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杭城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02月03日 09:29:42 |
何炳英 相对于杭城人来说,我是一个乡下老太太,而自己却觉得又有别于其他老太太,虽然读书不多,却在镇机关干了些年,写了数百篇新闻通讯稿,发布于国家、省、市、县等政府媒体与平台,退休后又喜欢写一些散文,于是身上便有微微的“书香气”,有人甚至还给了我一个“书呆子”的美称。 45年前,我还是一个中学生,对杭城人格格不入,甚至还有些排斥。生产队里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插队知青,把乡亲们种的绿色麦子当韭菜,把桐子当苹果;青年男子留着长发,乍一看,前面是叔叔,后面酷似阿姨,“他妈的……”“老子……”几乎是他们骂人的口头禅;青年女子说话语速快得像竹筒倒豆子,那身洋里洋气的打扮与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及肩挑手扛的劳动环境极不相符。在我狭隘的眼光里,他们是“异类”。 80年代初,有一次出公差,带个计生阿姨去杭城某医院体检,刚下拥挤的大巴车,阿姨有点晕车,咳嗽了几声,突然,不知从哪个角落里冒出个戴红袖章的家伙,说阿姨随地吐痰,罚款5元。我连忙上前解释说只是咳了几声,并没有吐痰,那家伙不依不饶缠着不放,直到掏钱为止。这事又一次让这座城市和人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污点”。在乡下,热情好客的乡亲们对杭城人敬若贵宾,杀鸡宰羊美酒好菜来招待,而乡下人到城里,倘若在街上遇见了,他们只是拍拍你的肩膀,说上一句“你来了”,算是最礼貌的招数了,别奢望他会请你喝茶吃饭。 且不说杭城人怎样的不地道,仅交通问题就让我对杭城望而却步。为了上一趟杭城,天蒙蒙亮就得起床,翻山越岭赶到公社所在地需一个半小时,乘上拥挤不堪的大巴在满天灰尘里颠簸行驶需5小时。挤上人头攒动的城市公交车,车厢里的喧嚣声混杂着售票员“买票、买票”的叫喊声,司机刹车及车辆转弯的惯性,让我站立不稳、心情烦躁。被人流挤在车尾的我费力地从口袋里掏出几毛皱巴巴的人民币挤上前从售票员手里买张纸质小票是何等的艰难。倘若不是办要事,我对杭城是“敬而远之”。 改革开放的浪潮叩开了杭城的大门,一批批的乡下人涌入杭城,数年后,杭城人的优越感与傲慢渐渐消失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务工者腰包渐渐鼓起来后,便在这扎根落户,成了“新杭州人”,也就在此时,这座城市才初显出“杭州欢迎您”的角色。我的家族也不例外,先是小姑子一家在其小姑子的帮助下在东新路上办起了夹板市场,生意前景一路看好,大姑子在小姑子的帮助下,也在东新路上办起了夹板市场,生意一片繁忙……先闯荡杭城致富的人,亲带亲、邻帮邻的,就像串起来一条无形的链子,在木材、服装、饮食、电子产品等各个领域开满生意花。他们相继在杭城买房入户,乡下老家的房子,成了逢年过节回家与父母团聚的场所。从那时起,我与先生三天两头跑杭州,吃住在小姑子家,我还陪同100岁的父亲游西湖。女儿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杭城一家医院,往返杭州更频繁了。有事无事我都喜欢去杭州,游遍了杭城的名胜古迹。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喜欢的人。是的,杭城里住着我的亲人,但那独特的风韵,更让我入迷。 2012年,全家人通过不懈的努力,拥有了城乡均有房子的“两栖人”。从广义上讲,老家与新家是城乡连体的符号,也是激活城乡联动的元素。前者的符号是山,后者的符号是水。如果说山岭下的那个小村庄,代表的是“开门见稻香 板凳读乡愁”的乡土文化,那么钱塘江畔的西子湖、“莲花碗”、灯光秀,代表的就是富裕地带的现代城市文明。 2017年,我从乡镇岗位退休,俨然成了西子湖畔的常住人,2018年,杭州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正好杭黄高铁开通,从钱塘江畔到桐庐,风走了一百多里,而高铁,不过半小时。从此,我这个乡下老太晚年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好在我与生俱来就怀有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及“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意识,故能在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城适应生活的快节奏,惬意地度过每一天的幸福生活。 早晨,送外孙上幼儿园是头等大事,拉着可爱的小手走出家门,一起聊着天,沐浴着西子湖畔的第一缕阳光,沿着街道旁的人行道上走,随处可见的是墙上的一幅幅亚运宣传彩画,我抬手指着三个娃娃问外孙“他们是谁,代表什么?”“这是琮琮,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她是莲莲,代表世界遗产西湖。他是宸宸,代表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6岁的小家伙口齿清晰、回答迅速,让我惊喜。对我来说,杭城处处皆新景,哪怕是一句新颖的广告词,我也会琢磨半天,深刻领会为止。 方便快捷的交通圈,出门任我挑、任我选,公交、地铁,倘若想潇洒一点就打的。但地铁永远是我的首选,在这座车水马龙的城市下面,从无到有的地铁成了杭州新兴的交通命脉。它的变化,折射的是杭城的发展历程。 而家门口的3号线是我游转杭城的坐标,它纵横交错,连接整个地铁网络。我不用考虑堵车,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生活半径扩大到杭城的边角。从我家小区到地铁站,只需步行5分钟。身为杭州市民,进出站,无需买票,只要掏出那张“敬老卡”刷一下,就能享受半价。每到周末,便带着外孙乘3号线,那又是一个快乐甜蜜的时光。有时冷不丁,走上一位皮肤黝黑的老外紧挨我们身旁坐下,而调皮的外孙会好奇地走上前打量,我示意他用英语“Hello”向老外打招呼,而老外却用流利的中文“小朋友好……”与外孙聊起了天,让我思绪万千。如果说2016年的G20峰会为这个充满江南韵律的中国现代大都市搭起了通往世界舞台的一扇窗,那么今年的亚运会无疑为杭州提升了国际知名度。这时,地铁上的一句广告语,“忆江南,富春山居图在桐庐,桐庐人民提醒您下一站是西湖文化广场……”打断了我的思绪。特别是玻璃镜框里的“桐庐生仙里国际滑雪场”让我眼前一亮,诠释了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 回到小区亦然,小区居民大多是外省籍来落户的“新杭州人”,楼道里、电梯间、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相逢点头笑,礼貌问个好。热心的物业建了一个大家庭群,有事往群里艾特一下,马上便有人回应,成员间和睦友好,共同守护自己的家园。 早晨忙完繁琐的家务,空闲下来的我,沏上一杯龙井茶或倒上一杯鲜牛奶来到阳台,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吴晓波的《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一边品茶,一边看书,作家吴晓波,向我娓娓道来他眼中的杭州故事。而陈野著的《宋韵文化简读》,犹如一把钥匙为我解开了今日杭州能成为“人间天堂”、成为“古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谜团,原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宋定都杭州,得益于南宋经济文化的繁荣。 如今的我,从“乡下老太”转身为“杭城大妈”,但爱看书、爱学习的脚步一刻也没停止,空闲时敲键盘,写心得。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与杭城真正融为一体。 |
原标题: 融入杭城 |
作者: 网络编辑:俞俊 |