纪念方干的重要场所。如今惜已不存,只留存在历代诗人的诗句中。 好在桐庐境内另一处始建于北宋时期的著名建筑,不仅在历代诗文中大量留存着,更在历朝历代包括当今的修缮、重建中,至今依然伫立在富春山下富春江畔,那就是范仲淹首次以睦州(桐庐郡)州府名义修建的严先生祠堂。 “山高水长子陵节,桐庐潇洒范公诗。”起自于北宋的桐庐宋韵,悠悠流淌,山高水长。 |
原标题: 唐风宋韵(二) 北宋起潇洒(之三) |
作者: 网络编辑:叶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