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严陵古道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11月20日 08:59:07 |
范敏 说起严陵古道,脑海中就会蹦出一个名字——严光。严光,字子陵,少有高名,与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好友。东汉初年,刘秀因思贤念旧,遣使备车,聘请严子陵为谏议大夫。此时的严子陵,志在山水,不愿再涉足官场,便婉言谢绝。远离京城的严子陵,只身来到富春山麓,以山水为伴,过起了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 严陵古道尽管以严子陵名字命名,但在桐庐众多的古道中却显得寂寂无声,既没有芦茨马岭古道那般声名远播,也不像分水马岭古道家喻户晓,平常的文章里很少能见到它的名字,市县的典籍里也找不到它的详细介绍,有的只是民间口耳相传的碎片。 若不是那次与朋友一起去建德范家坞寻根,望见范家坞斜对面的富春绿道北线钓台段,问起带队的章老师,告知北线钓台段富春山一段就是严陵古道,一条有着近两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古道,至今还游离在我的认知之外。 自范家坞寻根回来,严陵古道就成了我寤寐惦记的一个去处,这份惦记不仅仅缘于严子陵的高风亮节,还缘于李叔同那首《送别》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次听到或读到这些诗句,总会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去看看长亭,想去走走古道,还想去感受芳草碧连天的恬淡与宁静。眼下,严陵古道近在咫尺,仿佛是天赐良缘,趁着这份热情,来一次探古寻幽的旅行吧! 暮春的早晨,阳光和煦,风息温驯,我们驱车来到位于富春山中段的平顶山麓。雨后初霁的平顶山,天空明净,山色滴翠,一条宽敞的水泥山路,从脚下盘桓而上,一直延伸到目力无法抵达的山巅。 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远处山峰旖旎,云雾缥缈;近旁泉水叮咚,鸟语啁啾。驴友们赏景的赏景,拍照的拍照,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平顶山巅。山巅地势平坦,人迹罕至,杨梅、松树、杜英,似果园,又似森林,一排排,一片片,带着春日尾声的青绿,温柔地将我们拥抱。据说,生活实验真人秀《我们15个》就是在这一带拍摄的,可见平顶山之魅力。 沿下坡继续往前走,山路渐渐变得崎岖难走起来,枯枝横行霸道,洼水恣意流淌,即便如此,驴友们依然有说有笑,有的还唱起了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忽然,耳边传来泠泠的涧水声,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不远处矗立着一块上面写有“严陵古道”字样的指示牌,原来,这地方就是严陵古道出入口呀!我不禁大声喊了起来。 站在入口处,俯瞰脚下青石铺就的古道,思绪随风飘散开来:想着严子陵当年身穿布衣,手持竹杖,穿行在这条狭窄的小径上,欣赏着这里的青山绿水,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宁静,该是多么的惬意和超脱呀;想着李白、孟浩然、范仲淹、苏轼、陆游……一大批文人雅士,怀着敬仰的心情,或走路,或骑马,或乘船,来这里缅怀先贤,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一股热流顿时涌上心头,疲惫的脚步也变得轻松起来。 阳光透过树枝,斑驳地洒落在古道上,像是给古道镀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我迫不及待地向前走了起来,没走几步就停下来了。大概是前几天一直下雨的缘故,台阶湿润而光滑,每一步都像在挑战自我,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山去。好在这一带的景色异常醒目:火红的覆盆子,一颗颗,一簇簇,点缀在绿意盎然的草木间,让人垂涎欲滴;小竹笋,这里,那里地冒出地面,给大家送来一个又一个惊喜;还有茶叶、大蓟、蕨菜、苦叶菜……枝繁叶茂,葳蕤生香。 越往下走,古道就越狭窄,两旁的树枝也变得越来越稠密,许多地方还可以看到隔空交错的树枝,仿佛是大自然编织起来的一张张树网,将头顶的天空遮掩得密密实实。一条水流清澈的溪涧,平行流淌在古道一侧,若隐若现。 爱人拄着拐杖走在前面,我拽着他的背包,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石间杂草丛生,阶上落叶纵横,脚踩在光滑的枯叶上,瑟瑟发抖,但只要抓住一根树枝,就能轻松过关。我们彼此信任,互相扶持,越过高低不平的山石,跨过水流湍急的溪涧,再穿过一段泥石小路,终于来到富春绿道北线钓台段。 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富春江,犹如天上的银河下凡,镶嵌在两岸的青山之间,江水由西向东缓慢流淌,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条白色的游船,悠悠晃荡其间,与倒映水中的山峰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别出心裁的山水画。富春绿道北线钓台段,从我们脚下迤逦向西伸展,与乾潭绿道相衔接,直至梅城古镇。 伫立富春江北岸,举目四望,对岸是龙门山支脉,山峰高峻,层峦叠嶂;右边是著名的子胥峡,传说,春秋时期伍子胥逃往吴国时,曾在这一带乘过渡船;左边是严子陵隐居的富春山,探出身子,隐约可以看见突出在山崖外面的两块大石矶,相传,西台为南宋爱国志士谢翱恸哭文天祥处,东台就是严子陵垂钓的地方。 眺望远处的钓台,不禁浮想联翩:严子陵为什么来富春山隐居?难道是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我想,应该是为了他心中的那份坚守吧?记不得在哪本书中,我曾读到过这样的句子:坚守是一种气度,只有远离世俗的喧嚣,才能锁住一颗不受羁绊的心,独处清欢。 |
原标题: 探寻严陵古道 |
作者: 网络编辑:叶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