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画笔下的国庆主题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10月08日 09:06:52 |
《北平解放》 《中国人民大团结》 《中华民族大团结之舞》 《解放了》 桐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华夏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东亚隐逸文化的起源地、传世画卷《富春山居图》的诞生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桐庐籍画家叶浅予感受他用画笔表达的爱国之情。 1959年,许多艺术家都在准备着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叶浅予也不例外,他接到的任务是创作一幅以北平解放为题材的画作。 十年前,叶浅予就身处庆祝队伍当中,他亲眼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也用速写记录下了那个令人激动的瞬间。此时,十年前的记忆再度被唤醒,沸腾的欢呼声好像又从时空深处响起,然而,当满腔热情拿起画笔,叶浅予内心又有些踌躇。北平解放的场面过大,人物众多,如何将这些元素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画面之中? 经过深思熟虑,叶浅予采用中国工笔重彩画的表现方式,同时还将年画、漫画乃至界画、敦煌壁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融入其中,最终成功创作出这幅线条勾勒精细谨严,敷彩浓重红艳的作品。 作品描绘了1949年,在群众的簇拥下,人民解放军整齐的队列井然有序进驻北平的场景。红旗和人群,汇成波澜起伏的欢乐海洋,远方的天坛,近处的牌楼等,无不尽收眼底。数百个人物形象清晰可辨,甚至就连大炮筒上的几个孩子,都被摹画得十分生动。显然,画作已经超出了亲历者的视角,采用的是尽收眼底的鸟瞰式。叶浅予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将不同身份的人群和城内的文化古迹囊括其中。 画作表现的场面宏大,十分考验画家场面调度的能力。为此,叶浅予参照了宋代以来的山水画构图方式,“S”形构图,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来呈现解放军进城的场面。 《北平解放》这幅巨作,不仅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上乘之作,而且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传统绘画特色,至今仍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个人风格极鲜明的杰作。 看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叶浅予喜在心间,他细心观察群众日常生活,从细节入手,捕捉到最平常的幸福。 《解放了》创作于1960年,是一幅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作品。画面中,一位棉纺织工人打扮模样的中年妇女拎着书袋站在自家门前,神情轻松,面露微笑。门前一侧是煤炉、锅壶、水盆洗衣板等日常生活用品。叶浅予精湛的造型、敷色能力和线描功夫在此画中得到完美展现。 在重大主题上,叶浅予的创作令人惊叹,其中生动的人物展现,源于他丰富的采风和创作经验。叶浅予曾多次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用画笔记录少数民族风情。可以说,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取材少数民族的绘画先行者,而日积月累的观察和联系,也使他终于掌握了将少数民族风情融汇时代笔墨的奥义。 1953年初,作为新年献礼,叶浅予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工笔重彩中国画《中国人民大团结》。这幅画高1.41米,长2.46米,是新中国第一幅记录和表达各民族关系的中国画作品。 画中,毛主席居于画面正中间,周恩来在其旁,各族群众环绕周围,大家一起举杯祝贺新中国的诞生。整幅画共有41个人物形象。画作体现出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和谐相处、互帮互助、互尊互爱的景象。这是令人激动的一瞬间,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一瞬间。 一向以小品居多的叶浅予,创作出这样一幅巨作,让当时的艺术同行们都非常吃惊。因为这幅画完全颠覆了他以往的绘画风格,展现出的是一种全新的、恢弘的风貌。人们发现,这幅画在中国画的技法上也有所创新。《中国人民大团结》一问世,立即被印制成年画,人们竞相购买。这幅画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画的创作方向,“民族大团结”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20世纪60年代,叶浅予迎来了自己舞蹈和戏曲人物画的高峰,他创作的舞蹈和戏曲人物画,实现了戏曲造型和笔墨意蕴的融合,成就了其在中国美术史上,最独一无二的舞蹈画风格。 《中华民族大团结之舞》诞生于1990年。叶浅予在这幅画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将每个民族的特点和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的构图巧妙,人物的排列和动作设计都经过精心构思,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独特性,又强调了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团结一致。在细节处理上,叶浅予注重捕捉人物的神态和表情,使画面充满了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创作这幅画时,叶浅予广泛接触和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与习俗,力求在作品中真实地反映各民族的特点和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大团结之舞》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宣言,它传递出中国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这幅画的创作,也体现了叶浅予作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 |
原标题: 叶浅予画笔下的国庆主题 |
作者:戴江影 整理 网络编辑:郑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